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小涛《宋史》17精忠报国:一代名将的崛起与陨落

江小涛《宋史》17精忠报国:一代名将的崛起与陨落

00:00
16:04

各位喜马拉雅的朋友,大家好,我是江小涛,欢迎您收听崇贤馆与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二十四史》大师课。


一代名将的崛起

岳飞字鹏举,出身于相州汤阴的雇农之家,自幼习武,膂力超群,不到二十岁的时候就能挽弓三百斤,开腰弩八石。他还喜读《左氏春秋》和三国故事,崇拜关羽、张飞。靖康元年,金军南犯,岳飞目睹金兵的残暴,义愤填膺,背负着母亲姚氏在他脊梁上刺的“尽忠报国”四字,毅然的告别母亲、妻儿,投入到如火如荼的抗金斗争。

岳飞相继隶属刘浩、宗泽,屡立战功。宋高宗即位之初,岳飞不顾位卑言轻,上书反对逃跑避敌,要求抗战,被扣上“小臣越职,非所宜言”的罪名,革去官职,开除军籍。后来,岳飞投奔河北招抚使张所,被破格任命为统制。河北招抚司撤销后,岳飞又归王彦领导的“八字军”,再投宗泽,后来又随杜充撤到长江一线,成了张俊的部下。

建炎四年,金兀术被迫从江南北撤,朝廷命张俊收复建康,张俊怯懦不敢进。这个时候,作为部将的岳飞不等张俊命令,就主动发起进攻,转战半个月,杀敌数千,成功收复了建康。岳飞在此战中初露锋芒,表现出比较高的军事指挥才能。他到越州向朝廷献俘,也受到了宋高宗的嘉奖,不久被升为通泰镇抚使兼知泰州,从此脱颖而出,成长为独挡一面的将领。

金军进犯川陕时,伪齐军队也在金军的配合下占领了襄樊。襄阳各郡扼守长江中游,溯江而上可以入川,顺流而下可以逼近江浙,北控关中,东抚中原。这个地方一失,就如同南宋的软腹部被插了一把横刀,将半壁江山截为东西两截,对南宋构成了严重威胁。

绍兴四年,岳飞上书朝廷,就是要求金秋收复襄阳。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命令他出兵。但是宋高宗的本意就是要以战求和,根本就没打算什么反攻中原,所以他在给岳飞的手诏中反复强调只准收复六郡,不能够越界用兵,也不准以“北伐”为号召,否则即便立了奇功,也要严厉惩罚。

岳飞从鄂州出兵,现在的武汉,连战皆捷,不到三个月就完成了这个任务,收复了襄阳六郡。岳飞收复襄阳六郡的胜利,震动了朝廷,宋高宗接到捷报后说:“朕虽素知岳飞行军极有纪律,未知能破敌如此。”这也是南宋首次收复大片的失地,岳飞因此被封为清远军节度使。

在南宋诸大将当中,岳飞是继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吴玠之后,第五位封节度使的将领,这年他才三十二岁。他领导的部队纪律严明,英勇善战,因而赢得了“岳家军”的美名。岳家军从此接管了宋金之间的中部战场,成为抗金的中流砥柱。


岳飞之死

绍兴十年,兀术所率金兵主力在顺昌,也就今天安徽的阜阳,被宋将刘锜的八字军击败,退回东京。岳飞乘势发起反击,屡败金军,先后取得了郾城之战、颍昌之战的胜利,收复了京西的大片地区,命令部将梁兴等人潜渡黄河,联络两河义军,形成东西并进、南北夹击东京金军的有利态势。

正当岳飞准备举兵收复中原,“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之时,宋廷为了向金朝乞和,竟强令岳飞退兵,所复失地又沦入金军之手,一代抗金名将还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处死。

岳飞20岁从军,39岁被害,一生戎马倥偬,始终战斗在抗金最前线,念念不忘以恢复中原为己任。“岳家军”纪律严明,骁勇善战,以致金军惊呼“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爱兵如子弟,爱民如父母,不蓄姬妾,不营私财,每言“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则天下太平”。其廉洁正派在封建官场上极为罕见。一代抗金名将未能马革裹尸,战死疆场,却死在自己所捍卫的朝廷手中,其强烈的悲剧色彩,千百年来一直撞击着中国人的心灵,令后世之人对他生出无尽的痛惜和由衷的敬仰。

“莫须有”,语出秦桧之口。《宋史·岳飞传》里边记载:“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有人认为“莫须有”的意思就是“或许有”。秦桧以此模棱糊弄之词打发韩世忠,韩氏自然不满不服。清人俞正燮《癸巳类稿》当中认为:“莫须有”应断为“莫,须有”。“莫”表示秦桧迟疑,“须有”就是必须有。徐乾学、毕沅等人进一步认为“莫须有”是“必须有”的误写。但实际上,“莫须有”一词在宋人文献当中并不少见,如此臆断古文,难免先入为主之嫌。

邓广铭先生在《岳飞传》里边虽未直接解释“莫须有”,但也强调秦桧态度的蛮不讲理。王曾瑜先生在校注岳珂《鄂国金佗稡编》时,博极史料,精加考究,认为“莫须有”是宋代的常用语汇,意思就是“岂不须有”,相当于“难道没有吗”、“难道不是确凿无疑的吗”。

