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连续5年到青海牧区给孩子上摄影课:募捐上百台相机,让孩子未来多一种可能性

男子连续5年到青海牧区给孩子上摄影课:募捐上百台相机,让孩子未来多一种可能性

00:00
11:01

距离“你看摄影助学计划”教育实践项目启动已有5年,这期间,作为发起人之一的张轩诚为玉树当地超过100名小学生提供了学习摄影的机会。

2019年,本职是平面设计师的他决定和摄影师朋友孔若琛一起为牧区的孩子们做些什么。那时起,两人先后多次前往青海玉树州扎芒小学和山荣小学,为当地7至12岁的孩子开展摄影教学。孩子们拍摄的部分照片被他们发布在小红书上,获得不少网友点赞。

网友在孩子们照片下发布的评论。

今年5月11日,为期两天的《海拔4201.31米——牧区儿童摄影作品展》在上海开幕。参与“你看摄影助学计划”的3位孩子第一次从牧区来到城市,和大家分享他们与摄影的故事。

对于“4201.31米”这个“精确到有点莫名其妙”的数字,张轩诚在展览现场解释,这源于一个非常简单的运算结果:4200米的当地平均海拔和1.31米的9至10岁的儿童平均身高相加而得,“这个数字代表的是那片土地和那里的一群孩子,这个数字也是他们拿起相机,发现一个更加美好和广阔的世界的起点。”

摄影老师与山荣村小孩子们的合影。 图/受访者提供

以下是张轩诚的讲述。

【1】我们不是为了培养摄影师

从2019年到现在,我们给上百个孩子教过摄影,累积筹集了超过100台各种类型的相机分发给孩子们。这一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许多朋友的支持,从他们寄来的二手相机中挑选出合适的送给孩子。

扎芒小学是我们去的第一所村小,只有学前班、一年级、二年级,共二十几个学生。我们给二年级的8个孩子上课,因为二年级一共也就只有8个孩子。次年,学校因缺乏生源而关闭,我们就转移至囊谦县的山荣小学。

这所学校一共五个年级,学生总数通常在80-100之间。为保证教学效果,我们一般挑选8到10个对摄影比较感兴趣、理解程度较高的孩子开展教学,每当有学生从学校毕业离开,我们会让学校老师再推荐新的低年级学生补充进来,

这样每年补充进来的二年级的学生可以有4年的在校时间参与到项目之中,在充足的时间下更好地学习和体验摄影。所以我们希望能一直长久地在山荣小学开展项目下去,让孩子们和“你看摄影助学计划”共同成长。

我们通常都是夏季过去,在那里待半个月左右,夏季也是牧区自然条件和交通条件最好的时候。为了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我们一般是利用2小时的午休时间把摄影班的孩子聚齐到一起上摄影课。

孩子拿到相机之后,我都会问他们最想拍什么?男生一般都会说狮子、老虎、大象,甚至恐龙,女孩一般是喜欢小草、小花或者好看的东西。这些都是孩子们脑海中觉得最酷最美的东西,我鼓励他们去记录自己喜欢的,不过同时也会引导孩子们多去拍摄家人、校园和生活中所经历的各种事情。

在课程实践中,我们会设计拍摄主题,比如说“影子”。孩子们的第一反应通常会进入到一种互相拍摄脚下的状态,这时我们会引导他们试着去把目光投向其他对象,不仅仅是人,自然万物或大或小都有影子,影子会落在地面,也会落在墙上,它可能漂浮在水里,也可能来自于空中。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主题式的规定和引导,更好地帮助他们锻炼观察力。

其实在给孩子们上课的同时,我也从他们那里收获了更多关于摄影的思考。他们的照片记录下的许多内容都是成年人不太会在意的细节,看过他们的照片会觉得,拍摄的对象不应局限于追求更新更奇的场景或主题,生活的记录就是价值。

