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第十品解读】庄严净土分:静心处世,让自己的心灵有一片净土

【金刚经 第十品解读】庄严净土分:静心处世,让自己的心灵有一片净土

00:00
04:29

《金刚经》第十品“庄严净土”解读


《庄严净土》这段经文一开始,佛说在燃灯佛处,没有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法。为什么佛说自己并没有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法呢?佛这样说的意思是,他并没有悟到一种绝对意义上的,固定不变的法,以此法就能度众生,就能达到智慧彼岸。也就是说,没有绝对的真正意义上的唯一的法,所以可以说,诸法空相。


接下来佛又说到了庄严佛国净土,这里的庄严其实是一个动词,指的是布列各种宝物、鲜花、宝盖、幢、幡、璎珞等,以装饰严净道场,代表了这里是佛国的净土。但这样做是真的庄严了佛国净土吗?从佛和须菩提的对话中,我们可以发现并不是这样。宝物、鲜花、宝盖、幢、幡、璎珞等等,这些都是庄严佛国净土的外在的表相,真正的庄严佛国净土、祛除世间浊恶,要从佛法中来,是看不到摸不着的,所以庄严佛国净土也依然有其“空相”。


法是空相,庄严也是空相,面对诸多空相,我们又该如何呢?佛说,对万事万物外在的表现也好,对我们能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尝到的、触摸到的、感受到的各种感觉也罢,都要报以不执着的心去看待,没有执着才会生出真正的清静菩提之心。


到这里,佛又提出了另一个空相——“报身”。报身指的是菩萨修行功德圆满之后的福报功德的体现。佛在这里问须菩提,像须弥山王一样大小的报身是不是很大呢?须菩提的回答则有点难理解,他说——佛说非身是名大身。这是什么意思呢?


“非身在这里指的是清静法身,大身指的就是圆满报身。证得了清静法身的修行者,就证得了佛果,证得了佛果自然会有报身,所以报身可以说是法身的外在体现。与法身不同,报身是有外在表现的,也就是可以看到或者感知到的,那么这里就有一层更深的含义——如果修行者想要得到外在的报身,心中就会产生执着,而产生执着就会失掉清静的法身,报身也就不复存在。所以,报身也是空相,也就更不应为此而产生执着之心。


面对诸多空相,修行者该如何呢?所以在下一品中,佛再次讲到“法布施”的重要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