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干春松:五千言中见大千

5.5|干春松:五千言中见大千

00:00
24:51

欢迎小伙伴们在评论区积极评论并留言,讨论干春松老师的观点,或者提出疑问,我们会定期送出干春松老师的赠书哦~


前面我们讲到了墨家,墨家是跟侠客关系特别密切的,那么我们这一讲其实要讲另外一群人,这样一群人是隐士。

 

隐士与道家学派 

隐士,顾名思义就是躲在山里的那些人,他们与世无争。对这样的一个群体呢,其实很多学派都肯定,比方说孔子也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如果你碰不到一个好的社会秩序,你就不要在这个世界上混。那么在古代呢,有很多有名的隐士。最有名的我们最熟悉的可能就是伯夷、叔齐,在伯夷和叔齐之前还有许由和巢父,这样的一些人都是明明有机会当国君、当皇帝,但是他们都放弃了。


(元 佚名 寒林归樵图,藏于东京博物馆)


有些人因为自己的原则,就是说当皇帝不符合他的原则,有些人完全是因为生活态度。把这种生活态度上升到哲学层面,就是道家学派,道家学派和儒家这种有严格的师承关系的学派,也完全不一样。我们所知道的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之间,其实也没有师承关系,只是一个精神相通的关系。既然他们是隐士,我们当然很难知道他们真正的生平是什么,比较有趣的是现在很多地方都在争老子的故乡。这个对老子可能有的时候是一个讽刺,因为他自己并不愿意告诉人家自己是哪儿的,即使在司马迁给老子、庄子这样的人写传的时候,也已经说不清楚老子(籍贯在哪)。

 

那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司马迁在给老子作的传记里面,写了两个故事,这两个故事其实都引发了后世很多的争论。第一个故事就是孔子问礼于老子,这个引发了很多的争论。这个争论就是说孔子到底有没有问礼于老子?他俩之间到底有没有过那么直接的交往?第二个故事就是关于老子那本书《道德经》是怎么出来的?《道德经》这本书是怎么写成的呢?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说老子准备去修行,他骑着一头牛,然后要过关的时候呢有个关尹,知道这个老子要退隐,以后将不复见这个人。所以他希望老子把他人生的故事,或者说对世界的这些体会写下来。


(孔子见老子)


老子不得已写下了五千言,这本书现在据说是在世界上流传最广的中文著作。

为什么老子对后面的思想有那么大的影响?早期的道教把老子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创始人,但是随着道教的壮大,老子的地位是越来越低。在《西游记》里面,这个太上老君只是在天上管炼丹炉的一个老头,被孙悟空欺负得够呛。老子又名李耳,俗姓李。后来很多的道教故事里面,说他是在李子树下生出来的。那么他为什么叫老子呢?是因为他在他妈的肚子里面待得时间太久,待到八十多岁才出来,所以叫老子。


谁是中国哲学的开端 

老子还有一个名字叫老莱子,听上去好像也是这么一个事情。但是他姓李也有一个好处,后来像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他们唐朝的时候就特别推崇道教,道教也在唐朝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老子的思想和道教的思想其实是两种内容,我们知道就是最早写老子哲学的时候,胡适就喜欢把老子写成中国哲学的开端。但是冯友兰就喜欢把孔子说成中国古代哲学的开端,如果从孔子问礼于老子这样一个故事来看,他们之间可能谁做开端呢?还真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在胡适的眼里面,如果把孔子作为中国哲学开端的话,那就是儒家的道统观念在作怪,在冯友兰先生看来呢,我们现在所能读到的《道德经》很大程度上是对孔子或者儒家思想的一种负面的回应,正负的负,如果说儒家是个正面的话,道家就是一个反面。


在礼崩乐坏的环境里面,老子和孔子对现状的不满是共通的,他们其实都不太喜欢他们所处的时代,但是他们对原因的分析是不一样的。在老子看来儒家所要维护的礼崩乐坏的那个秩序,其实就是造成人性堕落,人虚假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为在他看来,儒家对于仁义的强调,就是对于人的自然状态的一种背离。所以在他的书里,他说只有大道废的时期,仁义才会被强调。如果一个人他有智慧,那么这个人就可能会变成虚伪,只有在道德沦丧的时候才会强调孝慈。这都是对儒家观点的质疑,在老子看来最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要恢复到自然而然的状态,这个自然的状态跟我们现在所讲的热爱大自然的自然不太一样。

(老子)


