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儿童大学中庸故事

大学中庸

153.5万
大学.中庸

本书是四书中的《大学.中庸》。其中《大学》分为十一章,主要讲述的是如何弘扬品德,达到最高的思想境界,最终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庸》分为三十三章,主要从仁、义、礼、智、信等方面阐释为人处事的方法,最终使人达到“中和”的思想境界。...

973740
大学、中庸

古代读书人昼夜攻读,烂熟于心的国学经典,富有哲理,仔细玩味,便可终身受用不尽!

161320
大学.中庸

333
大学•中庸

《大学》提出了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还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因而具有由“内圣”而“外王”的重要意义。《中庸》强调“诚”,把“诚”视作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将对“诚”的追求作为“人道”的准则,同...

32388
大学.中庸

《大学》和《中庸》是《礼记》中的两篇,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

10416
大学中庸

原本大学微言 导读 怀师近来讲述的《大学》录音带,终于整理成册,定名《原本大学微言》。 本书名所以取“原本”(又称古本)两字,是为了有别于流行八百多年的朱子章句本。《大学》原本,是指西汉戴圣所传《礼记》的第四十二篇原文。自宋朝朱子的章句本流行以后,其他许多注解《大学》的书,如司马光的《大学广义》等,都已失传,甚至坊间连原本《大学》也久不流通。所以到明朝嘉靖年间,王阳明把原本《大学》刻印出来,当时的文士还惊怪起来,不相信还有这一种本子。甚至清朝的李惇还说:“学者有老死不见原文者。”因为大家既然只读朱子的章句,刻《礼记》的人索性就把其中的《大学》、《中庸》只存其目录,把文字都删除了。本书所采用的原文,是依据清末阮元重刊的《宋本礼记疏本》。 至于怀师为什么要用原本《大学》来讲述,详见本书《开宗明义篇》。至于其微言大义,更遍布全书,有待善为体会。怀师此次讲述《大学》,彷若悬河,滔滔不绝,又旁征博引,融会古今中外史实与学说于一炉,实难加以分段,但为便利读者阅读,勉强分为九篇,计含六十四章。现略述九篇内容摘下,以便先有个概印象: 一、开宗明义。首先请读者先熟读原本《大学》本文,以便阅读下去时,可以随时回到《大学》本旨,加以体会、印证。然后从一位教授的来访,谈到自幼诵读经书的受用,以及延续中华文化的多年心愿,因此而想到流传已久的《四书》,本有其超越时空的价值,可惜长久以来只被作考取功名的敲门砖,于今犹有其流弊。于是回想传统的农村教育的情景,而肯定《千字文》等启蒙读物,对于奠定做人的良好基础,深具意义。 然后,对道、德、天、大人等关键字先作说明,并点《大学》的思想是源自《易经·乾卦·文言》而来,而《大学》原为古代中原文化、文学的代表作,自有其理路脉络,而不必去篡改原文,对于朱子把“大学之道”竟说成“初学入德之门”,更不以为然。接下来谈到《大学》的纲目,以及内明外用的修养次第,使读者先把握住《大学》的重点。由此而进入《大学》本文的探讨,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个总纲。并为了恢复原本《大学》的真面目,先对朱子的把“亲明”当作“新民”,以及改编《大学》次序,提出了批判,对于朱子把“明德”说成“虚灵不昧”,更详加探究,而强调要从自知之明做起。 二、七证的修养功夫。本篇旨在阐释《大学》所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道理,这七证(知、止、定、静、安、虑、得)功夫,实为中国原创的儒家心传,不只为后来的道家实修者所引用,也为佛家传入中土时,借用来说明禅定的方法,影响后世甚为深远。只是这七证的功夫如何修,曾子未加说明,而宋元明清以来的理学家,困于门户之见,也无法疏解得清楚,更谈不到发扬光大。故特借用佛、道两家学术来加以阐明。对于内证学养有兴趣的读者,此篇最宜深思体会。 三、内明之学。本篇先阐释《大学》所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并说明向来学者都把“诚意”前面的“格物致知”及“物格知至”的关健所在,略而不谈,而不知其中内明与外用之环环相扣的密切关系。进而讲到要做到“诚意、正心、修身、”,就先须“格物致知”,以达到“格物知至”,故对“所知”与“能知”,及“心”、“意”、“识”细加明辨,再讲到心物一元、心能转物的道理,而警醒世人,不再被物质文明带向自我毁灭之途。 