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为助俄,实为帮己?伊朗为何习惯于在美俄争斗时剑指以色列?

名为助俄,实为帮己?伊朗为何习惯于在美俄争斗时剑指以色列?

00:00
13:22

伊朗,一个自尊心极强的国家。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伊朗的首都上空划了好几个圈。伴随着飞机的平安落地,声势浩大的伊朗伊斯兰革命也迎来了新的阶段,这位老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阿亚图拉·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他的回国也标志着巴列维王朝的最终完蛋,伊朗从此迎来“政教合一”的新局面。

虽然根据近年来美国不断解密的文件来看,在伊斯兰革命前,美国曾经秘密支持霍梅尼夺权。毕竟美国想要的只是伊朗作为自己掌控中东的前沿和跳板,至于谁是领头雁,并不是美国的关注点。而鉴于二战结束以来巴列维王朝虽然带领伊朗经济一飞冲天,白色革命更是让伊朗“幸福满满”,但强势集权的弊端最终导致巴列维王朝的人厌狗嫌,于是伊朗人民越来越期待被流放外国十多年的霍梅尼尽快回銮,领导伊朗人民实现改朝换代的历史性巨变。

霍梅尼确实如伊朗人民所愿,并带来了美国人民的亲切支援。

但鉴于当年的巴列维王朝为得到美国偏袒不惜出卖伊朗的国家主权,所以美国形象早已在伊朗天怒人怨。再加上伊朗自古以来争强好胜的意念,于是革命胜利后,霍梅尼第一时间和美国翻脸。

于是美国悲哀地发现:自己苦心孤诣几十年,好不容易垒好了一显身手的灶台,转眼却发现锅被捅了大窟窿眼。从此伊朗再也不是美国沆瀣一气的伙伴,而是美国无语凝噎的羁绊。

眼看美国看走眼,搬起石头差点儿把自己了断,作壁上观的苏联乐翻了天。毕竟俗话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鉴于当前的伊朗和美国不共戴天,那么苏联一定是伊朗相见恨晚的新靠山。

彼时的苏联苦于被美国围堵的尴尬局面,迫切需要在印度洋周边寻找落脚点。虽然早已和印度打成一片,但苏联想要的是两手都要抓,两头都要管,所以苏联相信苏伊关系是无可取代的天赐良缘。

对此,霍梅尼一再表示:“请出门右滚,顺便带上门栓”。

虽然古今中外,世界上从来都有非黑即白,非正即邪的对立,但“中立”也从来没有缺席。对于伊朗这样的体量和实力,不偏不倚理论上不是什么问题;而且作为波斯的后裔,伊朗内心深处始终有着独立自主的美好希冀;更重要的是作为推翻巴列维王朝的新生代势力,如果继续“萧随曹规”,势必会和巴列维王朝一样众叛亲离。

所以霍梅尼喊出了“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的名言,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打了苏联的脸。

在与美国全面对抗的同时又差点和苏联打成一片,应该说从哪个角度来看都不是高明的算盘,毕竟伊朗虽然自古以来就是中东强国,但毕竟不是新中国更不是印度,想要夹缝自强可谓难于登天。但作为伊朗最高宗教领袖,霍梅尼深刻认识到:

美国是地位的对手,苏联则是地缘的宿敌,任何一方都注定难以与伊朗握手言欢,而对于伊朗而言,地缘的对抗无疑更加难缠。

虽然是中东社会的一员,但伊朗自古以来就和阿拉伯世界大路朝天,各走一边,辉煌灿烂的波斯文明,是伊朗傲视中东的最大本钱。虽然从阿拉伯人开始,突厥人、蒙古人和阿富汗人先后入主,伊朗高原政权更替频繁,但伊朗文明始终特立独行,与周边差异明显。

16世纪逊尼派为主的奥斯曼帝国异军突起后,为防止被同化,伊朗从逊尼派横跳到什叶派世界并成为最大的什叶派集团。

相比于逊尼派,什叶派凝聚力强且更加好勇斗狠,这是伊朗能在逊尼派世界包围中独善其身的最主要原因。

只是,在船坚炮利的西欧殖民者面前,伊朗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都如此不堪。当然,伊朗的最大威胁还是北面。

从1480年摆脱金帐汗国统治自立门户以来,沙俄的大国崛起便一发不可收拾,尤其是领土的扩张更是一往无前。

1582年哥萨克翻过乌拉尔山脉开始向西伯利亚扩张后,沙俄领土迅速膨胀。但“噬土成性”的沙俄除了想要土地,更想要出海口,尤其是彼得大帝“走向四大洋”的遗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俄国人前赴后继。在扩张到大西洋、北冰洋和太平洋沿岸后,印度洋成为沙俄心心念念的远方。

而伊朗,作为沙俄南下的必经之路,自然首当其冲。彼时的波斯帝国虽然早已不复当年之盛,但依然控制着高加索和中亚的大部分。于是从1722年开始,沙俄就与伊朗进行了多次交锋,虽然中间多有反复,但沙俄依然牢牢掌握着俄伊战争的主动权,最终伊朗在北部丧城失地,沙俄距离印度洋则越来越触手可见。

