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 离世前,给弟子最后的教导

88. 离世**********

00:00
17:22

性本具足,见性刹那即是真。见性成佛,那么见性是每一个凡夫都可以做到的事情吗?佛所说的西天指的是什么呢?见性需要等到西天吗?请听讲师的解析。

淫性本是净性因,除淫即是净性身;
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
今生若遇顿教门,忽悟自性见世尊。
若欲修行觅作佛,不知何处拟求真?
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
顿教法门今已留,救渡世人须自修;
报汝当来学道者,不作此见大悠悠。


淫性本是净性因,除淫即是净性身;淫性,就是习气,淫就是过度了。可以喜可以怒可以哀可以乐,过度了,怎么过度法?加了情识,加了知见,就是所谓过度。助长了,打压了,都叫做淫性。这个习气,贪嗔痴爱等等习气知见,本是净性因,有没有?六祖在这个课题上强调非常多次,最平实的那句话就是:“悟此法门,由汝习性。”要体悟清净的法,那你得从你动乱中来认识。这动乱中有一个清净。那你的动乱是什么?你的动乱不外乎贪嗔痴爱嘛,对不对?就是你的七情六欲。从七情六欲的动态,这个变化的化身里面,去体会那个真正的纯净。去把那个知见拿掉,就看到它的真正纯净。那淫性上来的时候是凡夫,而当我们观照它的实相的时候,是菩提。所以说,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这是同一回事,也就是六祖所说,由汝习性。真知真见,从习性所悟来的。


淮南子的这段是这样说,它举《易经》的话,它说,易曰:“小过亨,利贞。”易经六十四卦里面,有一个卦叫大过,有一个卦叫小过。大过不太亨,小过呢?亨,利贞。元亨利贞,是圆满的德。四个字里面,小过的卦辞有几个字?元亨利贞,这里有几个字?有亨利贞,只是少一个元,那可见它这个洞还不大,对不对?要把它补满还很容易。为什么小过亨啊?就像我们走路吧,走错路才知道哪一条是对的,对不对?多错几次才知道说:哦,那样是对的。


如果有一个小孩,你都舍不得他犯错,你每一件事情都告诉他最正确,你不能允许他自己去尝试错误,你根本不愿意让他浪费一秒钟的时间,那他的这一生会被你糟蹋殆尽。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是错,他就不知道什么是对。他会对你的对大大的怀疑。他以后会专门做跟你完全不一样的方向。要让他自己去尝试。小过,让小孩子自己去尝试,去犯错,去学习,会亨。这就是小过。


在人的身上小过是什么呢?就刚刚所说的淫性,习气,贪嗔痴爱,在这里面我们得到成长。当我们成长回去天庭的时候,老天爷跟你说:贪嗔痴爱不好。你说嗯,对对对,我很有经验,对不对?如果你都不曾贪嗔痴爱,老天爷说,贪嗔痴爱不太好,他说:嗯?真的吗?我想试试,对吧?一试又滚下去了。所以不如这样,在下面先滚,滚几圈,试到的时候再上来,那大家以后没话说,而且很清楚。这是为什么说淫性本是净性因,为什么说悟此法门,由汝习性。而小过可以亨利贞,它的原因,也就在这里。


所以修行人一开始,静坐先不要享受那个轻飘飘的感觉,待人接物先不要说,我呢要一尘不染,不需要。当染上的时候,你就看,污染就是这样,是这个样,会让我变成那样,像一头野兽一样。有没有?把那个过程看清楚。观照的时候,那个化身也就出来了,那个净性也就出来了。只是一个观照,可以治疗无限的病,慢慢试验,各位才能了解。


性中各自离五欲,从性里面的观照就可以离开,不止五欲,所有一切的欲都可以离啦。这个《六祖坛经》是这样,“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所有内在所发生的一切的贪嗔痴爱,在凡夫来看呢,喜欢的不喜欢的,好的坏的,它有很多分别。智者了达那个实相,看着内在气机,原来无善无恶,所以其性无二。看到这个无二之性,就是看到了佛性。其实不是看到佛性,你只是看到无二相。只是无二相的时候呢,奇妙的佛性就在里面。佛性无法了解啦,但是很好应用。


好,你吃一粒米,那个读到三个博士的,也还不一定了解里面多少营养,但是吃进去它自己会吸收;那个一个字都不识的,吃进去照样吸收,无法了解的,没有办法完全透彻啦,但是谁都可以吸收它,各位对不对?性就是这样嘛,性很精密,性无法了解,但是读三个博士,照样可以吸收它;一个字都不识的,照样可以吸收它。所以说,这个无二之性,就是佛性,是一个概略性的说法。是无二相,心无二相,就解放了佛性的自在。


