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小念,年味渐浓

小年小念,年味渐浓

00:00
09:43

过小年 迎大年

盼望着盼望着,明天就是小年了,春节的脚步近了。

小时候,盼望着过年,盼的是一件崭新的衣服、一捧甜甜的糖瓜、一桌喷香的饭菜……

长大了,盼望着过年,盼的是家乡小院的暖阳、久别重逢的团圆、年迈父母的笑脸、邻里乡亲的寒暄……

对于年最殷切的期盼,从小年这天便开始了,渐次浓郁。

“甲子春侵腊,燕京又小年。儿童欢礼灶,箫鼓闹喧天。数九晴看柳,书空仰羡鸢。此身吾自有,富贵乃浮烟。”

——明朝林光《小年》

这首诗写的是北方的小年。

“燕朔逢穷腊,江南拜小年。岁时生处乐,身世死为缘。鸦噪千山雪,鸿飞万里天。出门意寥廓,四顾但茫然。”

——宋朝吕蒙正《祭灶诗》

这首诗写的是南方的小年。

不管北方,还是南方,小年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奏响了春节的序曲,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年不仅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而且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腊月二十三是北方小年,而对南方大部分地区的人们来说,则会选择腊月二十四过小年。

但不管是哪天,“小年”可都不小。

这天以后,人们开始进入准备过年的阶段: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小年的到来,开启了中国人传统的“过年模式”,每一个环节都表达了人们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在古时候,小年也叫“交年节”,意为立春前后,年节之交。

关于过小年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东汉,东汉崔定《四民月令》载:“腊明日更新,谓之小岁,进酒尊长,修贺君师。”关于小年祭灶,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有晋周处所作的《风土记》:“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以及宋代范成大的《祭灶词》:“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等等。

关于小年的传说也有很多版本,但不管哪一种,都是人们对小年的美好期翼和情感寄托。

相传灶王爷原本是天宫里的御厨,有一年,王母娘娘大寿,灶王爷做了很多美食,众神仙吃得津津有味。

在做完最后一道甜点水晶菊花饼时,因为他做的实在是太诱人了,竟忍不住自己全吃光了。

玉帝等了半天不见甜点,才知道灶王爷自己已经全吃光了,于是生气地将其贬下凡间。可是新来的御厨,做的食物总不合玉帝胃口。

李天王献上一计:“您找个理由,让他一年回来一次不就行了。”于是,玉帝下旨:“念其往日功劳,封他为灶王,记录民间善恶,每年腊月二十三上天庭向我汇报。”

从此,灶王变出无数个分身,端坐千家万户的灶房,兢兢业业地工作。

还有传说中,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

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

无论哪种传说,老百姓都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的平安和财运。

了解了小年的由来和传说,那么,小年这天都有哪些习俗呢?传承这些习俗,我们看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祭灶】

“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

小年这天祭灶是民间流传很广的传统习俗。

古人奉灶王为督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一年过去,人的德行和过错都会被灶王爷看在眼里并要回天庭向玉帝汇报。为了欢送他并让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不仅会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陈列酒食瓜果等以作祭品,也会把旧的灶神画像换下来,贴上家家户户“请”回来的一帧新灶王像。

虽为民俗,却也透着好玩的人情趣味。回首过去的一年,你是坦荡还是有所遗憾,比灶王爷更清楚的是我们自己的内心。

【掸尘】

小年,民间掸尘的日子。北方称为“扫房”,南方也叫“掸尘”。

这一天,家家户户得起个大早扫房擦窗,洗衣清物,刷锅涮瓢,掸拂尘垢蛛网,干干净净迎春节。因“尘”与“陈”谐音,故掸尘又指与陈旧之事挥别,连同旧岁中所有的不快。其用意是把一切“穷运”和“晦气”统统扫出门,寄托了人们破旧立新的美好愿望。

如果你这一年负重前行太久,不妨借这次机会,把滞留心间的不安和忧愁、盘踞脑海的执念和焦虑,统统打扫,心有空地,阳光才能落脚。

【吃糖瓜】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

二十三,糖瓜粘。糖瓜以麦芽、小米熬制而成,冬日里放在屋外,糖瓜外表凝固得坚实,内里却含有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于是,人们便敬献祭灶,意为用糖糊住灶王爷的嘴,上天后说些甜言蜜语。

大人也好,小孩子也罢,不管背负的工作、学业压力有多大,甜甜黏黏的一口糖瓜总会把人从低气压的情绪里拉扯出来,向明天甜甜地欣喜地迈步。

【贴窗花】

窗花多以喜鹊登梅、鹿鹤桐椿、五蝠捧寿、莲年有鱼、鸳鸯戏水、和合二仙等有吉祥寓意的图案为主题。

这些词单看着就很美,更不用说剪出形象使万物生灵都活起来了, 以明窗为背景,更衬其好看,红红火火的年味与神韵立刻就藏不住了。

一抹特别的红,经古老又灵巧的剪艺跃然纸上,成为冬天单调日子里的明媚之色。

【沐浴理发】

小年到,除了家里要焕然一新,民间也有洗浴、理发的习俗,意在褪去过往的晦气,开启新年吉祥顺利的好兆头。

一次舒心的沐浴、一次剪去烦恼丝的理发,带给人们的不仅是神清气爽,更是一份自我尊重,以好的仪表去迎接扑面的日子,在光阴里留下体面。

【吃饺子】

小年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

在很多地区,不仅小年要吃饺子,大年三十、初一、初五、初七也有吃饺子的习俗。

“好吃不过饺子”。一家人围坐一起,热气腾腾的饺子,不正是人们忙碌一年、为之向往的“烟火气儿”吗!

有人说:“在日复一日的时间河流里,节日就像一个个停泊的码头,人们徜徉其间,体味某种特定的情景,把情绪调到兴奋的波段,尽情释怀,使平淡的日子有了起伏。”

小年的停泊,正是年的启动。

有的人收拾行囊,有的人继续工作,有的人跨越山海奔赴故乡,有的人独自打拼恪守异乡……无论是谁,都记得呵护好身心,去享受一个有滋有味的年。

因为小年,不仅是中国人过年的序曲,也藏着每个人的心心念念……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