近年来又有人指出,南宋的官话是江淮方言,江淮话里边的“莫须有”应该念“嘛需有”, 就是哪需要有、不需要有。秦桧的潜台词就是说:这件事皇帝已经定了,不需要什么理由。总而言之,“莫须有”不是罪名本身,而是形容罪名的荒谬不实以及罗织罪名的方式阴险毒辣、卑鄙无耻,并进一步演化成冤狱和冤案的代名词。

宋高宗虽然怯懦,但并不愚蠢。一旦宋金对峙的格局初步形成,议和成为可能,他的注意力便立刻转移到清除反侧,巩固内部。祖宗的“圣训”言犹在耳,就是防武将。武将的跋扈他也是亲身领教过的,就是“苗刘之变”。他念兹在兹的不是复仇雪耻,而是害怕武将势力坐大。为了削夺武将兵权,铲除一切可能对皇权构成的威胁,他不惜杀害岳飞,自毁长城。

连金朝人都说:“威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自古如此,非止于今。飞之威名战功暴于南北,一旦见忌,遂被叁夷之诛,可不畏哉!”

直到秦桧死后,宋高宗还不止一次地告诫文武群臣说:对金媾和,是出于我本人的决策,不允许任何人趁着秦桧之死就对此事再提异议,动摇既定国策。

王夫之曾经说了一段话,一语道破了宋高宗和秦桧之间互相利用、狼狈为奸的关系:“高宗之为计也,以解兵权而急于和;而桧之为计也,则以欲坚和议而必解诸将之兵,交相用而曲相成。”

岳飞在南宋“中兴四将”中出身最低,资历最浅,但功劳最大,崛起最快。他不但力主抗战、恢复中原,而且在他的调教下,“岳家军”成为金人最忌惮的劲敌。金兀术在给秦桧的信中明确要求:“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于是,岳飞成了金朝和南宋当权者共同的眼中钉、肉中刺。

同时,岳飞的性格特点以及行为方面的某些“疏漏”,也加深了宋高宗等人对他的忌恨。朱熹说他“恃才而不自晦”,刚强固执,不知韬晦;《宋史》说他“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于人”。比方说,当时将领几乎人人皆贪,岳飞却洁身自好,还训令部属“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并一再表示:“敌未灭,何以家为?”当年范增说刘邦“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套到岳飞身上来讲,岳飞的志岂不更大。

宋朝皇帝最忌讳文武勾结,岳飞却留意文翰,“好贤礼士,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如书生”,一副儒将派头,岂非“沽名钓誉”?岳飞原是张俊的部曲,早年张帅对他有举荐之功,但岳飞却一直鄙薄张俊的为人。官阶相等后,岳飞见面也只是拱手而已,并不尊他这位老长官。在讲究资历出身、强调知恩图报的军界,岳飞这么做无疑也是离经叛道的一种举动。张俊为泄私愤,最终跟赵构、秦桧沆瀣一气,加入到陷害岳飞的阴谋当中来。

绍兴七年,宋高宗本来已经慨允岳飞指挥原属刘光世的淮西军,随后又出尔反尔。岳飞一怒之下抛开部队,上庐山为亡母守孝。高宗对岳飞撂挑子极为震怒,但是因为金军威胁还在,不得不好言抚慰,促其下山。但也对他发出了“犯吾法者,唯有剑耳”的警告。

次年,岳飞又以防区过大为由,要求扩编,而高宗的回答却是:宁可减少你的防地,也不能添兵。并且再次告诫他“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古人所戒。”

更要命的是,岳飞竟然不知避讳,对皇位继承问题发表议论。同样是绍兴七年,岳飞出于忠心,建议高宗立储。这年宋高宗三十岁,他唯一的儿子赵旉已经在八年前的苗傅兵变后不久惊悸而死,他自己又无法再次生育。岳飞的立储建议既触痛了宋高宗的难言之隐,也触犯了武将不得干预朝政的“祖宗家法”。当时赵构就跟他说:“卿言虽忠,然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预也。”

以上这些,都会引起宋高宗的猜忌,最终他就被锁定为重点打击的对象。宋高宗、秦桧先用明升暗降、暗夺兵权的方法,将张俊、韩世忠、岳飞召到临安,任命张俊、韩世忠为枢密使,岳飞为枢密副使,把他们原先统率的淮东、淮西、京湖三大宣抚司军队都划归三省、枢密院统一指挥调动。

三大将中,张俊已经和高宗、秦桧同流合污。韩世忠本来也是卖国贼要构陷的目标,但是他看清了朝中的凶险,及时向宋高宗表明心迹,并从此醉心佛老,闭门谢客,绝不言兵。高宗念他过去勤王救驾有功,放过了他,保全了他。

这样,黑手就伸向了岳飞,给他罗织的罪名就是违抗军令、指斥乘舆、密谋造反。到绍兴十一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九号,赵构就亲自下旨,将岳飞赐死于临安大理寺。他的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就在临安闹市被斩首。

好的,本期节目就说到这里,欢迎大家持续关注《二十四史》大师课,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专家说这个名字好

    老师,我忍不住了,不得不说一下了 ,您是没吃饭吗?还是生病了?您不能吃饱了再讲吗?

  • 听友287578688

    连自己的名字的报不清楚,还特么大师,酒肉和尚念经吧

  • 琳海峻涛

    何止是没吃饭,秦桧应该怎么读?

  • 陽光不鏽

    口齿不清,说话昏昏欲睡,真是大煞风景!!!!!!

  • TinT依隐玩世

    口里是含了什么东西?念都念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