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一周|“7000万+”背后,成都开放型经济迈上更高水平

成都一周|“7000万+”背后,成都开放型经济迈上更高水平

00:00
08:53

12月4日~12月10日

年终岁末,成都各行业掀起拼经济、搞建设热潮。刚刚过去的一周,在成都经济发展脉动中,“航空枢纽”成为一大“关键词”,背后凸显一座城市构建开放型经济的基础和潜力。

12月7日,由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构成的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年旅客吞吐量正式突破7000万人次。这意味着成都成为继上海、北京、广州之后,我国内地第4个年航空旅客量突破7000万人次的城市。

取得这一“成绩单”并非一蹴而就,缘于成都近年来构建的“两场一体”航空枢纽格局。

2021年6月27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正式通航,由此,成都成为继北京、上海后又一个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在此基础上,成都正式步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一体化规划、一体化建设、一体化管理和一体化运营的“两场一体”新时代。

正是依托“两场一体”形成的航空枢纽优势,拥有超2万亿经济总量的成都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来自海内外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在此汇聚,释放城市开放活力。

成都双机场

“7000万+”背后

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持续加密

如何看待“7000万+”?将时间线拉长看,成都在“两场一体”运营的第二个完整年内迎来第7000万名旅客,成为继2018年旅客吞吐量突破5000万人次后,实现的又一次千万级跨越。

从今年的时间维度看,年初以来,成都经济发展中释放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成为航空枢纽旅客激增的一大动力来源。

年初以来,成都企业“走出去”拓市场、抢订单动作频频,市场主体“走出去”,刺激了航空经济发展。今年3月,成都高新人才发展促进会组织“引智力、拓市场”交流团一行前往欧洲,12家企业共17人,包含芯片、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多领域。时隔10个月后,成都高新人才发展促进会秘书长吴美彤盘算着新一年“走出去”计划,她透露,预计明年至少开展三次“企业家出海行”,将奔赴东南亚、中东、欧洲等国家和地区,促进城市招商引资。

成都高新人才发展促进会组织“引智力、拓市场”交流团一行前往欧洲

蓉企“走出去”之际,成都吸引海内外各界人士“走进来”,增强城市“吸引力”。

“今年接待的旅客数量同比去年增加了约12万左右。”四川上航假期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廖兴说,便捷的空中通道,能推动旅游市场的加快发展。

每天,京东在成都布局的跨境电商仓储基地内一派忙碌,自世界各地的商品汇聚于此,然后发往西南地区消费者手中。“推动进口商品运抵成都,我们会采取空运方式,多数情况下,消费者当天上午下单,最快下午便可收货。”京东自营项目落地服务商、四川民生智汇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晶说。

在中国民航大学教授、临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曹允春看来,成都航空旅客吞吐量超过7000万人次,除了经济基础刺激吞吐量跃升外,还有便捷区位优势的加持。

便捷的区位优势推动航空枢纽建设,往来成都的航线正在加密。当迈过“7000万+”吞吐量后,12月8日,川航开通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直飞越南河内航线;12月20日至明年1月1日期间,成都直飞澳门航线也将新增8个往返航班,覆盖多个节假日,届时,每天成都直飞澳门航班增至两个。整体看,今年以来,成都的航空口岸出入境航班、人员流量持续快速攀升,在飞的国际及地区直飞客货运航线数量已达74条。

航线加密,让货出得去,人进得来,尤其利于城市招商。上周,国内人工智能头部企业——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一行到成都考察投资机遇,刘庆峰表示,将围绕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治理、数实融合等领域加大和成都的合作。

当航空枢纽建设“飞”出新速度同时,成都铁路枢纽建设也成绩斐然。公开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11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5000列,占全国中欧班列累计开行量近三成。

中欧班列

一组组数据背后

成都正依托航空枢纽优势

推动建设天府临空经济区

聚焦航空服务、航空物流

临空总部经济、智能制造等领域建圈强链

培育临空高端产业

为开放型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

守牢“天府粮仓”

培育壮大“成都农匠”

城市经济工作千头万绪,“7000万+”背后凸显成都经济发展的一个“小切面”。

在成都万亿级经济规模中,还呈现一个结构性的特征——“大城市带动大农村”,因此,城乡融合工作还有较多需要破题的地方。对此,成都坚定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大政方针,全面落实四川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战略部署。

12月4日,市委乡村建设人才代表座谈会召开,就如何做好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进行系统谋划。在这场以乡村建设人才为主题的会议上,成都提出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

这场会议上,来自乡村的创新创业人才受到关注。“我回乡创业的勇气、底气来自党和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加之成都有很多好政策和机会。”现场,崇州市杨柳农民专业合作社高级农业职业经理人王伶俐坦言,回乡创业,政策吸引力是关键因素。

政策的吸引力尤其体现在资金帮扶方面。“我们刚回来创业,启动资金匮乏,我就用农业职业经理人身份进行信用贷款,加上政府补贴,几乎不用缴利息。”王伶俐说,正是来自政府部门提供的帮扶举措,让她和团队成员在农村创业站稳了脚跟。

王伶俐

王伶俐和团队成员在完成土地确权办证的基础上,以合作社的形式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这一模式在崇州“隔壁”的双流区进行推广。目前,王伶俐所在团队管理着近7000亩土地,以合作社的形式推动农业经营,打破了过去小而散的耕种方式,大面积的耕种面积也便于现代农业机械作业。

这类青年人才扎根、建设乡村的例子并非个案。成都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农艺师王强通过提供专业技术助力都江堰猕猴桃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他建议,成都推动农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品牌化升级,专业技术服务部门是关键环节。

当前一批掌握新理念、新技术的青年人扎根农村创新创业,成为破解“谁来种地”难题的一把“钥匙”。

个案之外,需要培育一个群体。成都明确,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精心打造人才体系和人才服务阵地,推动组团式人才下乡,深入推进“银龄”行动,培育壮大“成都农匠”、乡村规划师运营师、农业职业经理人等队伍,完善乡村人才教育培训、职称评定等各项保障,推动乡村人才与职业院校双向互动,培育一支有情怀、有能力的高素质 “三农”人才队伍。

长远看

上述“组合拳”打出

成都加快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

“天府粮仓”成都片区

迎来动力支撑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