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塘北路
1992年11月,忻州北路梆子青年团应文化部之邀赴西安参加秦、晋、豫“金三角”交流演出,杨仲义以一出《杀庙》“杀”出了忻州的威风,剧场里掌声如潮,经久不息。《陕西日报》以显著位置予以报道,《杀庙》被称为“天下第一杀”...
北路梆子名家成凤英,最爱艺术家之一!她扮相俊美,表演潇洒大方,基本功扎实,唱、念、做、打并重,注重特技的运用,在小生行里独领风骚,成为观众喜爱专家认可的小生佼佼者。尤以唱功见长,她音色甜美,音域宽阔,吐字清晰,韵味醇厚,灵巧多变,演唱自如。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她在着力塑造文武小生各种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小生角色的同时,又能纯熟的运用旦角的各种不同程式,塑造各不相同的旦角角色。角色性别的不同,要求截然不同的、全面的多种程式的掌握和灵活运用,要求难度极高的全面的基本功...
北路梆子表演艺术家任建华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2月14日下午四点四十分去世,享年75岁。任建华,1946年生于山西兴县。1959年拜老艺人郑玉凤学演小旦,1960年进入兴县晋剧团改演小生。1969年调入忻州地区北路梆子剧团改唱北路梆子。1982年在山西电台全省优秀...
买过《狸猫换太子》、《黄河管子声》(精装本)、无意间找到了名段欣赏资料,大家欣赏!
李万林老师主工须生、老生,有“十六红”、“盖天红”等美誉。他创造的独具一格的唱腔,高亢有力、婉转流畅、吐字清晰、表达细腻,被称为“万林腔”。 李万林:山西兴县人,出生于1938年7月,1953年开始学习晋剧,后改唱北路梆子,主工须生老生,是北路梆子的领军人物,国家一级演员,也是文化部命名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北路梆子代表性传承人。在60年来的舞台生涯中他一步步探索一步步前进,创造了极富阳刚之美的“万林腔”。他的精彩唱段在北路梆子流行的晋陕冀蒙地区群众中广为流行,他的表演激情充沛贴近生活,尤其是演唱技巧炉火纯青、行腔游刃有余、吐字清晰垛板有力、感情炽烈又不失细腻,充分发挥出了北路梆子慷慨激昂的特色,将北路梆子须生唱腔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李万林在北路梆子上的成就尤其突出,他在艺术上继承了第一代表演艺术家冯金泉、孔丽珍、高玉贵的艺术风格特点,兼收并蓄,为我所用,并不断探索,形成了新的流派唱腔。他的唱腔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北路梆子声腔艺术,而且为提高整个北路梆子艺术水准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他主演的《血手印》、《穆柯寨》、《画龙点睛》、《金水桥》已成为北路梆子经典剧目,被后学者仿唱、仿学,至今保留演出。著名戏剧评论家刘乃崇、蒋健兰称其为“北路梆子头牌须生”。
吴天凤——山西北路梆子大师贾桂林长女,著名表演艺术家,贾派艺术嫡系传人。吴天凤老师嗓音高亢而甜美,基本功扎实过硬,除承母教,又赴四川省川剧学校深造,数十年刻苦砥砺,终成正果。她不仅原汁原味继承了贾派唱腔艺术四大名剧《王宝钏》、《金水桥》...
只要一说“小电灯”贾桂林,是北路梆子的一盏明灯,主要说是她有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再一个北路梆子的音高调绝,据说贾桂林这种花腔女高音在汉民族中非常少见;加之北路梆子、河北梆子的名角的艺名多以“灯”为主,表示响亮。 贾桂林之唱腔明快清亮,悠...
郝建东老师艺术修养全面,文武兼备。在声腔方面,他在李万林、翟效安等名师的指导下,成功地创造了既高亢激越又不失优美细腻、字正腔圆的独特风格,其演唱专辑在市场上畅销不衰。由他主演的北路梆子剧目《血手印》、《穆柯寨》、《画龙点睛》、《齐王拉马》、《杀庙》等,先后荣获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文化厅颁发的“优秀表演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第一届和第二届中国戏曲“红梅奖”山西赛区金奖,以及山西电视台首期“走进大戏台”预选赛、半决赛擂主。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文联还授予...
李万林,男,汉族,1937年7月生,山西省兴县城关镇人。2006年5月,北路梆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编号Ⅳ-20。2008年2月,李万林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万林为国家一级演员。1951年进入兴县...
方方书写小人物命运的6个中篇:一次阴差阳错的死亡成了挥之不去的道德重负,它到底该由谁来承担?普通的中年女性某天突然决定出门寻死,清贫、固执而善良的下岗工人无意中捡到价值不菲的失物,视生活的遭遇全为定数的大学教师,一场绝无可能的爱情,她每天...
贾桂林极擅唱功,嗓音脆亮,音质纯正,音域宽广,吐字清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北路梆子最有代表性的演员。她的唱腔最早师承杨三娃,属“大北路”,旋律较平缓,到二州五县后,逐渐演变为“小北路”,拖腔“咳咳”密集,旋律跳动频繁,俏丽华彩。20...
下岗工人郑富仁捡到了一个包裹,受到父亲的感染,他决定将包裹送还回去,谁知老婆已经先他一步把包里东西卖了一部分,结果反过来丢包裹的公司却要告郑富仁要他赔钱。故事里面的几个主要人物,郑富仁,老父亲,吴嫂,刘春梅,金刚,甚至是丢包的货车司机,都是心地善良的好人,然而就是这些好人们,却遭遇着各种各样不公平的待遇,生活上一个比一个艰苦。小说的最后,作者再次点题,“这就是人生啊!”那一瞬间,我承认我又一次被震撼了。 书中自始至终一直贯穿着80岁老爷子的育子理念,父亲说,我要管的是他走正道,有事业。生活上的事,小时候你管,长大了,他自己管。他要是连自己的生活都要别人照应,那他岂不是白长大?”儿子郑富仁生不逢时,正是大好年龄遭遇下岗,但他自小接受父亲的这种教育方式,自己再穷困潦倒也不觊觎父亲的工资。和当下的普遍的啃老族们的心态相比,这才应该是中国传统有教育理念,自力更生,不忘孝顺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