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汉角力:谁负谁胜天知晓(小结课)

胡汉角力:谁负谁胜天知晓(小结课)

00:00
09:38

大家好,欢迎收听本节课程,我是杨早。



恭喜你,已经听完了十讲“何谓中国”,从西周到东汉,你对中国怎样慢慢形成,从都城周边的区域,成长为一个大帝国,一定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



下面,我们通过一种形象的说法,来回顾一下中国从童年成长为少年的故事。



首先是西周。西周类似于我们传统的家庭生活,这时候小朋友们还没有去上学,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西周是一个大家庭,大哥是族长,名字叫周天子。其余的贵族兄弟们被分封出去,成为天子的属国,平时向天子进贡,参加祭祀,需要打仗的时候,各国会听从大哥的召唤,自己准备武器和粮食,参加战斗。所以西周就是一个大家庭,大哥周天子指挥全家,这个家就是华夏,家庭之外就是四夷,别家的小朋友,都是异族,只要不出家门,就没有别的小朋友来打你。大家各玩各的。但是周家最后还是被异族给拆了,大哥带着小朋友们搬了家,好些邻居也跟着一起搬家,在新的居住点形成了一个社区,小朋友们的活动范围也就从家庭扩展到了学校。



▲西周青铜器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东周好比一所学校,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春秋的时候,东周校长周天子已经不太管事儿了,但是还有教导主任。所谓教导主任,历史上叫作“春秋五霸”,也就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楚庄王和秦穆公。由这些教导主任管理这个学校,制定规则,学生们都听教导主任的话。


到了战国,教导主任也被赶跑了。有七个比较能打架的同学,被称为“战国七雄”,他们是齐,楚,燕,赵,韩,魏,秦。谁拳头大谁更有力气,谁就可以在学校里横行霸道。“七雄”里面的赵同学,比较有正义感,专门负责单挑外校的“恶霸”,赵同学一天到晚动脑筋,思考怎样才能打败外校的“恶霸”。本来东周学校有统一的校服,长袍大袖,但是赵同学跳出来说不行,我看外校的人穿运动服,打起架来更利索(指赵武灵王在位时推行“胡服骑射”政策)。赵同学心一横,也穿上了运动服,还学着外校学生调整自己的饮食结构和作息时间,又是早上跑步,又是大块吃肉,终于打败了外校的“恶霸”,保护了本校。


▲ 杜虎兵符,秦国时期用于调兵遣将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可惜赵同学最后没能打赢本校的秦同学,因为秦同学也经常跟外校的人打架,而且还请了家教来教武术。“所谓流氓会武术,谁也挡不住”,这种超强的打架能力,让秦同学凭借武力当上了校长,他甚至还把学校的名字都改了,叫作“秦朝”学校。为了保护新学校,秦校长还顺便打跑了外校的一个“大恶霸"——匈奴。此外秦同学还把以前几个同学修造的砖垛连起来,为本校修筑了一道外墙,就是长城。


▲ 金虎符,战国时期秦国军事用品

宝鸡市陈仓区博物馆藏



这个新的校长——秦校长,一天到晚担心外校那个“恶霸”学生——匈奴,会来打败自己,因为当时有一个流言,叫作“亡秦者胡”,“胡”一般指匈奴,所以秦校长就特别担心自己的学校会被匈奴消灭。秦校长为了管理学校,防备匈奴,就制定了非常严厉的校规,要求所有同学都去捡砖头修建围墙,这种严厉的统治激起了学校学生的群起反抗。大家都知道打架这事儿,人少怕人多,双拳难敌四手,恶虎害怕群狼,就算你很能打,但是你一个人打不过那么多人,所以最后很多学生联合起来,把秦校长给打趴下了。所以秦朝的教训,就是:不是说一个人拳头最大就最厉害,管理一个团体,要有凝聚力,需要有一个大家都认同的理念。秦校长下台之后,下一任校长姓“汉”。汉校长对内吸取了秦朝的经验和教训,一手硬一手软,在校规之外,还把儒家伦理作为一个凝聚全校人心的理念,这样就形成了“阳儒阴法”的治理智慧。阳儒阴法指的是表面上奉行儒家伦理,实际上奉行法家的管理,汉校长终于让学校稳定下来。汉校长对外面临的问题跟秦校长一样,也是要防备匈奴的入侵,汉校长通过跟匈奴的长期对抗,摸索出了三管齐下的方针,三管就是战争、和亲和通商。



▲ 胡汉战争图

东汉,江苏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藏



汉朝学校有位叫张骞的学生,他想方设法,历经坎坷,才跟另一所西域学校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两所学校决定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匈奴。还有一位叫解忧公主的女学生,是汉校长的侄女,她主动去西域学校联谊,宣传汉朝学校的文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着两所学校关系越来越紧密,西域学校甚至挂上了汉朝分校的牌子。汉朝学校的实力越来越强,号召力也越来越大,不但一些规模小的学校像鲜卑、羌族,都跑来要求加入汉朝学校,就连匈奴也闹起了分裂,其中的南匈奴分校,干脆并入了汉朝学校。不听话的北匈奴分校,就被赶到了很远的地方。


汉朝学校就这样达到了自己的鼎盛时期,但是汉校长也有一点失算的地方,就是他使用汉朝学校的这一套校规来管理所有的分校,有些分校就很不习惯,后来校方自己出现了争吵,汉校长被新任的教导主任董卓与羌族补习班内外联合,搞垮了汉朝学校。


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所讲的内容:


第一,当东周学校从春秋时期过渡到战国时期时,旧的秩序崩溃了,校长、教导主任都没有了,这个时候谁能让自己变得更强,就有机会当上校长,还能扩大学校的领地。赵同学胡服骑射,学习外校同学穿运动服,所以赵同学变得很强大,但秦同学学习外校更彻底,更有战斗力,最后秦同学当上了校长。


第二,秦校长对外强硬,对内也强硬。但是古人说得好,强不能久,刚则易折。秦校长严苛的统治激起了校内大批同学的反抗,最终秦校长被推翻了。继任的汉校长吸取了秦校长的教训,对内休养生息,提倡儒术,对外三管其下,软硬兼施,汉校长取得了远比秦校长更长久的任期。


第三,汉朝学校靠着与西域学校的交流与联合,壮大了自己的实力,吸引了很多分校和补习班的加盟,甚至三百年的老对手匈奴,也被汉朝学校分化、击败、赶走。但是汉朝学校没能找到一个好的方法管理这些加盟分校和补习班,最后反而因为内部的分裂与外敌入侵,自己也分裂了。学校又回到了战国时期的状态。


接下来,大家会听到中国这所学校,怎样从长时间的分裂状态、好多所校中校并存的状态,慢慢走向新一轮的整合与统一,学校也因此变得更强大的故事。谢谢收听本节课程,我们下节课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