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养生主】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一眼看世界,一眼看自己

138.【养生主】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一眼看世界,一眼看自己

00:00
23:04

一、经典原文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庄子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庄子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庄子

汝齐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掊击而知。夫道,窅然难言哉!将为汝言其崖略。——庄子

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

二、本期文稿 

    上一次我们说道了心斋这个概念,庄子说其实人有一种用心灵斋戒的方法,并不是我们平时意义上的不吃肉啊,人要断舍离戒掉一些外在的行为,追求表面的仪式,而是说就在寻常生活中,如果人能够静观向内看,我们可能会突然发现世界的一些奥秘,会找到打开生活难题的一些关键,人肯做心灵的斋戒,人的判断力就提升了,人的生命质地也就高级了。心斋之后人究竟可以看得到什么呢?我们今天说的这个寓言其实是大家常常用的一个成语,也在咱们中学课本里面都有引用,那就是庖丁解牛。


    在庄子那篇《养生主》里面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说有这样一个庖丁,其实就是个屠夫,按说他干得就是很粗笨的活,但是这个人干得好优雅,他为文惠君解牛,站在君主面前表演屠宰一头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这个过程写得太优雅了,行云流水,他的手臂舞着,肩膀倚着,脚下踩着,膝盖顶着,整个的动作像舞蹈一样,那么连贯,那么有节奏,合乎《桑林》乐章的舞步,解剖一头牛发出的声音节奏,符合《经首》乐章的节奏,刀锋走过处,那头牛稀里哗啦的就解体了,如土委地,牛肉就像一摊泥掉在地上,骨骼清晰,所有的肉和筋都轻易地剔下去了,这哪里是一次屠宰啊,这是一次漂亮的行为艺术的表演啊。观看的人都大为惊叹,问你是怎么样才能做得到呢?


    “庖丁释刀对曰”,很从容的放下刀,跟文惠君讲,“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为臣我爱好的是其中的道,而不是表面的技巧。其实这句话很高级,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有表面的技巧和内在的道理,一个人画画,是要学一些技法,但是为了传递,你眼中心中要表达的那个景象,一个人弹琴,是要了解琴键音阶,但是它要传递出天籁合鸣,究竟是辽阔的,悲壮的,还是宁静的,优美的。任何的技巧是为了表达道的,那大家会说难道就宰个牛,做个屠夫也有道吗?牛本来是活生生的,牛内在蓬勃的生命机体都是有关联的,怎么样能够做到这个份上呢?那么,庖丁讲出了一个秘密。他说“所见无非全牛者。”他说我呀最开始解牛的时候,看见的也就是整头牛,浑然一体,内在有什么道一点都看不清楚。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过了几年以后,我就不在乎表面的技巧了,我能够从道上追求,我就能够用心神去领会,我眼前就不是整头的牛了,那么我走到今天,在您眼前宰这头牛的时候,“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也就是说我今天再看这头牛是用我的心神直接看清了它的肌理,我根本用不着眼睛。我自己随心所欲,已经知道它内在的结构了,所以用心神去体会,透过厚厚的牛皮和表面的牛毛,我完全清楚牛骨骼的结构,肌理的走向,经络的连接,这个时候我可以用刀子准确地进入骨骼的缝隙,沿着牛自然的结构把它给解开,而不是硬来。那这其是才叫游刃有余,大家知道游刃有余这个词也来自于庖丁解牛。


    他很骄傲地亮出自己的屠刀来说,庖丁和庖丁是不一样的,虽然大家都是屠夫,但是你看,一个优秀的屠夫用一整年才换一把刀,因为是用刀割断筋肉。一般的屠夫呢,一个月就得换一把刀,为什么呢?他在用刀砍骨头,在斩断筋,很快的刀刃就钝了。而我的这把刀,用了19年,还像新的一样,为什么呢?他又说了一句特别奥妙的话,叫做“以无厚入有间,刀很锋利,刀刃本身是薄薄的,并不厚,而牛的骨骼是有缝隙的,用不厚的刀刃,准确地进入缝隙,把牛解开的话,又怎么会磨损呢。所以他才说,“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我的刀刃在里面还能够游走,所以用了19年,毫无磨损,它当然还像新的一样呀。


这个故事我相信大家都知道,但是我们现在讲起来跟咱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一个心斋做得很好的人,有能力向内心看,他的眼睛里面就自带显微镜,放大生活丧命的细节,也放大我们攻克的难题和面对的客观世界,比如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一头牛,要破解难题的时候,一定要先看得见规律机理,再有这样的本事,以无厚入有间,这个能耐大家能够学得到吗?一个人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自我认识,这其实是人终身成长的第一步,人其实是需要在自己的形态之外保持着这种审视的能力,保持着灵魂的眼睛。