道法自然 

他所说的自然就是按照人本来所具备的那个样子来生活,当然问题也就在这里,什么是人本来应该具备的样子呢?在老子看来,那种自然的状态就是小国寡民的状态。他说如果你生活在一个有组织,有秩序的社会里面,你当然会背离自己的自然状态。因为你必须去遵循某一些规则,你要遵循某一些规则呢,你就会违背自己的意愿,你就要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约束、制约里面。那么要实现自由的生活,只有绝圣弃智,只要把那些圣人都毁弃了,绝仁弃义,不要再提倡仁义了,绝巧弃利,不要去设计各种各样技巧的事情,为文不足,就是不要有过多的繁文缛节,这种自然化的远古,才是老子所特别向往的。在老子看来,这种要恢复到自然的状态,在老子的意思里面叫做“为道”。


而儒家的观念呢,被他描述成“为学”,如果你“为学”,那就是一个人虽然知识越来越多,但是离自然越来越远。如果“为道”,你知识越来越少,那么你就会回归到你自己的婴儿的状态,所以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才是人类应该向往的生活。在这样的生活里面,生命就会变得特别重要,因为那种自然的状态下人们就会考虑自己的自然生命的延续,我们前面讲到了侠客,侠客就是轻生死,一个人如果过于注重自己的自然生命,这个人是不可能当侠客的。所以在老子的书里面有很多养生的知识,这些养生的知识后面都被视为是气功的源头。比方说“专气致柔”,比方说“不自生故能长生”这些。如果一个人是柔软的人,他当然是不愿意跟别人争的那个,所以老子特别强调水德,就是人应该像水一样。


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就是水正是因为不跟人争,所以能成其大。但是这种想法听上去又不像是一个完全要回归自然的样子,因为他总是在告诉人家柔弱胜刚强,柔弱要胜刚强,背后还有个胜字,所以很多人说老子其实是个阴谋家。因为他总是装作很柔的样子,然后目的其实是为了战胜别人。如果儒家是从刚健的角度来讲的话,他只不过是换了种方式。所以他会强调无为而无不为,人要韬光养晦,要以退为进。这都像是策略家的作为。司马迁眼睛很亮,他老早就觉得老子有成为阴谋家的潜力。所以他在写传的时候,就把老子和韩非子放在一起了。

 

活在材与不材之间 

我们如果说到道家,一般都会老庄并称,老庄老庄,一个是老子,另外一个是庄子。我们研究中国哲学的人经常会开个玩笑,就是老庄孙子。老庄孙子指的是老子、庄子和孙子,孙子就是兵家的那个代表人物。那么既然是隐士和道家之间的关系,庄子当然也是这样的一个人。在司马迁的《史记》里面,也提到了庄子。他说庄子是蒙人也,名周。曾经做过漆园吏,这个漆园吏可能就是制造油漆的那个园子的官员,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指的是很有学问。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然后司马迁还说了,庄子书的重要特点就是说庄子写故事,或者说阐发他的观点主要是通过寓言。庄子自己也说,他是寓言、重言和卮言,所谓寓言重言和卮言的意思是,如果按照正常的话说,就是都不好好说话。

(庄子)


他要通过比喻,通过编造一些特别有趣的故事的方式来阐发他的观点,那么在我看来庄子比较喜欢用这样的一种语言和表达方式,其实他就是试图从语言方式这个角度,来解构儒家经典在当时的地位,因为一般人读书都说要读经典,读经典都是高头讲章。所以庄子说我还不如采取这种阴阳怪气的方式来表达我自己的观点,庄子最先要说的其实就是人存在的困境,我们都知道儒家会要强调在世界上成就功业,那些侠客也是希望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后世的人对他的赞扬。在庄子看来,这种都不是人存在的最好的方式。他在《山木篇》里讲过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说庄子在山中走,看见一棵大树,这棵大树枝叶茂盛,但是每一个伐木的人走过这儿以后呢,都不想砍它。


庄子问你们为什么不砍这棵树呀?那个伐木者说没什么用,庄子说这棵树因为没什么用,所以它可以一直活着。然后这个故事还没完,庄子又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就是他到老朋友的家里面做客,老朋友很高兴,命他的孩子杀雁而烹之,这个人就开始问了,说有一只鸭子能叫,有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只?主人说那杀那只不能叫的,第二天弟子又问庄子,说昨天我们遇到山中的树,那棵树因为没什么用没人砍它,今天主人家的鸭子因为不会叫也被杀了。那么我们在世界上生活到底应该采取一个什么样的方式呢?到底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让我们活得长呢?庄子的回答就是处于材与不材之间。


这个就是一个很有名的关于庄子的生存策略。就是如果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但是如果你太没有本事,也容易被人欺负,所以你活在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办法就是处于材与不材之间,这当然是很难拿捏的分寸了。

(邯郸学步  出自《庄子·秋水》)


