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遗址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河南大遗址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00:00
07:08

12月13日上午,河南省委宣传部召开“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系列第二十场新闻发布会,介绍河南文物保护领域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有关情况。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任伟对省文物系统在加强考古发掘阐释、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做好大遗址保护利用等方面取得的成绩进行了介绍。

“考古中国”重大课题研究不断取得新突破

河南是仰韶文化和夏文化的核心分布地区,而且是最能集中体现中华文明五千多年“连续性”发展特性的代表性地区。为深入推进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河南省文物局组织省内各考古发掘研究单位,以“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和“夏文化研究”两个“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为抓手,持续推动相关仰韶文化、夏文化重要遗址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研究等工作。每年向国家文物局争取10余个仰韶文化、夏文化相关的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全省与中华文明探源相关的仰韶文化、夏文化研究工作综合水平明显提高。

近年来已有巩义双槐树遗址、南阳黄山遗址、淮阳时庄遗址、偃师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等4个仰韶文化、夏文化相关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叶县余庄遗址、淮阳时庄遗址、偃师二里头、禹州瓦店遗址等多个项目重要考古新发现得以在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工作进展宣发平台上对外发布,引发社会各方高度关注,为深入推进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贡献了河南的显著力量。

此外,还举办多届高规格仰韶文化、夏文化研究相关学术论坛,举办系列考古学术报告会,办好夏文化专题展览,积极宣传推广仰韶文化、夏文化研究方面的考古学知识,为提高民众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积极努力。

在全国率先推进“考古前置”改革

为了抓好全省考古勘探工作,省文物局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在全国率先推行“考古前置”改革,通过省政府发文推动、地方政府积极响应、省文物局督促指导等方式,持续在全省推行基本建设、土地出让活动中“先考古、后出让”工作。

截至目前,全省各省辖市已全面出台“考古前置”改革政策性文件。“考古前置”改革工作实施以来,我省基本建设中的考古勘探项目数量持续增加,已经由改革前的每年约1300项左右,逐步增加至每年1900项左右。考古发掘项目数量由改革前的每年140余项,逐步增加至每年300项左右,改革成效显著。

“考古前置”改革确保了建设单位在拿到土地时,相关土地已经是开展过考古工作的“净地”,不需要再额外投入相应的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为建设单位大大节约了资金和时间,文物保护从过去的被动保护变为现在的主动保护。由我省文物部门总结的“考古前置”改革经验,得到国家文物局高度认可。

大遗址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河南是国内大遗址分布最为密集的省份,也是大遗址保护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成效最为显著的省份。

近年来,在大遗址考古发掘研究方面,推动整理出版了《二里头》《偃师商城》《隋唐洛阳城》《舞阳贾湖》《三门峡庙底沟》等32部重要大遗址考古报告的出版,大遗址考古发掘研究整体水平取得长足进步。在专项立法建设方面,推动地方先后出台了《安阳殷墟保护管理条例》《宋陵保护管理办法》《洛阳市二里头遗址保护条例》等10部大遗址保护地方性法规,为相关大遗址的保护提供了长期的、制度性的法律保障。在遗址博物馆建设方面,已推动全省各地建成开放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隋唐洛阳城应天门遗址博物馆、安阳高陵遗址博物馆等14座考古遗址博物馆,另有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殷墟遗址博物馆新馆等5座遗址博物馆正在建设中。在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方面,我省已有殷墟、隋唐洛阳城、郑州商城等7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挂牌并对外开放,另有大河村遗址、偃师商城、平粮台古城等10处考古遗址公园入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我省挂牌和立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总数位居全国第一。

考古机构改革和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塑性改革获得实质性突破,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编制由110余人增长至500人,今年已基本完成首批招才引智工作,引进硕士、博士61名。同时已启动下一年度“招才引智”计划。郑州、开封、洛阳、商丘、南阳等市考古研究机构也完成机构改革和级别提升。全省考古研究机构和人才队伍力量得到空前加强。

同时,我省持续加大考古人员专业技能培训,进一步筑牢基层考古人员专业基础。在科技考古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目前我省从事动物考古、植物考古、人骨考古、分子考古、环境考古、稳定同位素分析等研究的人员总数已达56名,包括8名教授或研究员,20名副教授或副研究员,科技考古综合研究能力已跻身全国省级考古研究单位第一方阵。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