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善过紧日子,是藏富于市场主体|九派时评

政府善过紧日子,是藏富于市场主体|九派时评

00:00
04:36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表示,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各级政府都要带头落实,勤俭办一切事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各级政府要习惯过紧日子,进一步凸显了这不是一时之需,而是长久之计。

正如家庭账本不仅记录着一家人的各项收支,更反映着一大家子的生活情况和发展动向;国家的大账本,亦是通过合理计划“钱从哪来、到哪去”,来支持国家的战略决策和改革目标实施。财政支出的范围和用度,反映的是国家治理的基本理念。相比加大财政支出力度的“加法”,减税降费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乘法”,以及破除障碍强化预算绩效监控的“除法”,政府习惯过紧日子的“减法”,同样是国家账本里不可或缺的四则运算之一。

从“坚持过紧日子”,到“习惯过紧日子”,政府过紧日子不再只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背景下的一时之需,而是彰显深厚民生情怀与为民初心的长久之计。道理很简单,党政机关少花一分钱,民生事业就可以多安排一分钱。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不是捂紧钱包不花钱,而是该花的花,该省的省,做到“大钱大方、小钱小气”,集中财力办大事。唯有通过精打细算,把该省的钱尽最大可能地省下来,才能把更多钱花在明处、用在实处,用于改善民生和发展经济,用于增强国力和造福人民。

政府习惯过紧日子,要做刀刃向内的“铁公鸡”。数据显示,2023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支出预算比疫情前的2019年下降了20%,同期财政民生支出保持较快增长。2023年,各级财政用于教育等重点民生领域的支出比2019年增长了25.5%。这一减一增之间,体现了刀刃向内的改革力量。各地方不妨也都来晒晒账本,形成“铁公鸡”指数的良性竞争。事实上,把更多钱留给民生,藏富于市场主体,何尝不是看得见的营商环境?地方政府的“铁公鸡”指数,就是该地的营商环境指数。

一时过紧日子尚可临时对付,习惯过紧日子则必须形成制度。何谓紧日子?哪些地方该紧?如何才算是紧?诸如此类,应该有明确的制度安排,严格执行预算硬约束,让不该花的钱真正一分也花不了。如果不能落位于制度化的方案,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可能就会有变通式的操作,甚至形式主义的糊弄。应该看到,在某些基层地方,奢靡之风、大吃大喝、公款旅游、突击花钱等新闻,依然时有曝出。地方政府进一步压减开支的空间依然存在。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是有的,关键是,愿不愿挤,以及如何去挤。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某种意义上,减税降费藏富于民,是最好的宏观刺激。在实体经济仍旧困难较多的背景下,只有市场主体好了,整体经济才会好,进而就业才能变好,工资才能上涨,消费才能升级,生活才能美好。政府部门善于过紧日子,既是向全社会的示范,更是对纳税人的减负。政府习惯过紧日子,并非空喊口号,而是必须见到实效,要将“紧日子”过成“平常日子”,把更多真金白银用在刀刃上、紧要处,更大程度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