儒家讲日三省吾身,西方也有这样的故事,意大利近代史上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叫莫迪里阿尼,他的观念跟庄子特别相像,跟其他画家不同的是,他画很多肖像画都只画一只眼睛,别人说这是什么意思呀,莫迪里阿尼就回答说,这是因为我用一只眼睛观察周围的世界,用另外一只眼睛审视自己。这句话不是画论,更像一种哲学,就是永远保持着一只眼睛审视自己,我们向自己的内心也有一个庖丁解牛的过程。其实在这样大的压力竞争的时代,又有那么多的纷杂信息,我们常常感受到的茫然惶惑,我们难道就清楚自己内心的结构,机理吗?我们就能够解得开自己内心的困惑吗?这其实都不容易。在庄子里面,有很多篇其实都在讲这个问题,就是怎么样去看得懂内心,才真正懂得了世界。


    在庄子的《知北游》里面,他也假托了这样一个故事,就是孔子问道老子,“今日晏闲,敢问至道。”今天咱们都很幽闲,那您就给我讲一讲世间致极的大道吧。


    老聃曰:“汝齐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掊击而知。夫道,窅然难言哉!将为汝言其崖略。”什么意思呢,疏瀹五脏,澡雪精神,老子跟孔子说,你得先斋戒静心,也就是心斋,然后疏通你的心灵,清扫你的精神,破除你原来很得意的那些才智,把这一切都放下,大道这个东西,奥妙精深,难以言表啊,我大概地给你说个基本的轮廓吧。老子究竟跟庄子说了什么呢?他其中有一段话说得好,人生于天地之间,就如同白驹过隙,我们这一生有多短暂呢就好像是从很细的一个门缝里嗖的看见跑过去一个白马驹,你根本看不清它的身形,只是白光一闪,过得那么快,你不知道真相是什么,你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你只是若隐若现地看见了光一显,那么,白驹过隙就是瞬间而过罢了。


    所以呢,老子跟孔子说呀,“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万世万物自然而然都会蓬勃生长继而也在自然而然之间全部都会顺应变化而死亡。有生长就有死亡,所谓的这一切就是人间本来该有的样子。人没有那么多的妄念去追求一些过份的东西,没有违背自然规律的强迫与较劲,能够在顺应之间放下自己的傲慢,承认很多事情我们不了解真相,但是我们可以以宁静的,客观的理性的态度去尽量接近真相。真要想了解世界的模样,不见得眼睛都是向外看的,更重要的是向里看,看得见自己内心跟这个世界之间的关系。


庄子在《在宥外篇》里曾经说过,“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这种独有的状态,独往独来,一个人能够精神入乎天地,能够超越世间的烦恼,这个状态是什么状态呢?这里讲的不是神仙,其是如果要说我们自己生活中,真能够做到庖丁解牛的智慧,那一定学习独处,如果想看清世间真相,那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因为人在喧哗的时候,当所有人都在簇拥着赞美你的时候,人是容易昏头的,当一个人从众的时候,听从大家纷繁意见的时候,人是容易盲目的而一个人想要发现内心,想要真正精修心斋,看见判断,很多时候是要独处的,不能享受孤独的人就不配拥有自由,孤独绝不是一种人惧怕,胆怯,形单影只的状态,孤独应该是气韵生动的,生命状态充盈饱满,不一定要受别人的观点绑架,而自己的内心有所判断,这种判断的状态是庄子最为提倡的。


庄子在杂篇《让王》第二十八里面说过这么一段话,“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这段话很像老子的小国寡民描述的状态,只不过这里是个体的口气,庄子说我独立于天地宇宙之间,虽然说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但是我过得从容啊,到了冬天呢动物的身上有皮毛,我有也许就穿这些个裘皮,到夏天呢,植物长出来,那些植物纤维可以织成薄薄的夏布,那些丝绸,那我就去穿这些丝绸。春天呢,我就好好去耕种,因为我的形体是足以胜任劳动的,到了秋天呢,我就好好去收割,我呢也可以凭我自身的力量,让我吃得饱肚子。每天早晨太阳出来我就出去干活,太阳落下我就回家休息,旦暮晨昏我都随着自然的规律走,这可不是就叫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所以并不是说人生白驹过隙,从哲学意义上来讲,我们的生命短促我们就惶惑,我们就放弃自我的状态,反而了解了短促,才会珍惜当下。


