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希希:《冰雪尖刀连》会把《长津湖》的“意犹未尽”娓娓道来

高希希:《冰雪尖刀连》会把《长津湖》的“意犹未尽”娓娓道来

00:00
07:54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重点剧目《冰雪尖刀连》正在央视一套、浙江卫视热播。该剧根据兰晓龙长篇小说《冬与狮》改编,由兰晓龙、陈琼琼编剧,高希希执导,杜淳、王子奇领衔主演,以连队视角讲述抗美援朝作战期间“钢七连”战士爬冰卧雪、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故事。

此前,同样是兰晓龙编剧,以抗美援朝战争为背景的电影《长津湖》与《长津湖之水门桥》连破中国影史多项纪录。珠玉在前,《冰雪尖刀连》自拍摄至开播也备受外界关注。导演高希希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坦言,电视剧属性,决定了《冰雪尖刀连》可以将意犹未尽的内容娓娓道来,人物关系更加完整,剧情也依托史实进行了扩充与丰富。

“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塑造‘谁是最可爱的人’这样的英雄们。而我们的原则就是一定要把这段战争拍得真实,实事求是。只有真实,观众才能被感染,大家才能真正感受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

文戏先行,战争后置?

以温馨的情感戏完整交代人物

2022年,高希希刚从电视剧《大决战》和《破晓东方》中先后杀青,有着多年军旅题材和重大历史题材拍摄经验的他,一下就被《冬与狮》这部小说所吸引。

在高希希看来,兰晓龙笔下描绘的都是大时代下的底层小人物,这类人物恰恰需要通过影视创作进行生动展现。但更重要的是,《冬与狮》的故事立足于抗美援朝战争——这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这一仗,彻底打出了中国人民的精气神,让新中国昂首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如此重大的命题,也让高希希自该剧筹备至杀青,都始终提着一口气。他反复强调,所有环节都要确保真实,实事求是,绝不能拍成“神剧”。

首先是改编。《冬与狮》只有11万字,要拍成一部二十几集的电视剧仍需提炼与扩充。《冰雪尖刀连》除了展现长津湖战役,也增加了“冰湖之战”“水坝桥之战”等。高希希透露,剧组从改编到剧本围读,不断复盘分析战场,了解战场结构以及每一个战役为什么要打?如何打?行军路线是怎样的?那一刻的气温、环境如何?在高希希看来,小说中很多内容都是描述性的,电视剧想要拍得具体、真实,就要“强劲”分析历史中的每一个真实细节。

但在《冰雪尖刀连》前六集中,观众没有“开门见山”地看到激烈战场,而是认识了一个个“归家又离家的人”:

伍千里捧着哥哥伍百里的骨灰罐回乡祭忠骨,年迈的父母痛心地把儿子骨灰撒进湖中,而自己的小儿子伍万里也即将随哥哥走入战场;伤痕累累的七连指导员梅生转业后终于见到心念的妻女,但战争在即,挣扎之下他还是决定回到部队,与妻子挥泪告别时再次互念起那首《我侬词》;七连一排排长布认命刚刚许诺明天向宁宁提亲,却收到紧急开拔的命令……

其中很多细节,都是此前作品不曾体现过的。比如梅生的妻子让他脱衣服,梅生却说要自己来。实际上他是不想让妻子看到身上的伤疤,同时也体现了两人多年未见的疏离感。比如,伍家三兄弟与爹娘的关系是怎样的?梅生、认命、雷公、老肖、老方等等他们的前史、后史有怎样的故事?雷公为什么会成为钢七连的“妈”这样一个角色?还有,钢七连其他小人物,像三排长,他们又都是怎样的人……

高希希坦言,他们曾权衡许久是否要开篇直接进入战场,但经过商议,大家认为如果仅有故事,没有人物命运,作品始终缺少力量。想让观众理解后面故事的发展,还是前几集要把人物关系交代完整。“包括后续剧情中,战友之间也会有比较温情的戏份。这些设计实际上也是为了最后牺牲,找到一个‘留恋’的东西。我们要思考志愿军们是为谁而战、为谁而赢。”

《冰雪尖刀连》开机前,全组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剧本围读。高希希又重读了作家魏巍所著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脑海中所浮现的画面和所能感受的情感,和过去已然不同,“中国人民志愿军都是普通人,大家都想过和平的日子。但是战争来临了,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他们毅然扛起枪上了前线。腿冻掉了还要爬上阵地;明知腿要锯了也要先把仗打完……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了。这些细节我们都在剧中做了补充和融合。”

东北实景拍摄?

大雪齐腰、睫毛结冰,也没人叫苦

《冰雪尖刀连》让高希希经历了从业三十年来最艰难的拍摄过程。“吃苦对于拍戏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但这个戏是我们遇到过最大的苦。”

为了真实还原战争发生情境,《冰雪尖刀连》数百名工作人员在吉林白山取景90余天。开机正值12月底,气温时常低于零下30摄氏度,有时演员冻得连一口气都吐不出来;几个哈气,帽檐就迅速结冰,眼睫毛上也全是冰碴子。“基本不用化妆就很真实。”高希希坦言。

冬天的白山昼短夜长,剧组每天凌晨4、5点就要起床赶赴现场,等到7点半天亮后抓紧拍摄,直到下午4点天黑了,只能尽快下山。紧凑的拍摄周期,也让剧组在春节期间未休息一天。大年三十,高希希实在不忍心,下午2点半就提前收了工,晚上和大家一起吃了一顿铁锅炖年夜饭。第二天大年初一,所有人依旧凌晨起床拍摄。大家都说,在雪地里也一样过年。

下雪更是常事。开机第一天,所有转运车辆就因为地滑雪厚,横在了半路。剧组只能临时从山下调铲雪车,一点点把前面的路打通。但很多车还是动不动就翻沟里,要靠铲车和拖车同时拖才能开得动。有时,车实在上不去,必要的拍摄器材只能人工背,一个大升降机就要20个人一起扛。

后来,剧组对机器做了多层防护,但凛冽的天气还是让不少道具随时“罢工”。电线、传输线总是被冻断线;剧组有二十多辆仿真坦克,几十辆吉普车,但钢链、轴承动不动就被冻断,只能边修边拍。高希希坦言,由于路太滑,坦克等道具都要用吊车绑上链条才能挪动。坦克们转一个场景,剧组就要多花20多万。“有一段时间制片部门看了我都紧张。我说下一周我要转场拍那条路。他们就问,能不能都在这条路上拍?”

即便艰难如此,在场景塑造上,下雪对《冰雪尖刀连》反而是一件好事;不下雪的时候,剧组还要用造雪机造雪。高希希表示,当年志愿军们就是冒着大雪前进,因为雪下得大的时候,能见度低,飞机就来的少。战场也都是冰天雪地。一旦天晴了,他们就得在雪里卧倒。“我们没有选择在棚里拍也是希望能够用更真实的实景,把观众真正带入到当年志愿军们所处的情境中。”

高希希坦言,《冰雪尖刀连》剧组从工作人员到演员,没有一个人叫苦。“杀青的时候王子奇还问我,‘导演,我是不是长大了?’无论是拍摄这部剧所经历的苦,还是精神上所受的洗礼,都是大家没有经历过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