总之,此篇阐明自“格物”至“正心”属内明之学,如果内明修养达到“明德”的境界,由此外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就须从“修身”做起,故“修身”为内明外用之间的重大关健,也就是《大学》所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四、外用之学。本篇旨在阐释“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的道理。首先说明“齐家”的“家”是家族的家,不是现代小家庭的家,并推崇中国历史文化中,母德、母教的伟大。从东周以来直到清末,每个朝代的帝王家庭,大多是大有问题的家庭,本篇即以齐桓公(兼述管仲为政之道)、秦始皇(兼述吕不韦的“奇货”计划)、刘邦(兼述与他勾心斗角的吕后)为例,详加阐述。而给予正面评价的,则以虞舜、汉文帝为例,加以阐述。汉文帝得力于母教,而虞舜则成长于父母、弟弟都有心理问题的家庭,却能孝顺父母、友爱弟弟,尤为难得,故特推崇。 内外兼修之道。本篇从《大学》原文:“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讲到“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止。这段原本《大学》的原文,被朱子抽调得最厉害。怀师则恢复其原来次序,就原本《大学》所说“诚意”内外兼修的“八正知”,详加阐述,再讲述“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并引述老子、管子、庄子、佛家、医家有关身心的学说来加以说明。 进而讲述“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有关“修身齐家”容易因“亲爱、贱恶、畏敬、哀矜、敖惰”的心理偏差而产生重大问题,并分别引述赵太后、武姜、弦章、章景公与晏子、邴吉与汉宣帝、元帝,以及陶朱公及其儿子的史实,来加以说明,并阐释其带给现代人的启示。 六、齐家治国。本篇《大学》所说“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讲到“此谓治国在齐其家”。首先谈到中国上古社会以“礼治”为主,并引述周室治国齐家的史实,来说明孝、悌、慈的道理,以及周文王以前,为何会有多人推位让国的原因。至于后来帝王讲求“法治”,则须把握治国当家的原则,从历史中得到教训。最后再从《大学》所引的《诗经》,详加阐释,不论古今,妇德在齐家(或及治国)中的重要性。 七、治国平地天下。本篇讲述《大学》最后一段,从“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至“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首先说明古代对“天下”的原义,以及“絜矩之道”的意义,以及当政者要先“立德”才能得到民心,尤其要注意一言一行。其次,讲述魏晋南北朝在“胡”、“华”民族混和中,那些“家天下”王朝更替的前因后果,以及秦穆公如何重用百里奚,如何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来阐述“治国平天下”之道。最后,对于事关国计民生的财经学说,则以曾子、子贡的故事,《史记·货殖的列传》的观点,以历史上注重财政的名相、名臣的言论、策略,为长期以来传统儒家学者陷于义利的矛盾纠结而解套,并期勉国人朝着“民富即国强,国富则民强”的大道前进。 八、儒学演化与国家发展。在依序讲述《大学》原文完毕的,本篇则总论在佛教传入中土后,儒家学说,尤其是《四书》、《五经》,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演化,以及它与历朝盛衰的关系。从魏晋南北的玄学谈起,历经唐代的儒佛道禅,以及《原道》、《复性书》的出现,宋儒理学的兴起,元朝以藏密为主下的儒家,明清的科举利弊,阳明学说的兴起,......这是一篇非常生动的文化融会史。 九、西方文化与中国。本篇从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谈起,并略述清初以来,西方国家的重大变革,以及美国的兴起及其文化对世界的强力影响;进而提出国人应加以反思、检讨的三大问题。最后的结语则在说明,在悠久的中国历史文化中,虽有所谓“诸子百家”之说,而立国的精神主要还是奠定在儒家的基础上,而儒家思想的精义在国际之间,向来是主张“兴灭国,继绝世”,尽力辅助弱小国家民族的...... 以上九篇概要,只是给读者鸟瞰全书的来龙去脉,至于其中高山流水、柳暗花明之风光,处处引人入胜,时兴慧解,则有赖读者亲自一游。 周勋男 1998年1月30日

