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8.从“猪的城邦”到“纯洁的城邦”

028.从“猪的城邦”到“纯洁的城邦”

00:00
17:21

喜马拉雅的各位听友,大家好,我是周濂,欢迎你来上我的哲学课。

 

上一讲我们结束在这个问题上:结合了凶猛与温顺品格的护卫者是如何可能的?仔细想想,要把狮子般的凶猛和绵羊般的温顺合二为一,看起来就是一个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的任务)。


一、苏格拉底如何看待“审查问题”?


为了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苏格拉底主张首先通过教育来培育护卫者。具体说来,就是用音乐“文明其精神”,用体育“野蛮其体魄”。注意,这里的“音乐”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狭义意义的音乐,而是指“所有受到缪斯女神灵感照耀而创作出来的东西”,包括诗歌、小说、音乐和戏剧等等。

 

其中,苏格拉底最关注的是诗歌创作的“审查问题”,他的矛头直指荷马(Homer)和赫西俄德(Hesiod)这些著名的诗人。我们知道在古希腊的神话和诗歌中,奥林匹亚山上的众神不仅力量非凡而且肉身不死,但是除此之外,他们与常人一般无异,同样有着七情六欲,同样热衷于宴饮作乐,甚至坑蒙拐骗、欺上瞒下、好勇斗狠、无恶不作,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宙斯,他之所以取得宇宙之王的地位,就是通过推翻其父克洛诺斯(Cronus)的统治实现的,当然,克洛诺斯的事迹也不光彩,根据赫西俄德《神谱》(Theogony)的描述,他甚至还阉割了自己的父亲。


Roman bust of Homer 


苏格拉底认为如果想要弘扬真善美,就必须把这些假恶丑的故事从诗歌和戏剧中删除,他说:


“决不该让年轻人听到诸神之间明争暗斗的事情(因为这不是真的)。如果我们希望将来的护卫者,把彼此勾心斗角、耍弄阴谋诡计当作奇耻大辱的话。我们更不应该把诸神或巨人之间的争斗,把诸神与英雄们对亲友的种种怨仇作为故事和刺绣的题材。如果我们能使年轻人相信城邦的公民之间从来没有任何争执——如果有的话,便是犯罪——老爷爷、老奶奶应该对孩子们从小就这样说,等他们长大一点还这样说,我们还必须强迫诗人按照这个意思去写作。”


这段话的明面意思是要对言论进行审查,这一点一望便知,除此之外,这段话还透露出一个非常重要的统治秘诀:“政治稳定的理想方子是上位者团结、下位者分裂。”这话什么意思?我给你们举两个例子就一目了然了。


多年前我曾与本科同班同学结伴到康西草原旅行,同行有一个七岁的小男孩,异常的乖巧,大人聊天的时候,他就安安静静地坐在一旁给爸爸妈妈编花环,当我们起身散步的时候,他就安安静静地一起散步,然后,这孩子突然仰头跟爸爸说:爸爸,我可以在草原上跑步吗?在得到允许之后,这孩子就撒开腿跑了起来。我在一旁看了大为惊讶,这个“被统治者”为什么会如此的温顺和乖巧?他爸爸告诉我,秘诀在于父母之间要保持一致意见,绝不可以在孩子面前发生争吵,惟其如此才有可能形成稳定的秩序。


再给你们举一个失败的例子。也是多年前,我带我的侄女回老家过暑假,临行前我哥哥告诉我千万不能给孩子多喝可乐,如果一定要喝,也必须是在饭后,结果呢回到老家后,侄女一直喊着要喝可乐,我遵照老哥的嘱咐说:不可以,必须在饭后才能喝。这时候我妈妈插话了:喝可乐又没什么了不起的,别听你叔叔的,在奶奶家里可乐随便喝。你看,上位者如此的分裂,这统治秩序怎么可能稳定呢?


