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污蔑的广场舞:“文革”大妈何去何从?

被污蔑的广场舞:“文革”大妈何去何从?

00:00
05:43

“你跳舞像个神经病,不跳舞就像疯子!”

“跳舞就算了,还大声说话,你的素质真让人堪忧!”

近些年来,全网对于广场舞的恶意好似奔涌的潮水般一浪高过一浪,似乎除了那些乐在其中的大妈们,就没有人愿意接受并赞美这种娱乐方式。

难道,广场舞就真的一无是处吗?

遭受污蔑的同时,大妈们也被冠以令人嗤之以鼻的“文革”称号,只能说,无论是公众还是学术界,起初都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探究广场舞弊端这件事上。

如果从价值观、生活方式角度反观广场舞,我们在读懂“文革”大妈的真实心理诉求的同时,也能重新认识这项新型的城市娱乐方式。

先来看广场舞背后现代观念对于传统价值观的解构。

一方面,与传统时间观念相比,有着现代时间观念的城市人有了更多零散时间,闲暇的大妈们运用空隙时段组织广场舞活动,自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靓丽人文风光。

一方面,过往“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女性观已经被颠覆,如今女性在家庭及社会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走出家门、思想开放是典型的现代性特征,广场舞便是以此衍生出的文化现象,从一定程度上见证了女性家庭角色的过渡。

再来看广场舞已然成为新城市人狂欢仪式的事实。

对于很多广场舞大妈而言,她们都有着“新城市人”这个身份符号,一般都是随着子女的人口流动来到陌生城市生活,原本生活的自主时间与空间也因此丧失了。

因为这个缘故,广场舞不自而然地为新城市人的思乡之情提供了一种宣泄方式,事实上,源自古代的秧歌、采茶舞、民间歌舞,出现的一大缘由便是缓解劳动者的枯燥与劳苦。

所以说,广场舞更像是大妈们的理想国,她们可以在其中忘却生活的劳累,还能在拥有快乐、强身健体的同时追溯过去、回味乡愁,是一种类似追求乌托邦理想的狂欢。

除此之外,广场舞相对于传统舞蹈,动作趋于简单化、音乐趋于多元化,也没有明显的舞种风格,准入门槛随之降低。

新城市人对此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不必受到他人摆布,可以更多地听从内心声音,以此获取身心解放。

还有就是,看似追求整体性的广场舞,恰恰在集体主义基础上满足了个人目标,是去精英化的艺术形式,也对大众文化活动起到极大的丰富作用。

最重要的是,在高楼耸立、人际关系疏离的城市生活中,新城市人需要找到一种能够缓解城市病的生活方式,广场舞恰恰起到了“以舞相属”的作用。

有如大妈们这般新城市人,可以将广场舞当做社交与宣泄的有效方式,也可以在其中找到城市生活的归属感,以此克服孤独与乡愁。

与其说大妈们沉迷于广场舞不能自拔,不如说她们在努力寻找着立足于城市更舒适的生活方式与心理状态。

至于将她们冠以“文革”的帽子,更多的是出于对广场舞追求群体性、整体性的一种曲解,唯有满足这些特性的艺术形式才能被大众接受,与文革的从众心理截然相反。

现如今,每个城市的广场舞早已成为常态,有关于扰民这方面的争议,社会各界也做出了诸多努力,包括大妈们这个群体。

有的城市专门为广场舞提供更加舒适的场所,大妈们采用无线耳机的方式降低噪音,一切都朝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令人惊讶的是,不少年轻的城市人也加入到了广场舞行列。

了解了前面提到的有关于广场舞在城市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我们也就自然会理解一件事,对于众位大妈们来说,广场舞可以成为日后生活的常态化娱乐方式,也有可能成为适应城市生活的一种过渡方式。

在很多人看来的“大妈离不开广场舞”这一论断,明显有些片面了,在深度融入到城市生活后,大妈们自然会找到更多让自身感到舒适的生活、娱乐方式。

正如2022年山东各地妇联探索将“广场舞大妈”从服务对象变成工作力量那般,很多社会、家庭问题居然是通过这股新兴工作力量解决的。

如此说来,融入城市生活、关爱自我将会成为那些“文革”大妈们最好的归宿!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