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暴雨损毁房屋,昌平流村镇老两口儿11月底拎包入住节能新居

今夏暴雨损毁房屋,昌平流村镇老两口儿11月底拎包入住节能新居

00:00
10:01

11月14日,昌平区流村镇漆园村,70岁的赵玉岭专程从城区的亲戚家返回村子,看看新房子的施工进度。“再过一个多礼拜,我和老伴儿就能搬回来了。”对于新家,赵玉岭老两口儿满是期待。

2023年夏天的一场特大暴雨灾害,昌平区部分房屋倒塌受损、多条公路不同程度受损,与门头沟区仅有一山之隔的流村镇未能幸免,成为昌平区受灾最严重的镇,部分道路被冲垮,有房屋被损毁。万幸的是,赶在暴雨来临之前,包括赵玉岭老两口儿的在内的“险户”,都在接到镇里通知后提前转移走了。

冬天来了,受灾的流村镇如何了?村民的房子暖气热了吗?新京报记者再次前往昌平区受灾的村镇、道路、公园探访,村民的生活已经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只有不时轰鸣的挖掘机和进进出出的工人,还在修复着那些洪水和泥石流留下的痕迹。

记者了解到,目前,昌平区正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对受灾困难群众房屋重建予以托底帮扶,保障受灾群众温暖安全过冬,修复后的道路、公园将全面升级。

老房被冲毁了,一室一厅盖起来了

11月14日上午,新京报记者来到位于六环外的昌平区流村镇漆园村,村里的一棵古槐树下,村民们正在买肉、买菜,三五成群地唠着家常。

赵玉岭和老伴儿回到村里,沿着熟悉的小路径直走去,在一栋正在施工的新房子前停下。“就是这儿。”老两口儿已经有些日子没回来了,洪水过后,他们就临时搬到了亲戚家,老院子交由村里帮忙“打理”。

“房子被冲了,房顶都塌了,住不了了。”赵玉岭是村里的低保户,看到房子被冲毁的时候,老两口儿曾一度觉得天塌下来了。后来,镇上、村里找他们,要给他们免费盖新房子,两位老人又惊又喜。

记者看到,赵玉岭的房子里基本已经建好了,几位工人已经开始给房屋外墙进行喷涂施工。房子的材质看起来很特别,专业人士介绍,这房子属于装配式低能耗农宅,是近两年推出的新款房子。“房子全装修,60天就能拎包入住。”昌平区住建委三级调研员何国告诉记者,装配式低能耗农宅采用新型工艺,抗震抗灾能力比传统的砖瓦要高,并且冬暖夏凉。“建房子的过程,有点像组装积木,很多材料都是提前制作好的,到现场直接拼接。不受天气、场地的限制,安装速度快。过去的房子,保温层是在墙体外侧,这种装配式低能耗农宅,墙体里藏着保温层,外墙由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赵玉岭老两口儿的房子,10月初开始建造,最迟11月底就能入住了。

记者看到,老两口儿的房子布局和楼房的布局很像,一室一厅,一厨一卫。对于他们来说,冬天上卫生间方便了很多。何国说,起初,村民一开始因为不太了解,所以对这种“新房子”还并不太能接受,但随着村民真正走进“样板间”,房子才真正获得了大家的认可。

何国介绍,目前,昌平区全区纳入修缮重建的受损房屋共计449户,其中修缮房屋379户,重建房屋70户。修缮房屋已全部竣工,重建房屋已竣工12户。

至于漆园村所在的流村镇,需修缮的339户房屋已全部完工。拆除重建的54户已全部开工,20户房屋主体已完工,其中3户月底入住。

“没让我们花一分钱,平时施工、监工,也不用我们,只有需要签字的时候才回来。”赵玉岭说。赵玉岭是低保户,这次受灾后,依据政策享有双倍的补助资金。“目前,昌平全区10个镇已发放437户修缮重建补助资金802.45万元,12户正在走资金发放程序。同时,将根据竣工验收进度启动资金尾款拨付工作。”何国称。

供暖季24小时值守,让村民温暖过冬

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了,赵玉岭盼望着回家住。“等到过几天新房子该好了,我们就会把供暖设备安装调试好,确保屋子里的温度达标,让老两口儿能温暖过冬。”昌平区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主任刘伟说。

