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拉机上航母?造不出牵引战机的专用车,印度的做法让人大跌眼镜

拖拉机上航母?造不出牵引战机的专用车,印度的做法让人大跌眼镜

00:00
09:32

欢迎收听军备解码带来的最新军情资讯!

印度社会似乎先天就存在对中国的嫉妒心理,无论是印度媒体,还是广大网民,都经常拿我国当作比较对象。

他们渴望在经济增长、军事实力、科技创新等方面打败中国,以获得某种民族优越感,也可能是想充当亚洲独一无二的“代言人”角色。

这种心态在印度网民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每当中国取得新的成就时,印度网民就会立刻进行“跟跑”,生怕自己落后。

如果真的是实实在在的较量那倒还好,毕竟有差距才有进步,但是印度并不是这样,为了较劲不惜拔苗助长,还因此闹了不少的笑话。

只要我国前脚一有个新闻是讲我国在哪个领域又实现了重大突破,看吧,印度不管是媒体还是网民就会开始大肆报道。

要是这项技术他们没有,他们就会宣称自己也要搞,如果这项技术他们也正在研究,他们就会取捷径,寻找替代品也要凸显自己。

印度学者晒满是大坑的国道公路,自嘲:印度公路自带泳池,中国能吗?

就比如印度引以为傲的牛粪芯片,对外可劲夸他们研究的牛粪芯片与其他国家相比多好多好,尤其是没有辐射,甚至还对外声称已经出口到美国了。

而这次想要说的这项技术印度也是同样的招数,我国前脚刚说我们在牵引车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印度后脚就宣称:

“在航母舰载机牵引车技术上轻松战胜中国,用了2万卢比就攻克了中国花费2000万人民币才攻克的难题。”

印度的话一出来,不管是印度网民还是中国网民就开始自我怀疑了,是印度的老套路还是我国这么多年在航母技术上投入的巨资真的就此打了水漂?

航母,这种浮动在海上的机场,是每一个拥有蓝水海军梦的国家竞相追逐的目标。

然而,光有航母还不够,关键是要配套各种辅助系统,比如舰载机牵引车,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配件,其实是航母正常运转的“心脏”。

牵引车主要负责舰载机的牵引与转向,在航母的有限空间内,数十吨重的战斗机要起降转向,全靠它来拉拽引导。

近年来,随着舰载机向大型化发展,一架架15-20吨级的战斗机排满了飞行甲板,若没有牵引车,根本无法完成纵横穿行。

可这小小的牵引车,却难于上青天,全球仅有三国掌握独立研制能力,可见其设计制造之艰巨。

最大难点在于,航母作战环境恶劣,牵引车必须适应风浪颠簸,而又不打翻战斗机。

于是,设计者将其造得矮小轻巧,底盘低矮,重心稳定,以抵御海上动荡。

此外,为避免阻碍舰载机活动,其尺寸还要精心计算,时刻注意在机翼间穿梭,最难的是,牵引车需要360度任意转向,传动机构的制造难度可想而知。

目前,全世界只有中国、美国和俄罗斯能独立研发航母牵引车,就连英国和法国这样的老牌工业国所使用的牵引车都得靠进口。

而我国科研团队历时5年,投入近2000万元,才终于攻克全部技术难关。

一台牵引车下线,造价即达1000万元,相比之下,美国同类产品更是高达400多万美金一台。

可见,其精密程度不亚于战斗机。

航母作为海军的移动作战平台,其战斗力来源于甲板上的舰载机,而舰载机在起飞和降落时,需要借助专业的牵引车进行拖曳。

设计一款航母牵引车,需要考虑许多因素。

比如说功率和牵引力,要能拖动重达几十吨的战斗机,其次是操作灵活性,需要在航母狭小的空间内完成各种复杂操作。

还有就是尺寸和重量,既不能太大占用空间,又要保证装备各项性能。

这些严苛的技术指标,决定了舰载牵引车绝非大白菜技术。

我国在很长时间里,都无法自行研制航母牵引车,一些发达国家具备相关技术,但出于军事考虑,不愿将其转让给中国。

为此,我国只能从零开始,通过试错摸索,最终研制出适合本国航母使用的牵引车。

据统计,中国前前后后为此投入了近2000万元人民币的研发费用,虽然这一数额并不算高,但已远超过普通牵引车的研制成本。

与中国相比,印度在航母牵引车问题上采取了截然不同的解决方案,他们也面临着高昂的进口成本,但印度不愿意花费数千万去自主研发。

于是,印度采取了一个极为简单粗暴的替代方案——直接使用拖拉机。

他们注意到,苏联曾经也尝试过用拖拉机代替牵引车,作为拖拉机大国,印度自然对本国产品充满信心。

2022年7月,当印度海军宣布第一艘国产航母维克兰特号即将服役时,一众军迷们惊讶地发现,这艘航母的甲板上停靠着几辆涂装迥异的拖拉机。

印度人对此感到无比自豪,认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既高效又省钱的解决方案,甚至还嘲笑我国花巨资研制牵引车是在“花冤枉钱”,真的是这样么?

