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悉达多》:浴佛节,“遇”佛节

124|《悉达多》:浴佛节,“遇”佛节

00:00
12:32

学者张文江先生说,“黑塞的构思很巧妙,他把释迦牟尼的名字悉达多·乔达摩(Siddhārtha Gautama)一拆为二,一个是悉达多,一个是乔达摩。释迦牟尼中的释迦(Sākya)是族名,牟尼(muni)是圣人的意思。牟尼意译是能仁或能寂,沉默不语,一直在思考问题的人就是圣人。回到释迦牟尼还是在家人的时候,他叫悉达多·乔达摩,悉达多是名,乔达摩是姓。悉达多(Siddhārtha)有两个主要解释,一切事成,一切义成。乔达摩(Gautama)亦即瞿曇,意为纯淑或地最胜,译者称西文中原义是光耀世界者。黑塞把释迦牟尼的故事一分为二,悉达多是未成就的人,乔达摩是一个已成就的人。悉达多走一条修行之路,回归乔达摩,实际上就是把两个人重新拼成一个人。”

 

舍卫城中的每个孩子都知道佛陀世尊的大名,每个家庭都愿意将默默乞食的乔答摩弟子们的钵孟盛满。城近旁就是乔答摩最常盘亘之地——祗树给孤独园。此园为世尊的崇信者、富商给孤独长者所献。

寻找乔答摩精舍的两位年轻的苦行者凭着传说的指引和一路的询问才终于来这里。他们进入舍卫城,来到第一家的门前默默乞食,主人立即将食物施与了他们。两人分享了食物,然后悉达多向施与他们食物的女主人问道:

“善良的妇人,我们希望知道佛陀世尊居住在何处。我们是林中来的沙门,特来拜见这位一切圆成的圣者并聆听他亲口演说的教义。”

“啊,林中的沙门,你们已经到了你们要寻找的地方。世尊居住在祗树给孤独园。你们可以在这里过夜,朝圣的年轻人,这里有足够的地方。大量蜂拥而来聆听佛法的人都在这儿停留。”

侨文达欢欣鼓舞,大喜道:“啊,那么我们已经到达目的地,我们的旅程业已结束。但请您告诉我们,朝圣者所敬爱的嬷嬷,您是否认识佛陀,您亲眼见过他吗?

那妇人道:“我见过世尊很多次,有许多次我看见他默默地步行经过城里的街巷,身披黄色僧衣,在某一家的门前默默地端出乞食的钵盂,然后手持盛满的钵盂归去。”

侨文达听得入迷,还想问更多的问题,听更多的讲述,但悉达多提醒他是该离开的时候了。于是他们向那妇人致谢并告别,他们再不需问路,因为许多朝圣者以及乔答摩信徒中的僧侣也正在向祗园方向进发。他们晚间到达祗园时,仍不断有人陆续到来。这时有一阵人声的骚动,人们在要求并寻找容身之处。这两位年轻的沙门已经习惯于林中的生活,他们默默无语,很快找到了遮蔽处,并在那儿逗留到第二天清晨。

日出时分,他们惊讶地发现竟有那么多信徒和好奇的人们在这里过夜。穿黄色僧袍的僧侣们穿梭于这座大园林的各个路径。到处都是坐在树下的僧侣,或默默入定,或进行激烈的论辩。这座浓阴蔽日的园林像一个市镇,充满熙熙攘攘的人群。绝大部分的僧人都要手持钵盂外出为他们的午餐乞食,午餐也是他们一天中惟一的一餐。甚至佛陀本人早晨也外出乞食。

仿佛受着某个神祗的指引,悉多达看到了他并立即认出他来。他看见佛陀手持一只钵盂静静地离去,身披黄色僧衣一个毫无骄慢之态的人。

“你看”,悉达多悄声对侨文达道,“那就是佛陀。”

侨文达用心注视着那位身着黄色僧衣的僧侣,从表面上看来他似乎与数百名其他僧侣并无两样。然而侨文达也很快认出了他,是的,是他。于是他俩跟随着他,默默观察。

佛陀谦然地走自己的路,陷入沉思之中。他平和的表情既非欢喜,亦非忧伤。他仿佛从内心发出温和的微笑。他静静地、安祥地走着,带着一种隐隐的微笑,仿佛一个健康的孩童。他身着僧袍,正如其他的僧侣一样有条不紊地行进着;然而他的面容,他的步态,他安祥的俯视的目光,他安祥的低垂的手臂,以至他的每一根手指都显示着宁静,显示着圆满,无所依循,无所寻求,映射出一种永恒的光明,一种无止息的平安,一种无懈可击的宁静。

就这样,乔答摩缓步入城乞食。两位年轻的沙门能认出他只是凭着他那完美安祥的举止和宁和的仪态,其中没有追寻,没有欲望,没有依循,没有勉强——充满了光明与安宁。

“今天我们就能听到他亲口宣讲的教义。”侨文达道。

悉达多没有回答。他对佛陀的教义并不十分好奇,他并不认为这种教义会教给他们多么新鲜的东西。尽管仅仅是从第二手的传闻甚至是从更间接的渠道,他与侨文达都已经听说过佛陀教义的主旨。但是他留心观察乔答摩的头部,他的肩膀、他的双足,他的安祥的低垂的双手;对于悉达多来说,似乎佛陀的每一根手指的关节之中都充满教义,佛陀身相的每一处都在言说、呼吸、散发和放射着真理。这个人,这位佛陀真是一位完完全全的圣者。悉达多从未如此敬仰过一个人,也从未如此爱过一个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龙元富律师

    浴佛节, 其实我觉得也是最佳的皈依三宝的日子

  • 亚男_待望舒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自在汝心头。

  • 李洁_iv

    浴佛节,听刘老师的声音,解读,好清爽,新生的一天

  • 落星如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