以上两个例子来自日常生活经验,至于现实政治的例子,请你们自由联想。


回到言论审查这个问题,苏格拉底说:“为了使我们的护卫者敬神明,孝父母,重视彼此朋友间的友谊,有些故事应当从小讲给他们听,有些故事就不应该讲给他们听。”我想再次提醒各位听友注意的是,苏格拉底一直在探讨护卫者和武士的教育问题,他几乎从未提及第三种人也就是“生意人”的子女的教育问题。


为了培养合格的护卫者,就必须对他们进行严格的德性教育。比方说,如果要培养他们勇猛杀敌的血性,就绝不可以让他们从小接触阴曹地府的恐怖故事,让他们软弱消沉、害怕死亡;如果要让他们养成自我克制的品性,就不能让他们阅读纵情声色的文字……为了做到这些,就必须要删除《荷马史诗》以及一切诗歌戏剧和音乐中与此相关的表达。


Homer and His Guide (1874) by William-Adolphe Bouguereau


二、苏格拉底的言论审查观点是否有必要?

 

应该如何评价苏格拉底的言论审查观点呢?

 

坦白说,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会格外关注她们的心理健康和性格养成,比方说,我一直试图劝说布谷暂时放弃看“小马宝莉”的片子,因为她还太小,看到有些场景的时候,就会一边喊我害怕一边捂眼睛,前两天给她讲麦兜的圣诞故事,我也刻意修改了圣诞老人并不存在的情节,因为我希望她能尽可能长的保留对圣诞老人的美好想象。再比如说,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电影分级制度,同样也是为了保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1、苏格拉底希望用审查制度达到什么目的?

 

那么,以上理由是不是足以为苏格拉底的言论审查做辩护呢?我觉得不可以。首先,西方的电影分级制度不是出于政治宣传和政治教育的目的;其次,它主要针对的是未成年人而不是成年人。相比之下,苏格拉底打算进行一场全社会的道德净化运动,这个运动的根本目的政治宣传和教育,指向的不只是未成年人,而且还包括成年人。换句话说,苏格拉底希望整个城邦的公民都以唯一正确的方式生活。

 

有人听到这里,也许会立刻反驳说,不对啊,周老师,你刚才明明说了这种审查制度是针对“护卫者”的孩子的。没错,在《理想国》的第二、三卷中,苏格拉底的确只是针对护卫者的孩子,但是到了第十卷,他就把言论审查的对象拓展到了所有成年人,因为他认为成人与孩子一样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

 

再有,请你设想一下,在一个城邦内部有没有可能出现两个版本的荷马史诗,生意人阶层的孩子从小读足本,护卫者的孩子从小读洁本?这似乎没有什么现实的可操作性。所以,这种道德净化运动一定会出现扩大化的倾向,最终波及所有人。


 2、如何理解正确生活和良善生活?


有人也许会继续反驳说,只要能让人们过上正确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审查言论又有何妨?这的确就是苏格拉底的核心想法所在,他确信哲学家已经走出洞穴,把握到了真理,因此可以合理地安排城邦整体的善,确保人们过上正确的生活,所以对他来说,这绝不是什么专制或者暴政,而恰恰是善治。


可是站在现代人的角度,我们也难免会心下嘀咕:谁能保证这就是唯一正确的生活呢?退一步说,即使这的确是唯一正确的生活,那也应该是我自己选择的正确生活,而不是自上而下通过政治权力强加的正确生活。在这里,我想对正确生活和良善生活做一个区分,正确生活,顾名思义只有一种,也就是说它是单数形式的,而良善生活呢?则可以是复数的、多元的。对于现代人来说,如果要想过上良善生活,就必须满足两个前提条件“1,要根据自己关于生活价值的内在信念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2,要有质疑和拷问那些信念的自由。”这两个条件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都不具备。恰恰相反,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服从真理和权威的心态


三、构建“纯洁的城邦”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除了音乐和体育,为了培育合格的“护卫者”,苏格拉底还模仿斯巴达的优生制度,主张“最好的男人必须与最好的女人尽多结合在一起,反之,最坏的与最坏的要尽少结合在一起。最好者的下一代必须培养成长,最坏者的下一代则不予养育。”为了保持品种的纯洁,优秀者的孩子会带到托儿所去,由保姆统一抚养;至于那些有先天缺陷的孩子,他们将秘密地加以处理。虽然有些学者为苏格拉底辩护说,秘密的处理不等于秘密的处死,但是这样的“优生学”制度听起来非常让人感到不适的。