印度用拖拉机代替牵引车的方法可行么?

拖拉机虽然拥有强劲的牵引力,但其体型庞大,在狭小的甲板上极不灵活,每当需要转向时,都必须绕一个大圈子,这在战时对起降效率和安全性都是巨大的隐患。

更严重的是,一旦发生意外,拖拉机可能会撞伤停靠的战斗机,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这绝非千万级战机的价格所能相比。

相比之下,牵引车更胜一筹,它的体型远小于拖拉机,能灵活穿梭于战机间,动力分布合理,不会对机身造成撞击,车体经过防水防腐处理,能适应海上环境。

这使牵引车成为航母不可或缺的“小伙伴”。

当然,牵引车的研制难度和造价远高于拖拉机,研制牵引车需要考虑许多拖拉机没有的要求,如防水防腐、低速高扭矩的动力系统、紧凑的车身尺寸等。

这使牵引车的设计制造成本远超过普通拖拉机,然而考量到它对作战能力的提升,这笔投资实在物有所值。

即便短期看似亏本,长远来看也能节约大量维护费用。

继拖拉机后,印度将吊车也弄到航母上

新中国成立时,军工基础十分薄弱,电力和钢铁产量均不及印度。

而印度在英国殖民时期积累的工业基础,为其后军工发展奠定了坚实地基。

在印度独立后,全国发电量已经可以达49亿千瓦时,相比之下我国仅有43亿千瓦时。

更为明显的是,印度的年钢铁产量高达137万吨,而中国不足16万吨,不到印度的十分之一。

军工方面,印度也比中国早数十年获得欧美先进装备,80年代印度空军就装备了幻影2000和米格-29两款先进机型。

相比之下,中国空军要到上世纪90年代才从俄罗斯引进苏-27战机,这在当时可谓是重大突破。

可以说,无论是工业基础,还是国际环境,当时的印度都明显优于中国,这为印度奠定了在军工领域领先的先机。

但进入21世纪,形势发生了戏剧性反转。

如今中国军工产值已高达数万亿人民币,产品遍布海陆空天域,中国已成为少数几个拥有高超音速导弹、运载火箭、核潜艇、航母编队的军事强国。

而印度军工产值仅为数千亿人民币,高端装备依赖进口居多,两国军力对比出现天壤之别的局面。

一方面印度军方普遍不信任国产装备,宁愿选购价格高出数倍的进口装备,也不会考虑使用国产替代品。

这也就削弱了印度国内企业提高装备性能的动力,例如,印度自主研发的“阿琼”坦克由于早期版本性能过差,被印军弃如敝履。

军方情愿购买数倍价格的欧美和俄制坦克,也不考虑阿琼,这直接剥夺了“阿琼”坦克的实战检验机会,阻碍了印度坦克工业的进步。

相比之下,我国军方对国产装备支持度更高,尽管80年代中国从美国获得了大量M1坦克,但主力装备仍长期使用性能较差的59式、62式等国产坦克。

这为国产坦克提供了大量使用数据和改进空间,通过不断试错和改进,最终造就出性能先进的99式坦克,这种信任与支持,对中国军工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印度长期依赖进口军备,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他们自主研发的动力与韧性。

以“光辉”战机为例,在研发遇到困难时,印度选择不加大投入力度突破难点,而是直接从国外购买“苏-30”等现成的先进战机。

如果当时印度选择加大技术攻关投入,光辉战机也许早已服役。

相比之下,长期的国际技术封锁迫使中国自力更生,我国通过大量逆向工程成功研制了歼-11等机型。

尽管开始也依赖苏-27进口,但中国并未止步,而是完全自主设计生产了歼-10、歼-20等第四代机。

而且在印度文化中,他们盛行拿来主义和将就作风,这导致印度工业产品的可靠性和质量控制能力整体不高。

而中国传统文化则强调工匠精神、追求精益求精,改革开放后,中国还从美国汲取了标准化和精益生产的理念。

比如,在印度航母上,由于技术原因无法使用专业的舰载机牵引车,印度就简单用拖拉机代替。

这“凑合”的做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印军的战力,如果是中国,一定会严格要求解决问题,不能草草了事。

所以说,虽然印度起步时具备优势,但过于依赖进口和自身的工作态度问题,导致其军工最终大幅落后于中国。

对此您怎么看呢,欢迎点赞、留言互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809718mxvk

    歼10 歼20都是四代机?你确定?

  • 2dyd6vyhwlblqzo5y1kx

    句句说明着印度技术的夯实基础

  • 你孝了吗

    不要比较,骄傲使人落后,闷声发大财。

  • 角落的眼睛

    问题拖拉机和牵引车做着同样的工作,有着同样的效率

  • 木_兮Utaoki

    大型自嗨锅

  • 听友490463269

    揠(ya)苗助长

  • __________________高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