而英国在完成对南亚次大陆的殖民后,也开始将魔爪伸向伊朗,在英国与沙俄在阿富汗划定的势力范围后,两国又将缓冲带向西延伸,并最终将伊朗一分为三。

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不甘沉沦的伊朗军官礼萨汗在1921年发动政变并建立巴列维王朝,从此伊朗历史翻开新篇。

因为不愿被英国裹挟,巴列维王朝与纳粹德国打成一片,于是二战爆发后,为了“保护”伊朗免受法西斯蹂躏,苏英两国将伊朗一分两半。

由于二战结束后苏联迟迟不走,最终在美国原子弹的威胁下才悻悻而返,所以巴列维王朝与美国关系情比金坚。

只是,从来就没有救世主,美国帮助伊朗不是搞慈善,当巴列维王朝暴露出浑身缺点并整得天怒人怨,美国自然毫不犹豫地踢到一边。

于是霍梅尼上台,巴列维王朝完蛋。再然后,美国与伊朗交恶,苏联又成了一厢情愿。

虽然美国马不停蹄地扶持了萨达姆政权,8年两伊战争打得炮火连天,在这一背景下苏联与伊朗关系一度缓和了10多年,但当1991年苏联解体,国际格局发生深刻转移,俄罗斯与伊朗的关系再度若即若离。

因为苏联解体直接导致了国土的分崩离析,工业体系更是只剩残垣断壁,所以即便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遗产,无法重建工业体系的俄罗斯也只能靠出卖资源和武器为生,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成为俄罗斯赖以生存的大国之基。

而伊朗作为波斯湾沿岸国家,在建立自力更生的工业体系之前,首先是名副其实的石油富国。因此同为资源富国的俄罗斯与伊朗本质上是竞争关系,在缺乏产业互补的情况下,两国关系再好也不过是表面意义。

另外,难解难分的历史恩怨,留下了剪不断理还乱的争端,尤其是高加索地区,时至今日依然困扰着俄罗斯与伊朗关系的真正改善。而且因为俄罗斯与伊朗关系在事实上的不平等,注定了伊朗一旦选择和俄罗斯交好就必然会情不自禁地投靠北边,而这注定与伊朗自立门户的初衷背道而驰。

更重要的是,作为亚欧大陆的核心,中亚自古以来就得到了波斯帝国的“淬炼”,波斯帝国的元素早已深入中亚民间。

在19世纪下半叶以来沙俄成为中亚主宰之后,无论“泛突厥主义”、“泛伊斯兰主义”还是“泛波斯主义”都不得不在“泛斯拉夫主义”面前统统靠边。但当1991年苏联解体,斯拉夫势力潮水褪去,“泛波斯主义”终于有了东山再起的历史契机。

对于伊朗而言,中亚不仅是伊朗魂牵梦绕的老家,更是伊朗在印度洋抵抗美国势力侵袭的纵深和后方。而且美国早已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左右开弓,对伊朗形成了东西夹击的态势,所以伊朗必须强大,尤其是生存空间的膨胀。

而俄罗斯自沙俄以来就将中亚视为不可侵犯的后花园,再加上高加索更是构成了俄罗斯东山再起的支点和希望。所以伊朗朝思暮想的,正是俄罗斯神圣不可分享的。

所谓冤家路窄,俄罗斯与伊朗在地缘上的你死我活,是阻碍两国关系转圜的最大阻塞。

在这样的情况下,伊朗在美俄掐架时,莫说不会两肋插刀,不在俄罗斯背后插上两刀充分说明了伊朗的厚道。

所以,伊朗在东欧烽烟四起的时刻剑指北伊拉克的以色列,也许表面上确实起到了牵制美国精力,客观上减轻俄罗斯压力的作用,但主观目的却是为了伊朗的什叶派大计。

事实上从伊拉克战争开始,伊朗就开始了在伊拉克的谋篇布局,毕竟美国在让伊拉克人民失去家园但获得自由的同时,对于纷繁芜杂的善后事宜从来无能为力,于是伊朗找到了见缝插针的历史契机。通过大力拉拢伊拉克的什叶派穆斯林团体,成功地在伊拉克东部建立了根据地。

而美国与伊朗的斗争也逐渐升级,2010年“阿拉伯之春”后,叙利亚硝烟四起,伊朗终于找到了在中东建立“什叶派之弧”的底气。眼看伊朗逐渐崛起,美国开始转变思路,比如奥巴马从伊拉克撤军后,在2015年联合中俄英德法与伊朗签订了《伊核协议》。

如果不是特朗普一脚踢翻了《伊核协议》,让奥巴马对伊朗温水煮青蛙的计划前功尽弃,伊朗的今天不会是这种结局。

当前的拜登政府虽然有意找补,但毕竟往日不同今昔,即便美国有了“正面刻意淡化,背后联合盟国打群架”的新玩法,让伊朗的外部环境再度尴尬。但伊朗一来开始谋求与俄罗斯的对话,二来跟上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步伐,外部环境正在优化,自然不愿意被美国绑架。

一直以来,伊朗就一直有自立自强的计划,所以它在伊拉克的出手,客观上帮了俄罗斯,主观上则为自己赢得了更多利益并提升了自己的价值。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