44万
大学中庸

从孔子时代至今两千多年来,儒学著作汗牛充栋,关于儒学的见解更是说不尽道不完,即便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阶段经历不同的人生体验后,关于儒学的认识也大不相同,久而久之,它成为约束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准则,对于中国人人格心理的塑造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9424
大学.中庸

8295
大学中庸

大学

2209971
大学中庸

7267
大学中庸

《大学》提出了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还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因而具有由“内圣”而“外王”的重要意义。《中庸》强调“诚”,把“诚”视作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将对“诚”的追求作为“人道”的准则,同时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与认知方法。

409732
大学●中庸

11366
大学中庸

雅白话中华原典水平测试参考文本: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选》《老子》《庄子选》《周易》《诗经选》《楚辞选》《文心雕龙选》。测试等级共分为九级,不指定考试顺序,任选一部,一部一级。中华原典诵读日记[玫瑰]原典之路已启程,下定决心向前走!诵读久了,尝试不同的诵读方法,如唱诵、吟诵、 一口气念诵。心神更集中,每次正坐诵读, 益发坚定信念。经典熟透于心,才能安住吾心。经典融化在血液里,才能践履于生活中。谁诵读,谁受益;尽早诵,每天读。长期坚持每天诵经典,可以达到凝神静气,心身双养。诵中华原典,让精神还乡。从坚持诵读原典中生发信仰,时刻指引我们前进,弊除我们身上的畜性,走向美好人生。我们一边要积极学习现代知识体系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我们又要坚持诵读原典以面对现代性带来的人性异化。理性与性情教育并重,此求两种张力达到时中,才能在现代社会找到出路和安顿好吾心。主动性坚持四周以上就会内化为自觉,基本养成每天诵经典的习惯。第一周最痛苦,是我们接受变化的第一步,无论如何都要坚持下去。第二周会比较自然去诵读,但一松懈又回去了。第三周逐渐形成每天诵经典的习惯。第四周开始转化为内在的自觉,基本养成诵读习惯。此后为巩固期,继续坚持诵读,直到融为每日生活的一部分。反复诵读原典,和原典融为一体,生而有涯,学而无涯,利用任何碎片时间诵读中华原典,一日不诵不食!在诵读成长过程中,需要经过以下三个阶段:一,慢慢来,坚持诵。二,快快来,不断诵。三,慢慢来,随时诵。第一阶段,慢慢来,慢慢读。一定要一个字一个字读,读准音,读清晰。此阶段最痛苦,一定要坚持诵读下来。第二阶段,快快来,不断诵。此阶段已经诵读的非常熟悉,一定要快诵,有多快就多快,一口气不断诵,用心谛听,让自己融化到经典中。第三阶段,慢慢来,随时诵。此时经典已经熟透于心、融化到血液中,需要慢慢诵、细细品,从经典中获取力量,并践履于生活中。诵读千年经典不以读经本身为目的,而是一种功夫修炼,体贴圣贤气象,变化生命气质。人人诵,家家读,三年有成多诵读一日,多涵养一分品性; 多让一人诵读,多存一份善念。日行一善,积善成德;诵之不惰,终可功成!!!诸君,诵起来!中华原典老少皆宜,“让每一个中国人至少熟诵一本中华原典”是推动营造书香城市的有力抓手。

37622
大学、中庸

366.8万
大学中庸

1053
大学中庸

401421
大学·中庸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心是修身的前提,修身才能齐家,齐家才能治国,治国才能平天下。

532559
大学中庸

59万
大学&中庸

《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是中国古代四书。它是中华文化史上的宝贵财富,它蕴涵着中国人文精神的精华,是中华民族之魂。本书从国学原著中节选出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且具有深远影响的部分,加以注释与解读,并根据原文主旨,配以有趣的哲理故...

22.4万
大学中庸

宋代以后,儒家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典籍莫过于“四书五经”,其中的《大学》《中庸》阐述了儒家内圣外王的智慧心法。

3142
大学中庸

《大学》提出了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还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因而具有由“内圣”而“外王”的重要意义。《中庸》强调“诚”,把“诚”视作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将对“诚”的追求作为“人道”的准则,同...

451464
中庸大学2022

11435
大学·中庸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对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

449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