那怎样拿捏这样的分寸呢?庄子认为主要是要从认识问题的角度找到突破口,他区分了两种方式,一种方式叫以物观物,一种方式叫以道观物。我们每个人看待这个世界基本上都是采取以物观物的态度,比方说我喜欢穿这样的衣服,因为这件衣服穿在我身上可能会很时髦,很美,那我们就会去买这样的衣服,这个美其实只是一个相对的。


如果以道观物,就是你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的话,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比方,如果你站在山顶上看,这个世界上在山脚下来来往往的那些人,他穿的什么衣服,对你还有什么意义吗。在庄子看来,如果站在更高的高度,我们一些执着对于某些事物的追求,对于某一些目标的肯定,就都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了。庄子最主要的著作是《齐物论》和《逍遥游》,如果说我们读《道德经》,最多读到的是有和无的话,那么在庄子那里面更重要的可能就是齐物这个概念。

(《逍遥游》插画)


齐物这个概念甚至是说要把有和无这样的区分都相对化,这就是庄子思想里面最深刻的地方,庄子说每一个人都是从自己的一种角度来看周围的世界,所以最好的办法就要让自己站在一个没有角度,没有立场的点上,这个点就会让你舍弃人世间种种的追求,变成一个真正的自由自在的人,在我看来,这甚至是比老子的思想要更深刻的一种思想。庄子的《齐物论》最关键点就是对任何确定性的一个否认,说来说去,刚才我们说以物观物,其实就是强调一种事物的确定性,你只要有所确定,你就会被束缚,所以庄子说物无非是,物无非彼,任何事物都没有那么大的差别。在庄子看来,道的关照超越了对于言语的执着,庄子说任何语言对于对象来讲,都是一种束缚,而不是一种开放。因为任何语言所表达的对象都是有限制的,而对象是始终处于变化过程中的。


相爱相杀庄子与孔子 

我们刚才讲了庄子的一些核心的观点,庄子的书我们刚才一直在强调,他是通过寓言的方式(来讲道理的),道家和儒家,它们有的时候看起来像是一种相爱相杀的关系。


庄子的书里面说得最多的不是老子,是孔子和孔子的那些弟子,只不过我们在读庄子的时候,我们发现的是另外一个孔子,因为在庄子的书里面,孔子已经被寓言化,所以从书里孔子说的话中可以发现孔子成了一个经常自我反省的人,因为他在被老子或者在被其他的隐士教导以后,总会很抱歉地认为自己的想法错了。我们在这里可以给大家讲一个孔子劝说盗跖的故事,这也是最典型地体现了庄子的书里面的孔子的形象。这个故事是这么说的:孔子有个朋友叫柳下季,柳下季有个弟弟叫盗跖,盗跖当然是那个时期传说中最有名的大盗,这个盗跖有九千名部属,横行天下,打家劫舍。从来不考虑兄弟之情,也不祭祀祖先。这当然是儒家最鄙弃的人物,所以孔子对他的朋友柳下季说,如果一个当父亲的肯定要去劝说他的儿子,当哥哥的也应该要劝说自己的弟弟,这就是所谓的孝悌。

(盗跖)


他说父亲如果不能劝孩子,哥哥不能劝弟弟的话,那么兄弟之情有什么用呢?但是柳下季的回答说,您说的观点我都同意,做父亲的做兄弟的一定要对自己的孩子、对自己的兄弟抱有感情。但是如果那个人不听呢?如果儿子不听兄弟不听该怎么办呢?孔子说那好吧,你不愿意劝的话我去吧,所以孔子就只身去劝那个盗跖去了。孔子下车走到面前对接待的人说,我是鲁国人孔丘。听说将军义行过人,特地前来拜见。接待的人通报说鲁国的孔子要来见你,盗跖一听孔子两个字,很生气。他说不就是鲁国那个狡诈虚伪的孔丘吗?他说你替我告诉他,他如果随便再乱说话,随便再经常标榜文王、武王,戴着帽子到处乱晃的话,我就把他杀了,把他的肝当下酒菜,孔子就走了。


所以在庄子的书里面,孔子经常是这样的一个形象,就是他一直要做他自己的事,但是经常被人骂得狗血喷头,然后灰溜溜地走了。在庄子的书里有很多这样的故事,以梦为主题的故事,庄子经常问别人,说你们怎么知道自己不是在一个更大的人的梦里呢?所以庄子说人要超越自己,关键是首先要了解事物和事物之间是有区别的。

(庄周梦蝶)


庄子的相对主义并不是说,我要完全否定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区别,而是要找到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让你超越认识到这种区别,然后超越它,蝴蝶和庄子的故事其实就是这样。所以在庄子理想的人的描述里面,就不再是那些圣人了,而是那些智人、神人、真人了。庄子死了以后,在后面的道家的系统里面,庄子也被别人称为南华真人。但是在道家的神仙的故事里面,庄子也是很惨的,他在天上担任了一个工作,这个工作就是专门去记录那些想成为神仙的人,一辈子做的好事和坏事,在我看来这可能是庄子最不愿意干的工作了。好吧,道家的故事就讲到这儿。