见性刹那即是真。我们从这个话里面就知道说,见性,只在刹那,当下就可以见性。所以学者误以为见性很难,或以为必要德高望重的人才有办法见性。不是这么回事,现在就可以见性!那你说,那现在见性就到西天吗?听佛经是这样说,见性当下就在西天。它所说的西天是什么意思呢?是清净的,没有挂碍。所以你此刻一刻能够自在能够清净能够毫无挂碍,此刻跟西天一样。因为你去到西天,享受的还是这个而已嘛,对不对?说不定有一天去西天,听说是踏着黄金的地板,黄金的墙壁,有一天你会觉得太生冷了,我怀念在地球的时候,那个木头做的,还有那个沙发。对不对?对啊,你会喜欢多变,你不会喜欢一直是那个样子。况且做到佛,还贪那个黄金,当什么佛?对不对?所以见性讲的是现在,现在的什么?现在的自在,现在的清真。所以,此刻就可以,不过不表示下一刻你还能够保持,反正是一下佛一下魔嘛,对不对?已经是很久了,不是只有一下子了。


见性二字在经典中,常因时制宜,而有不同的定义。如果我们从究竟来说,是以涅槃、返回那一个圆满的金刚法身为究竟的见性;如果从过程来说,可以结圣胎,可以结丹,产仙童,我们可以说见性;如果从一开始修行来说,这个心能够把知见放下,对待的知见放下,不挂碍你的心性气的自在的时候,它造化就可以推行,就叫做明心见性。所以像一个树的成长,下种也要见种的性,开花要见开花的性,结果要见到结果的性,都是性。哪一段才叫做性?都叫做性。


所以对于究竟而言,以法身重现为性;对初学而言,以得其不善不恶的心法,启开身中奇妙的造化为明心见性。好像《六祖坛经》这一段这样说:五祖用这个拐杖,叩叩敲那个磨米的那个碓敲三下,就走了。惠能知道五祖的意思,三更半夜,叩叩叩三下是三更半夜,进入五祖的丈室里面,五祖就用袈裟遮围,不令人见,然后替六祖说《金刚经》。说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他悟到,原来所有的修行所追寻的奇妙的发生,都从自性里面发出来。遂启祖言,告诉五祖说,“何其自性,本自清净”,说,原来自性里,清净是从自性得的。


“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俱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说,原来我所追寻的东西都在自性里面。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这个五祖告诉六祖说,如果不能够了解本心本性,学再多的法都没有帮助,你可能学了很多很多啦,什么都懂了,但是对你没有帮助。如果能够了解本心本性,当时就叫做丈夫,叫做天人师,叫做佛。所以,从六祖发出这段赞叹给五祖,五祖知道六祖已经悟透了他的本性,但不表示他此后每一刻的行持,都能够握住本心本性不会跑掉,不是这样,因为他还在修行。但是,就以此刻为见性。


六祖的另外一段:“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你看,从这段六祖的定义里面的见性,他说,烦恼尘劳常不能染,这样就叫做见性。就一刻的清净自在,那一刻,虽然你不知道什么是性,可是性已经在身中开始在发生。只不过是难保下一刻的摧残,对不对?所以见性其实就这么简单。不要以为它很困难。这其实这其它的一段一段,都是在讲见性是在当下。


我们接着往下看,今生若遇顿教门,忽悟自性见世尊。顿教呢,最直接的叫顿教,顿法跟渐法有差别。渐渐的靠近,叫做渐法;那在本心本性上,直接用功的办法,就叫做顿教。那为什么说忽遇自性见世尊呢?我们看《六祖坛经》说的这一段,“学道常于自性观”,说学道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做什么呢?观照自己的自性的本来清净。“即与诸佛同一类”,这个自性,本来清净能够显现,那么当下你的自身内的造化与佛陀当时在修行的过程的时候,是一致的,是一模一样的,所以叫做忽遇自性见世尊。这个世尊指的就是我们的佛性。而任何过去或未来成佛的都可以称世尊。不过,以佛教的始祖如来佛称为世尊,这是暂时性的说法。每个人的自性里面,都有最为尊贵的佛。所以,能够观照自己的自性,就可以与佛同一类。


