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裁判水平到底如何?傅明说我们已是亚洲最高水平

中国足球裁判水平到底如何?傅明说我们已是亚洲最高水平

00:00
06:58

为进一步普及足球竞赛规则,增加各界对足球裁判员工作的理解与尊重,5月19日,北京市足协在小花猫儿足球培训中心举行了“足球裁判职业角色体验日”活动。中国足协裁判讲师、中超裁判监督、北京市足协裁委会副主任黄烨军、霍伟明和现役11人制国际级裁判员、北京市足协裁委会常委傅明以20个案例场景为素材,向参与活动的数十位媒体记者、青训教练和球迷讲解了足球竞赛规则。

一场竞赛规则考试,仅三人及格

体验日的首个活动环节是由参与者们根据涉及争抢、手球、越位的20个案例场景视频做出答题测试,以裁判视角给出判罚结果。

尽管这已经是一场降低难度的“考试”——每个视频均是多角度呈现,并且有慢镜头回放,大家能在充分思考后给出判断,与裁判员每场比赛需要做出200至250次决定截然不同,但“考试结果”并不理想,百分制下,仅有1人得到70分,2人过了60分及格线,大多数人只得到了30分。

什么情况下的手球、越位会被判犯规?手球在什么情况下会有纪律处罚?如何定义绿茵场上的非体育行为……从“考试结果”来看,多数足球爱好者乃至从业者,对于规则的了解并不充分。

判罚屡被质疑,多数缘于信息差

在中超赛场上,裁判员判罚成为焦点乃至引发争议并不鲜见,对于规则了解不充分是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参与执法过亚洲杯决赛、亚冠决赛的傅明举了一个例子,“裁判员在中超赛场上的一次判罚可能会受到外界指责,大家都认为你判错了,但到了国际赛场,外界对这个判罚的认知完全不一样。”

对于截然不同的认知反馈,傅明给出的解答是信息差,“出现这种情况缘于信息不对等,接受过国际足联、亚足联培训的裁判知道现行规则是什么样的,知道应该如何判罚,然而国内大多数从业人员并不知道这些信息。因为不了解才会产生不理解,才会产生误解、质疑乃至阴谋论。”

在傅明看来,国内顶级裁判能参加国际大赛是一个重要机会,“去接触最先进的足球理念、足球知识,把这些知识带回来,向所有人普及,让大家知道:原来这个手球是可以不判的,原来这个越位不干扰。”

当中国足球寻找走出低谷的道路时,普及竞赛规则也是关键点之一。出席本次活动的中国足协副主席、主管中国裁判部工作的许基仁表示,“外界对足球场上很多规则不太了解,或者说,是我们了解到的足球规则与实际规则有些差别。如果今后更多教练、媒体对规则更加了解,也能形成良好的舆论生态,有助于中国足球发展。”

中国足球裁判已达亚洲最高水平

尽管在国内赛场屡遭非议,但中国裁判员的能力与表现近几年在国际赛场上已经受到肯定——今年初结束的卡塔尔亚洲杯由中国裁判组执法决赛;2023年,中国裁判组执法了亚冠联赛决赛第二回合比赛;2022年,马宁、曹奕和施翔入选世界杯裁判员名单。

傅明在活动现场介绍,裁判员每场比赛的执法表现都要由裁判监督打分,这个分数决定着裁判员是否会有下一场比赛任务,甚至年终考核是否会降级——足球国际级裁判并非终身制,而是每年申报制,即使是国际级裁判,如果表现不佳,一样有可能降为国家级。能连续执法国际大赛,其实已经证明了中国裁判员的水平,傅明强调,“进入世界杯裁判员名单,至少要进入亚洲裁判的前10名。国际足联、亚足联对我们的指派其实已经解答了这个问题,可以很自豪地说,我们已经达到了亚洲最高水平。但向世界最高水平冲刺,不是仅仅依靠我们个人努力就能达到的,而是需要所有中国足球人的努力。”

关注度高的争议判罚,都将公布评议结果

值得欣喜的是,中国足协目前正着力推进裁判工作的公开、透明,其中一项措施为本赛季完善对裁判判罚的评估评议制度,涉及社会反响大、关注度高的争议判罚,将通过协会官方平台将权威评议结果对社会公布。截至目前,中国足协已公布了8期评议。

许基仁接受采访时表示,采取评议制度从三个目的出发:除了普及规则、给一些优秀裁判员的正确判罚正名外,还能通过将判罚评议“放在阳光下”而给一些可能有私心的裁判起到警示震慑作用。他同时表示,虽然裁判专家们有时在评议中也会出现争议看法,但中国足协会就此请教国际裁判界专家,最大程度体现权威性和公正性。

目前国际大赛已经出现“开放麦”的做法,以此向所有观赛者解释裁判员在比赛中改判的原因,沙特足协已计划在下赛季引进这一模式。许基仁介绍,中国足协在经过调研、论证,解决可能涉及的技术性、规则和知识产权等问题后,逐步与国际接轨。“从中国足协角度来讲,裁判工作以后肯定是要更加开放,不要遮遮掩掩,与国际接轨。”许基仁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