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金莲”与“破鞋”的一些秘密

“三寸金莲”与“破鞋”的一些秘密

00:00
05:38

“弃如敝履”、“三寸金莲”、“破鞋”,从字面上看,这些词汇都只与鞋和脚相关,同女性则关系不大。但事实上,一提到这些字眼,人们通常都会自动将其识别为女性专用词汇,而且颇带侮辱性色彩。

到底鞋和女人之间有什么渊源呢?为何人们一提到这些类似词汇就会联想到女性呢?

封建社会下的产物,以鞋指代女性贞操

由于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古时女子的穿着大多较为保守,除去手、头等必须露出的部位外,身体的其他地方都是不允许外露的,否则就会影响女子声誉。

著名古装剧《甄嬛传》中有这样一段剧情:甄嬛为戏水脱掉鞋袜,结果被果郡王看见并夸赞了她的赤足,随后甄嬛和丫鬟都表现得非常惊慌,并且认为果郡王是在调戏甄嬛。

类似的情节在其他古装剧和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不难发现,脚对于古代女性来说是个非常隐私的部位,这也就导致遮蔽脚的鞋子变得格外重要。

归根究底,古代女性不能露脚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女人在当时被视为一种财产,其归属权在其丈夫手中,女性的一切都应该由丈夫支配,女性露脚会损伤丈夫的颜面、挑战丈夫的权威。

某种意义上来说,鞋就代表了女性的贞操,鞋的完整与否暗示着这个女子是否德行有亏。

“破鞋”:曾是风尘女子的代名词

关于“破鞋”的来源,主要有这几种说法:

一种是说风尘女子在揽客时会精心打扮自己,但由于每个人服饰有限,所以这些女子会将衣服换着穿。然而鞋子这种私密的物品一般是不能借给别人的,所以这些风尘女子虽然打扮得光鲜靓丽,可脚上却穿着“破鞋”;

另一种说法则指向旧北京八大胡同里的暗娼,这些暗娼往往会挂一只绣花鞋在门口作为营业标志,时间一长,鞋子经历风吹日晒自然就变成了“破鞋”;

还有一种说法称“破鞋”一词实为《水浒传》中“阎婆惜”的谐音,由于阎婆惜与外男私通德行有亏,所以“破鞋”就被用来指代作风不好的女子。

文革时期,一些造反派组织在批斗某些妇女时,会故意在被批斗者的脖子上挂一串破鞋,让不知情的群众称该女子为“破鞋”。

这种极具侮辱性的批斗方法在那个年代很少有女性招架得住,因此文革中因不堪受辱而选择自杀的受害女性不在少数。

到了现代,由于国民素质的大幅提升和法律的约束,很少有人敢再用这个肮脏的词汇侮辱女性了,毕竟用这种词汇公开侮辱女性是侵犯他人名誉权和人格尊严权的,严重者甚至可以构成犯罪。

“三寸金莲”:古代的畸形审美

在封建社会中,男性是社会主宰,男尊女卑成为当时的主流观念,女性的穿着打扮都深受男性审美影响。

将脚缠成“三寸金莲”无疑是非常痛苦的,一般女性要从四五岁开始缠足,她们的父母会用布条甚至夹板裹住其脚部,并想尽一切办法破坏孩子脚部的发育,以达到脚部柔弱纤细的效果。

可怕的是,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大多数女性并不觉得缠足损害了自己的身体和利益,还将缠足视为女子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关。

除了迎合古代男性审美,缠足之风能盛行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封建礼教的影响。封建社会中,女性常被视为男性的私有财产,而且女性缠足后行动会严重受限,也就是说缠足能够更好地约束和控制女性,并将其驯化成男性所期望的“温婉贤淑”的宠物。

据有关资料显示,缠足之风兴起于南宋,并在明清时期进入鼎盛期。清朝被推翻后,孙中山严令禁止缠足,五四运动中陈独秀等革命家又发文痛斥缠足陋习对妇女的摧残压迫,缠足之风这才被遏制住。新中国成立后,缠足陋习被彻底废止,中国妇女的足部终于得以解放。

缠足虽然痛苦,但也阻止不了封建社会中男性的痴迷和女性的迎合,好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女性已逐渐挣脱封建糟粕的枷锁,缠足陋习也早已湮灭在历史长河中。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