这是学生昂文嘉措10岁时拍下的一张照片,那天晚上家里的牦牛产崽,地上的那个黑色小团就是刚出生的小牦牛。左边两人是他的家人,妈妈手上拿着的是一件家里的旧棉袄。因为当地四、五月的晚上气温也会低至零下几度,刚出生的小牦牛非常脆弱,所以需要盖上衣服为它保暖,同时还会喂它一小块酥油以提供能量。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的关于牦牛生产的画面,牧区的夜晚几乎见不到任何光亮,多亏昂文嘉措用闪光灯记录下了这张有趣的照片,充满鲜活的生命力。当地家养的牦牛其实非常怕人,只要走近,牛就会跑开。但在这张照片里,在初生的孩子身旁,母牛没有因为惧怕人类的天性而离开半步。

过去的我从没机会了解牧民的生活,但是通过这张照片,我非常直观地感受到这里的人和自然的关系,他们要互相支持、照看,生活才能以一种更好的方式延续。

虽然这个项目名称叫做“摄影助学计划”,一切也都是围绕摄影展开,但我们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要培养摄影师,而是希望他们通过照相机这个工具和摄影的方式去观察世界、记录生活和表达自己。

其次,孩子们记录下的关于他们家庭、生活、当地变化的照片内容,我们希望可以成为一个窗口,供外界去了解更加真实的牧区,了解当地现状、变化和未来发展。因为如果不是在孩子的视角,仅仅作为摄影师,很难真正进入到他们的生活,去记录这么多真实和朴实的瞬间。

第三,我们希望能有更多人通过这些孩子的照片,更多地关注到偏远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随着这两年当地网络条件的不断改善,今年起我们开始尝试开通云课堂平台,用智慧屏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不光可以有更高的教学频次,同时,也希望把这个平台开放给擅长其他领域的教育者,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更大的窗口看见世界。

【2】让孩子们的未来多一种可能

我在扎芒小学教学期间,有个叫朋措卓玛的女孩,非常内向。在小红书上发布的一则视频中,我问她最想用相机拍摄什么?她说,如果有一台照相机,她最想去拍城市,因为“城市太美了”。

我接触过的牧区孩子基本都没有体验过城市生活,更多的只是通过电视机和手机了解外面的世界。因为这次在上海的展览活动,其中3个孩子才有了第一次来到上海的机会。

在上海近一周的时间里,我们一起去了动物园、上海自然博物馆、西岸自然艺术公园,体验了小小的citywalk,欣赏了外滩夜景,尽管他们并不喜欢,因为人实在太多了。我们还去看了电影,坐了黄浦江的过江轮渡,品尝了各种好吃的。离开之前我问孩子们最喜欢的是什么,最终公园里的超大滑梯和秋千毫无疑问的胜出。

这些孩子对传统意义上的景点并不那么兴奋,毕竟是小学生嘛,最喜欢的还是公园里的游乐设施,那是像城堡一样的大游乐场,可以钻、爬,从滑梯滑下。孩子们都带了自己的相机,也在上海拍了很多照片和视频,我希望这次远行为他们的成长增添了更多的快乐和价值,他们的未来一定不止于此。

孩子们在上海市民公园玩耍。图/受访者提供

离开上海的前一晚,孩子们还给这几天陪在身边的每个人都写了一封感谢信,一直到夜里两点钟。他们默默地记下了每一位表达过善意的人。

前段时间我去玉树回访,联系到最初在扎芒小学开展项目时参与过摄影学习的5个孩子,他们今年已经上初一了,之前个头才到我的胸口的孩子,现在有些快跟我一样高了。

我们还回访过一些从山荣小学毕业的孩子,更新了一些损坏的相机配件。看着他们还在继续拍摄和记录生活,或许这件事慢慢会从喜爱成为一种习惯吧?

关于摄影和孩子们的未来,我们并没想过要绑定为某种关系。如果他们愿意将热爱转化为职业,我乐于这成为一种选择,如果这段学习经历能够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其他方面的助益,比如拓展多元智能,培养社会情感技能,或者完善身心健康发展,那一样很棒。

当然,如果他们最后选择放下摄影,也没有问题,那些曾经记录下的成长瞬间总会有意义。有一位叫达哇旦周的孩子说过:“我最想拍我的朋友们,这样等我老了,就可以看到他们年轻时候的样子了。”

【爆料】请联系记者微信:linghaojizhe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