几个月前的特大暴雨过后,昌平区流村镇、南口镇、十三陵镇等山区村庄不同程度遭到雨洪损毁,村子里的煤改清洁能源设备也受损了。刘伟说,为了保障农村地区村民在2023-2024年供暖季能温暖过冬,他们先是把全区的煤改清洁能源设备受损情况进行了地毯式的摸底统计。“受损煤改清洁能源设备主要为空气源热泵,我们向各镇发布紧急通知,要求各镇向农户宣传不要自行通电测试机器设备受损情况,避免农户自行操作造成更大损失,等待专业人士巡检清洗告知使用注意事项后再通电或启动运行。”

随后,拿着对照统计单,组织专业维修队伍,挨家挨户对被洪水浸泡和冲刷的设备进行巡检、清洗、维护和检测。在各镇村的配合下,190位专业维修人员经过近一个月的工作,就将各镇被洪水浸泡的814台设备和被洪水冲刷的1586台设备全部清洗、检修完成。刘伟介绍,受损失的34台设备由管护中心负责恢复安装,具备居住条件煤改清洁能源设备修复率已达到100%。其余451台受损失设备分布在流村镇韩台村、发电站村、北照台村,将在2024年跟随村庄恢复重建进行安装。

67岁的刘福久是赵玉岭老两口儿的邻居,洪水进村的时候,他一夜没敢合眼,房子漏水,他一盆一盆往外接,后来干脆放弃了。房子修缮的时候,不仅房顶加盖了一个更结实的“帽子”,外墙也粉饰一新,增设了保温层。“以前我住西屋,到了冬天,即使屋里烧暖气还是会觉得冷。现在修复重建后,就把房子格局变了一下,而且煤改清洁能源设备也好用。这几天气温低,也没觉得冷。”刘福久的屋里挂着一个温度计,上面显示屋内温度21摄氏度,他说,“平时关着门,没人进出,能够达到24摄氏度。”

刘伟告诉记者,早在供暖季前,各镇管护中心就加派了人手,逐户对村民设备进行巡检,现阶段巡检工作已全部完成。虽然现在村民家的供暖设备都照常运转了,但在供暖季期间,管护中心设备维修人员也会24小时待岗值守,随时响应村民诉求,保障大家温暖过冬。

“生命通道”恢复重建,2024年汛期前完成

村民们在新房子里猫冬的时候,昌平区南雁路灾后恢复重建现场,工人冒着严寒,操练着机械,填挖路基、修复挡墙、新建涵洞……

南雁路连接着昌平区南口镇和门头沟区雁翅镇,作为“23·7”特大暴雨洪涝灾害中昌平区受灾最严重的公路,多处损毁严重,沿线5个村庄交通中断。北京市交通委员会昌平公路分局经历抢通、保通阶段不懈努力,56个小时打通全线生命救灾通道,12天铺筑完成水毁路段一上一下两车道的临时通道,社会交通恢复正常。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昌平公路分局工程管理科科长聂雪峰介绍,9月29日,涉及昌平区南雁路、高芹路、下店路、水南路、李流路、亭阳路6条普通公路的特大自然灾害道路救灾恢复重建工程正式启动。其中南雁路救灾恢复重建工程是在原有路线基础上,通过对受损路段设置混凝土挡墙、增设涵洞、修复路基路面等措施,“疏”“防”结合提升道路、桥涵防洪抗灾能力。

“我们一方面完善沿线排水系统,对沿线8座未受损涵洞疏堵清淤,对3座受损涵洞原位重建,另外在灾后排洪过水路面点位新增设4座涵洞。另一方面提升公路防护能力,除了对全线6.3公里损毁路段设置硬化土路肩外,对其中2.6公里临河路段新建片石混凝土挡墙并增设护坦和铅丝石笼,其余3.8公里非临河段新建片石混凝土或浆砌块石混凝土挡墙,以起到提升抗洪能力、保护路基稳定的作用。”北京建工养护集团九公路处副经理王吉称,在施工过程中,采取上下游疏导、临时导行、夜间作业等多种模式,尽量避免影响居民正常出行。

聂雪峰表示,在工程建设中面临交叉施工多、作业时间短等难题,公路分局提前与水务局、电力公司等恢复重建单位及时对接,互相配合创造施工作业面,科学安排施工工序,保障各单位恢复重建项目能够有序开展。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亭阳路恢复重建工程已完工,其余5项道路恢复重建工程预计于2024年汛期前完成。

在昌平区受灾的村庄、道路,重新立起来的电线杆、信号塔随处可见,就像是人们的生活,重新回到原有的轨道。不同的是,房子比以前更坚固,路比以前更平坦,就连公园也比之前环境更好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