单弦大鼓老艺人

秦腔,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西岐)与凤翔(雍城))。成熟于秦。 秦腔又称乱弹,流行于中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为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 很早以前就有许多秦腔界的老前辈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的经典唱段,我们在这里展示给广大戏迷朋友,让秦腔这门艺术永远的传承流传下...


二人台俗称双玩意儿,二人班。起源于山西,成长于内蒙古,是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及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区的汉族戏曲剧种。因为其剧目大多采用一丑一旦二人演唱的形式,所以叫二人台。各地的二人台,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以内...





《撂地儿》一书中写到的40 位曾在天桥撂地演出过的艺人,许多后来成名,离开了天桥。全书不仅保留了许多可贵的资料,作者在介绍艺人时,还结合他们的从艺经历、随文梳理了许多曲种(如单弦、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滑稽大鼓)流派演变与发展过程,...


这两本磁带的录制者和表演者都已经作古,具体录制地点不详,演奏者不详。有懂得老师可以留存。


西河大鼓是中国北方地区的鼓书暨鼓曲形式,传统曲艺曲种之一。普遍流行于河北境内并流传于周边河南、山东、北京、天津、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在流传过程中曾有过“大鼓书”、“梅花调”、“西河调”、“河间大鼓”和“弦子鼓”等名称,20世纪20年代在天津被...


收录期限截止1980年,主要展现1908到1980年北方曲艺名家风采

何质臣,单弦演员。满族镶黄旗,出生即享有朝廷的俸银、禄米。因家境好,衣食无忧,一方面精通满汉两文、文采奕奕;另一方面又多才多艺,骑马射箭、遛鸟唱戏、琴棋书画,样样得心应手。以曲艺单弦为例,他嗓子特好,吐字清晰,人物表演恰到好处,加之文化...

本专辑收录了赵勇老师2024年开箱后的截止创建专辑时的全部单弦演出录音,之后会尽量场场更新


抗战时期鼓书艺人艰难的求生经历,新思想和旧观念的碰撞,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可贵。

谢芮芝(1881年-1957年),男,单弦演员、相声演员。北京人。谢芮芝的单弦牌子曲演唱特别重视语音的运用,独树一帜,其唱法异于荣、常二家,自成一派,表演风格是“寓谐于庄”。 谢芮芝早年家庭富裕,先学京剧老旦,私淑龚云甫,与名伶汪桂芬等...

曾振庭(1880-1964),北京人,14岁时入票房学习单弦、快书等八角鼓弹唱艺术,受业于奎松斋先生,经常走局演唱。民国初年拜于福田为师,下海做职业演员,到天津“风松阁”演唱牌子曲和快书《蜈蚣岭》、《挑华车》等,深受天津听众欢迎。随后应邀赴南京、汉口、杭州等江南各地演唱,把北京“快书”艺术带给了南方观众。 曾振庭先生尤以快书着称于曲坛,他演唱快书音调苍劲醇厚,吐字沉着有力,音韵纯正。他以说唱并序,快慢相兼,抑、扬、顿、挫、掏、闪、紧、缓灵活自如的板式,时而悠扬舒...

常澍田(1890—1945),单弦八角鼓艺人,北京人,满洲镶黄旗,郎佳氏。出身于八角鼓世家,父亲明五和三伯父明三、四伯父明四都是唱八角鼓的,明四(明永顺)还是明亮堂的班主。常澍田自幼从三伯父学唱大鼓兼习三弦,又从四伯父学唱单弦牌子曲。12岁起就随其父到票房走局演出。大约在宣统二年(1910年)以后由票友身份正式下海成为职业艺人,与刘宝全、金万昌、韩永禄等结为盟友并长期合作演出。民国十五年(1926)三十六岁时,经同仁堂药铺老板乐松生引荐拜单弦牌子曲大家德寿山为师,成为...

谭凤元(1895—1966),单弦八角鼓演员。本名谭文祥,字仲麟,北京人,旗籍蒙古族。出身于八角鼓票友之家,父亲宝良(宝寿田)后来下海,取艺名宝全,立堂号“福雅堂”,承应堂会演出。 谭文祥七岁起即随父学习弹唱,并得同行叔伯教诲,学过岔曲、单弦牌子曲、京韵大鼓、联珠快书、硬书等多种形式的演唱,十六岁与大哥谭文成(谭伯儒)一起到群俗访雅票房走票,兄弹弟唱,边唱边学。由于家境窘迫,二十二岁时作为金小山(晓珊)带教的师弟,拜在八角鼓艺人程久斋门下,依“凤”字排辈,取艺名...

大鼓——张志云老师大鼓合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