现在我们要来探讨护卫者的生活方式。你一定还记得苏格拉底的那个观点,身体是灵魂的牢笼,现实世界的诱惑太多,通过音乐、体育的培育以及优生学的拣选成长起来的护卫者,还不足以抵御它们,所以苏格拉底为他们进一步制定了异乎寻常的生活方式:除了绝对的必需品以外,任何人不得有任何私产。任何人都没有私人住宅,大家同吃同住,薪水每年定量分给,既不多也不少,够用足矣。

 

苏格拉底尤其担心金银财宝会玷污护卫者的灵魂,所以规定他们绝对不能与之发生任何关系,不可使用金杯银杯喝酒,也不可佩戴任何金银首饰,总之,不可接触它们,甚至不可和它们同居一室。

 

苏格拉底说:

“他们就这样来拯救他们自己,拯救他们的城邦。他们要是在任何时候获得一些土地、房屋或金钱,他们就要去搞农业、做买卖,就不再能搞政治做护国者了。他们就从人民的盟友蜕变为人民的敌人和暴君了;他们恨人民,人民恨他们;他们就会算计人民,人民就要谋图打倒他们;他们终身在恐惧之中,他们就会惧怕人民超过惧怕国外的敌人。结果就会是,他们和城邦一起走上灭亡之路,同归于尽。”

 

苏格拉底相信,只有通过这些措施,才能防止护卫者队伍被权力腐蚀,确保其队伍的纯洁性。没错,就是纯洁性,你有没有发现,以上种种看似极端的措施,目的只有一个,保证护卫者队伍的纯洁性。事实上,在苏格拉底的带领下,我们已经不知不觉地从“猪的城邦”进展到了“纯洁的城邦”,这是《理想国》构想好城邦的第二个阶段,距离真正的“美的城邦”还有一步之遥,因为此时的护卫者只是完成了必备的性格养成和军事训练,还没有成为哲学王。在目前这个阶段,护卫者与武士阶层还没真正分离。

 

我们常说“出淤泥而不染”,可是苏格拉底不同,为了保持护卫者的纯粹性,他恰恰是要隔绝一切外来的污染,让护卫者在近似乎真空的状态下成长,这让我们不由地产生疑惑,这种从温室里产生出来的花朵,当它有一天真得面对诱惑时,究竟会有什么反应,到底是心如止水、不为所动?还是出于补偿心理的变本加厉?


四、如何评价《理想国》这部分的内容?


Plato in his academy, drawing after a painting by Swedish painter Carl Johan Wahlbom


讨论到这里,我们可以做一个小结:

 

首先,柏拉图虽然不是自由民主制的同路人,但也不是纳粹主义者或者共产主义者。他不是共产主义者,因为他只是在护卫者内部取消了私有财产,而不是将其扩大到整个城邦;他也不是纳粹主义者,因为他只是把优生学运用到了护卫者的遴选上,而没有拓展到整个城邦。如果一定要给柏拉图贴个标签,也许可以称为他为权威主义和家长制的信奉者。


其次,思想的龙种常常结出现实的跳蚤,任何理论一旦被运用到现实世界,都存在变形的可能,对《理想国》中一些危险的思想因素保持足够的警惕是必要的。


第三,柏拉图之所以对自己的理想城邦如此充满信心,那是因为他相信通过哲学教育,最终护卫者成为了哲学王,哲学王见到了真理本身,并且按照真理来为城邦的全体公民谋幸福,这是一个至善至美的城邦。


关于哲学王是如何产生的,“美丽的城邦”究竟在什么意义上实现了正义,我们下一讲继续接着说。

 

周老师的资源推荐 


最后我想给各位听友推荐三本二手读物:


第一本是奥地利籍的学者卡尔·波普(Karl Raimund Popper)写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这本书的上卷对柏拉图有很多的批判,虽然不是那么的公正和客观,但仍旧是是二手文献当中的必读书目。


第二本是美国学者阿兰·布鲁姆(Alan Bloom)写的《人应该如何生活——柏拉图〈王制〉释义》,布鲁姆是施特劳斯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观点和立场与波普相左,这两本书正好可以对照着一起读。


第三本书是余纪元教授的《〈理想国〉讲演录》,这本书写的深入浅出,非常值得一读。

 