 

第五讲复习课 

你好!干老师的第五讲结束了,我们来复习一下本节内容。


第一,我们总说老庄、老庄,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但是,二人并没有师承关系,只是精神相通。


第二,老子是谁?老子俗姓李,名耳。老子反对儒家强调的礼乐制度,认为礼乐让人变得虚假、堕落。老子主张回到小国寡民的自然状态,按照人本来的样子生活。老子说,如果生活在有组织、秩序的社会里,就会受到各种约束,背离自然状态。但是,老子的一些观点也让人觉得他并不是要真正回归自然,而是教人如何取胜,比如柔弱胜刚强、韬光养晦、以退为进、不争而争等等。因此后世有很多人说老子是阴谋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将老子和韩非放在一起,是因为他觉得老子有成为阴谋家的潜质。当然,《老子》中还有很多养生知识,被视为气功的源头,比如“专气致柔”“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等。


第三,庄子是谁?庄子名周,与梁惠王、齐宣王同处一个时代,做过漆园吏。庄子喜欢用寓言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望洋兴叹”“庖丁解牛”“井底之蛙”“邯郸学步”。庄子思想中最深刻的地方就是把“有”和“无”的区分相对化,对任何确定性都予以否认,在庄子看来,一旦有所确定,就会被其束缚。庄子说“物无非彼,物无非是”,物与物之间没有太大的差别。人要抛弃立场和角度看世界,舍弃追求,变成真正自由自在的人。庄子虽和老子并称,但《庄子》中提到老子不多,却多次提到孔子。不过《庄子》中的孔子是寓言化的孔子,经常被人骂得狗血喷头然后自我反省。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感谢您的收听!


加入学习群 可添加运营微信:liaojie86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探秘者_abc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何况是几千年以前的思想文化呢!我觉得老师讲的挺好,老师只是把自己多年的研究和看法说了出来,讲的是经过自己加工处理过的,自己认为的思想文化。而且思想文化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也不是千篇一律的,要不然就不会出现诸子百家了。所以我感觉听课就是去了解别人的理解,然后丰富自己的知识架构,然后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知识,然后学以致用。

  • 美丽0传说

    老子非阴谋家,还请注意措辞。老子是顶级的中国哲学家,思想家。 一个阴谋家就结束了? 笼统很正常,你们说话总得负责吧,不要信口开河,我很失望,对你们,在这里欺骗喜马拉雅的听众。

    1860106didv 回复 @美丽0传说: 思想这个东西吧,都是讨论出来的。大家各有见解,这是好事啊。作者也是转述了别人的说法,供听众参考吧。

  • 健心不艰辛

    有点不能赞同。司马迁在最后总结说,他们的思想学说(庄子,申不害,韩非子)都源自道德,因此老子的学说是非常深远的。可见把老子和韩非子等人放在一起是因为有传承和内在关联。能把道家和法家都称为阴谋家吗?

  • 迷陽hx

    听某些老师讲课觉得莫名其妙,在他口里,诸子百家水平都一样,没有人是值得我们效仿。他倒是也同时列举优缺点(当然在他看来的),然而太浮泛,而且用不断地偷换概念来串联自己的逻辑。听他讲课,人无法获得力量进而改变自己。这样的课真是不听也罢。 ​​​

    ClockworkOrange_tg 回复 @迷陽hx: 你为什么一定要效仿别人呢?你是你自己啊,诸子百家本来就是各有所长,敢问你有是个什么水平呢?

  • youyou_23

    讲得太好了。

  • 1556966oypc

    这一讲大多是转述历史上对道家学说的评价,取向比较明显。研究儒学的学者讲道家的学问,跟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讲哲学差不多。脱离了当时的历史环境,再加上二千多年因为统治需要或文人私意对老子、孔子、庄子思想的误读、删加、装饰和随意过度解读,再现其思想的原貌几乎是不可能了。所以姑且一听,存疑处正好引人思考。思考过后是还原还是加深误读就各凭己意了。

  • 1362860nxlt

    干老师讲得真好!三个小时的浓缩课像推开了几扇门,显学术功力

  • 老李他婆娘

    能讲得通俗易懂就是一个老师的水平

  • 聞國政

    个人认为,如果课的内容由这些名师编写,播音由在每节课后总结的那位先生播出的话,我认为这组课会更有味道。我尊重这些名师的学识,同时也觉得这位播音先生的功夫扎实。

  • 王静梅_0m

    干春松老师讲得好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