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庸易


中庸原文诵读




以上内容采自百度百科…

王西胜老师讲中庸,讲的真好。很值得神经症特别是焦虑症人好好品味。感谢尊敬的王西胜老师


《中庸》是四书之一,可能很多人想到中庸都是一个不得罪人的老好人形象,是一种过时迂腐的感觉,但这是非常大的误会,真实的中庸是恰如其分,能够恰如其分的前提,一定是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可以说《中庸》里就提倡类似现在的科学实证精神!

第一章先讲天命,特指个人的禀赋,因为每个人的禀赋是自然形成的,因此这里是指包含道德内容的性,如果每个人都遵守各自的信,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就有了,常规就是所谓的道从道入手,修饰品行,节操就是教化,因此要求人们自觉加强道德...

《中庸》是儒家著作,朱熹认为它“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只要认真学习并思考,便可终生受用不尽。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宋代学者将《中庸》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主要注本有程颢《中庸义》、程颐《中庸解义》、...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对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主题思想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是古代一部重要的汉民族典章制度书籍。为战国时子思作。全篇以“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和自然法律。宋代把它与《大学》、《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




中庸晨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