若欲修行觅作佛,不知何处拟求真?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这一段话不外乎是说,修行要返回我本来面貌,不外就是从我们的内心开始的。《孟子》这一段是这样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这个天,讲的不是苍苍的天,他讲的是道。说,能够尽我们的心,就是把内心的一些杂质,内心的贪嗔痴爱妄想,给拿得掉,把本心内的良知,能够让它显现,叫尽其心。尽其心呢,就可以知性,为什么?因为扰乱性的源头是心。性本自俱足,性不必外求,也不必另外去找,你只要把心的妄念俱下的时候,性中的造化本自天然。所以,尽心可以知性。知其性,则知天矣。性、道,在人为性,在天,就是为道,是一致的东西。道的精华,做了万物之灵,就是人,所以人里面身中就有道。我们内在的性,能够造化天真,在身中运行,那跟天道的运行,是完全一致的,跟道的运行完全一致。所以得道从哪里得呢?从你的身中来得。就是说,修行的一开始,是从心,万法惟心。


《养真集》这一段,则是这样说,说性具于心,性的显现,靠心。心空一分,即性见一分。心的妄想纷纷,能够放下一分,性就显现一分。它就跟跷跷板一样,这一边低下去一分,那一边就跷上来一分,它这两个是制衡的。心空十分,性就能够显现十分。所以为什么说明心见性,道理就是在这里。


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说修行不从我们的自性开始,而不断的往外追逐,往外外求,这样的修行是没有究竟的,是迷惘的,到最后就大痴人。《养真集》这一段这样说,学道者须知一性是真,万缘皆假。说我们要修行,我们首先要了解这个概念,修行所追寻的是道,而道在身中叫什么呢?叫性。所以,学道者一定要了解,你所日日所追求的、所观照的,就是内在的一性而已。其它呢外在所有的万法、万缘,都是暂时的,所以都是假的。《六祖坛经》则说,“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跟这边说,“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是一样的。只有你的本性是修行的究竟。离开了性,是没有地方来找修行的本真的。


顿教法门今已留,救渡世人须自修;说,顿教法门已经留好了,从前面这样讲讲了一段,说修行从哪里开始啊?不外两个字嘛,他说不是心就是性,对不对?不过性的前提,还有一个字,叫做心。讲心也是为了讲性,讲性就不能没有讲心,这是一致的。所以顿教从哪里开始呢?已经俱足的自性,从显现你的自性,先放下你的贪妄,显现你的自性作为开始。救度世人须自修,说要度世,首先第一个条件,就是要自修。道,毕竟是在你的身中。


说要度化众生,度化众生,但是自己的内在,却没有一点基础。不了解怎么样去明心,不了解怎么样去显现你的性,那整天挂着宗教的牌在外面度了很多人。度进来的人,也不知道要怎么明心,也不知道要怎么见性,也不知道怎么立命。那纵然你度了三牛车、十牛车,这样算起来到底有没有度啊?一个也没度到,对不对?但我们都会空扛着一个度化的名,实际上有没有行度化之实呢?那得先从自身上来检验。自己有把握了,心性有把握了,开始来度化,那势必可以帮助不少人的。所以说救度世人,先要从自身开始,先自修。


报汝当来学道者,不作此见大悠悠。这个悠悠,就是值得堪虑的意思。说,未来想要修行的人,我告诉你们,“报”就是我告诉你们,这些未来想修行的人,如果不追求这个顿教,心性上的法门,实在是你的修行的这个道路,非常值得堪虑。《金刚经》是这样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它说一切有为法,一切外求的事情,如梦幻泡影,跟梦幻泡影一样的短暂,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跟露一样,跟电一样,是非常的短暂,所以应该怎么做才好呢?应该做如是的观照,如是的观照,就是观照自己本来,本心本性的面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心饮堂

    感谢六祖,感谢张讲师,听完受益匪浅,非言语可表,其中奥妙各自体会。再次感谢张讲师,若不是张讲师,我等凡众恐一辈子也难见真知,

    喵啸山林 回复 @心饮堂: 感谢……恩师……感谢佛祖……阿弥陀佛。

  • 听友29995405

    返者!再听一次!

  • 超能向日葵

    易经在哪可以听

    1569375orjm 回复 @超能向日葵: 喜马拉雅已经有张讲师讲的易经课程了,已经开讲啦

  • 听友29995405

    小过!体验!成长!!!

  • 言观观言

    感恩!!!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感谢讲师!20220109

  • 大江大河向东流

    有大帮助,感恩!

  • 木己先生

    感恩讲师!

  • 风清扬反传销

    感恩明师讲解

  • 听友374823002

    感恩老师!20221205

  • 靜鳯

    小过亨,错了才知道正确的可贵,习气发生的当下观照即解脱自在。感恩讲师。

您访问的内容已下架,将为您查找相关内容
5秒后将为您自动跳转
立即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