    学习能够独处,在孤独之中才更叩问真相,一个人在有限的年华里从容不迫,借助的正是对独处这种状态的依恋,才找到了人跟宇宙的关联。德国的心理学家叔本华曾经有这样的观点,只有当一个人孤独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孤独,那就是他不热爱自由,你想想看,当一个人过分地依恋你的爱人,甚至在他做得不对的时候,你因为害怕他离开,所以呢你可能要克制自己,放下尊严去伺候他,你还有自由吗?一个人特别需要现在的工作,有的时候呢,可能就要逆着自己的心愿去阿谀奉承自己的老板,那这个时候你真的热爱自由吗?人的过份依附一定是不热爱自由。所以,只有清楚地了解内心,我们才能够真正地善待他人。


    拉布叶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们承受的所有不幸都是因为我们无法独处,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够理解这句话,大家说我们从老子,庄子,一直讲到叔本华,拉布叶,这个跨度可真够大的,其实我就是想跟大家说,古圣先贤乃至西方哲人,人的生命状态到达高级状态的时候,一定会了解独处的好处,不要一闲下来就六神无主,不要一闲下来就觉无人点赞,生命在寂寞中没有存在感,于是人就到处去寻求一种认可。现在的网友把孤独也分成几个等级,说孤独的第一级是一个人逛超市,第二级是一个人上咖啡厅,第三级是一个人看电影,最高级的孤独是一个人吃火锅,所以呢,有一些朋友就说什么是孤独啊,就是“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问我粥可温。”所有的这种孤独,这是多么无奈呀,我们怎么样才能够摆脱它。


其实刚才说到了老子、庄子,一直到西方哲人的观点,我们真的就那么害怕独处吗?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独处有的时候是会给你带来空旷悲凉,但是未尝不是你接近宇宙中往来时光深处的那些生命的叩问,前不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这样的发问在今天是不是还是振聋发聩呢,所以从庖丁解牛到陈子昂幽州台上的旷古发问,这里面有一脉相承的一种状态叫做独处,这里面有一脉相承的一种智慧叫做追问真相。我们心斋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叩问真相,解决眼前的难题,所以,独与天地精神共往来,这种状态并不一定是要在喧嚣热闹,众人拥捧这种状态下能够实现的,反而是一个人解放了心灵,才拥有了自然和万古。


我们从读庄子的庖丁解牛,读熟悉的寓言开始,能够进入这样一种高级的独处的悠然自得吗?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要成为那个展翅的鲲鹏,但是当生命能独处的时候,一定学得会与别人共处,但只会共处的时候,不见得学得会一个人去享受孤独。每一个个体生来都是孤单的,我们走进社会,从幼儿园有小朋友,到长大有同学,到我们追寻伴侣,有工作的团队,我们一直都在渴望着忧愁有人分担,快乐有人分享,但是真正的成熟的生命,是从这种共享的状态,再一次走向灵魂深处,一个人独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智慧,这两者一点都不矛盾,外在可以与人和谐,而内心有这样一种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你真的能够完成这种平衡,也许茫茫世界在你眼前就是那一头皮毛很厚,生机蓬勃的全牛,而你看清了它的骨骼肌理,你的智慧就是那把刀,很多问题迎刃而解,而我们从容不迫,游刃有余。你的手中有智慧那把利刃吗?单但愿让庄子提携我们的智慧,让我们真正能够拿到这样一种方法。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寒稀

    我也喜欢清静的孤独,不被打挠,没有纠争,安安静静的看书,画画,学琴,甚至放声高歌。这是一种享受而且幸福。釆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是,生活太忙了,想安静静孤自品尝这份的孤独都成一种奢望。

    于丹 回复 @寒稀: 忙可不能成为影响我们不看世界,不看自己的理由噢

  • 莲心山人

    过去读的书影响今天,今天读的书影响未来

  • 1595562wlse

  • 1569505wiqy

    没有人像于丹老师讲的这么深邃,谢谢您给了我精神的力量

  • 简单22207767

  • 南有乔木22

    学的挺好,用的时候是真难啊,哎

  • 思南_我心飞翔

    于丹老师请的很棒,我做以下补充:我们生来就是孤独的,只不过强者与孤独为伴并享受孤独,而弱者可能抗拒并害怕孤独。。。(一己之见仅供参考)

  • 团团ian

    于丹老师,你讲的太深入透彻了。

  • 留一蛋儿

    给心灵洗个澡心斋 给肠道洗个澡肠净

  • Michael_63f

    很受教,每次听于老师的声音都有醍醐灌顶之感 谢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