好了,我们今天这一讲就说到这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畅_8v

    从另一个角度说,父母高度一致地控制孩子是很可怕的

    周濂 回复 @畅_8v: 没错儿

  • 柠檬树不会飞

    今天逛图书馆正好看见了余纪元先生的理想国讲演录,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还让我好好读,不知道为什么,听了这讲,很多内容都让我想到1984,特别是所谓的言论审核,作为一个现代人,强调自由的时代,很难接受这样的观点。一直认为,控制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控制其思想。

    周濂 回复 @柠檬树不会飞: 你借到余老师的书了吗

  • 拜托了学长

    有点疑惑苏格拉底的神学立场 他会觉得自己或任何一个人有权力支配神的子民吗

    周濂 回复 @拜托了学长: 他相信神是在站在他这边的

  • 听友96115926

    这里我不完全认可苏格拉底的观念,最近也曾看日漫eva导演庵野秀明的观点:“一切本来都应该是完美的,但我觉得有些破碎的地方才更好,世界正是因为不完美才变得有趣,有趣是从些许阴暗扭曲中诞生的。” 到有点和希腊众神的故事创作理念颇为相像,个人认为世界也是对错结合而成的,当然,苏格拉底的理念和当今教科书类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也有可能,对错是一个人走进社会才能体验到的,而正义永远存于“书”里比较好吧。若有不同见解,希望喜马拉雅朋友们多指教🙏

  • 白羽静风尘0

    思想的龙种常常结出现实的跳蚤,思想的龙种也可能会变成现实的恶龙...“天赋最好的灵魂受到坏的教育之后就会变得比谁都坏。”

  • Spring1126

    《理想国》的这些观点以现代人的常规直觉就会觉得很“不对”,毕竟我们比柏拉图了解过去2000多年的人类历史,读过《美丽新世界》和《1984》,为什么这个著作如今仍然重要呢?另外,格老孔和另外那个兄弟提出的问题很直接,就是去掉正义带来的名誉方面的好处,以一个伪君子和真好人(名誉不佳)为对照,正义的人是不是过得更不好,这个问题是不是就被苏格拉底悬置了?还是意思是这样的理想城邦里就压根不会有不正义的人了?或者如果不是护卫者,普通人的正义与否不再重要了吗?

    周濂 回复 @Spring1126: 为什么今天还要读《理想国》,这是个好问题,你有什么想法呢?

  • 白羽静风尘0

    但问题是即便护卫者真的成为了哲学王,哲学王也见到过真理本身,但不一定会按照真理为全体公民“谋幸福”啊,相反,他们可以故意跟真理反着来,也可以让人民“感觉”自己很幸福,这样负责隔绝一切外来“污染”的责任也自然由护卫者来说了算,这样一来,护卫者就不必受污染影响其城邦的“纯洁”了,转而让人民在近似真空的状态下成长,只要被统治者愿意接受这个高贵的谎言(不管信不信),那就可以在这个虚假的空间里睡着或者装睡。 这招化护卫者的潜在被动为主动,恐怕就算柏拉图那两位背负恶名的师兄也没想到吧。。。

  • 万Sir_Frank

    他走出了洞穴,懂得了思考,却在思考之后要剥夺所有人思考的权力……

    万Sir_Frank 回复 @万Sir_Frank: 就是把所有人变成“纯洁的猪”?

  • JESTER

    这不就是儒家思想

  • 白羽静风尘0

    在此处的苏格拉底或者说柏拉图构想的“理想国”就像古希腊城邦本身一样,只不过在他看来城邦最高职责是监督公民教育,感觉是将城邦变成了某种学校,虽然教育的目的是使公民主要是指护卫者获得政治家的知识而成为哲人王,但无疑主张对诗和艺术进行彻底的净化这一提案非常有争议。不过联系当时古希腊连年战争的实际,审查和谎言并非是作为一件审美之事,而是作为一件关乎城邦安危的大事而被引入。苏格拉底其实并不关心商人劳动者一类的教育,他的兴趣培养结合凶猛与温顺性格的年轻护卫者群体。政治现实中是否应该把军人阶层置于一个崇高的地位?如果是的话那么对其进行纯洁性上的要求,以使其依凭严格的荣誉准则行事,我认为在理论上并非没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