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正本《中庸》讲义第二十三讲(1)

42.正本《中庸》讲义第二十三讲(1)

00:00
07:33
北宋大儒张载有四句很有名的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正本系统肩负时代使命,学习践行,既往开来,编写儒家、道家系列经典解读教材,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有正知、正念、正能量的知行合一的正本国学老师,立德树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绵薄之力!
接下来,为大家朗读正本系统创始人黄柏力老师解读的儒家、道家系列经典。

《中庸》第二十三讲(1)
【原文】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解释】由真诚而明理,叫做本性;由明理而真诚,叫做教育。真诚就能明理,明理也能真诚。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能明了自己的本性。能明了自己的本性,就能明了众人的本性。能明了众人的本性,就能明了万物的本性。能明了万物的本性,就可以赞助天地养育万物。能赞助天地养育万物,就可以与天地并称三才了。
【解读】上一讲,子思为我们开示了如何去追求一个标准凡夫的真诚。既然凡夫不能放下妄想、分别、执着,那就让他执着到底。这是什么原理?这就是物极必反的原理。这一讲,是对真诚的总结并引入了教育的概念。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自”是由。“明”是明理。“性”指本性。“教”是教育。整句话的意思就是:由真诚而明理,叫做本性;由明理而真诚,叫做教育。真诚就能明理,明理也能真诚。
子思在这里提到的“性”,指的是我们的习性、天性还是本性呢?我们的习性是贪、嗔、痴、慢、疑,我们的天性是仁、义、礼、智、信。我们的本性是空性,是儒家说的“天命”,道家说的“自然”,佛家说的“自性”,《易经》说的“无极”,科学家说的“宇宙本源”。答案就在后面的文字。
有没有生下来就很真诚的人?有。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就是很典型的案例。《六祖坛经》里记载:六祖“心中常生智慧”。六祖不识字,别人只要把佛经念给他听,他就可以告诉你,佛经里面讲的是什么意思。这就叫“自诚明”,由真诚而明理,可以说是先知先觉。
如果我们不是上上根器的人,达不到“自诚明”的境界,子思给我们指出了第二条路“自明诚”,通过学习明理来达到真诚的境界,只要达到了也就都一样了。那什么样的教育才能让我们由明理而真诚呢?圣贤教育。
现在我们的应试教育和西方的素质教育,能否达到“自明诚”呢?不能。为什么?教,左边一个“孝”字,右边一个“文”字,孝是孝道,文是文化,即文明教化。合在一起,就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孝道文明的教化。
其次,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长善救失”。应试教育传授科学知识,科学知识哪有什么善与恶。西方的素质教育提升能力素质,能力素质也没有善恶之分。真诚真的那么重要么?在第二十一讲,子思就为我们开示:不能明辨善恶,我们就不会真诚。不真诚,我们就不可能孝顺父母。不孝顺父母,我们就不可能得到朋友的信任。得不到朋友的信任,我们就得不到上级领导的信任。得不到上级领导的信任,我们就无法开展我们的工作。
“自诚明”的人都是上上根器的人,在人间那是凤毛麟角。绝大部分人都不是上上根器,只能走“自明诚”这条路。所以,决定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家庭乃至一个人的命运的关键,就在于教育。而教育的方向和内容一旦错了,教育就失败了。
为什么真诚就能明理,明理就能真诚?明什么理?道理。什么道?宇宙、人生的大道。真诚是打开真理之门的钥匙。印光大师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至理名言。诚就是真诚,敬就是恭敬。真诚就是深信不疑,恭敬就是听话照做。对圣贤教育,哪怕有一丁点的怀疑,我们都不能获得真实的学问。对善知识的教诲,如果我们不能听话、照做,知道了也等于不知道,我们同样得不到真实利益。

以儒释道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赖以生存并生生不息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我们通过学习、力行圣贤经典,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做一名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师出有名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国学老师,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不负韶华!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