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交融 共建人文湾区 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建设人文湾区分论坛纪实

多元文化交融 共建人文湾区 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建设人文湾区分论坛纪实

00:00
10:26

直新闻是深圳卫视全媒体新闻品牌

由《直播港澳台》团队出品

更多分析请下载直新闻APP

参与评论请在新浪微博@直新闻

6月8日,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建设人文湾区分论坛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开幕。

论坛由中央宣传部港澳台新闻局主办,广东省委宣传部、国务院港澳办宣传司、香港中联办宣文部、澳门中联办宣文部协办,中山大学、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承办。论坛邀请来自港澳台、内地的文化领域政府部门人士、高校智库学者、企业机构代表、学生代表,围绕大湾区文化融合和促进文明互鉴展开讨论,共同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建设人文湾区建言献策。

中宣部港澳台新闻局局长张强,香港特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副秘书长郭黄颖琦,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局长梁惠敏,协办单位香港中联办宣文部、澳门中联办宣文部、广东省委宣传部以及承办单位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广电集团和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的有关领导出席了开幕式。

中山大学党委书记、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院长陈春声,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志良,澳门理工大学名誉教授、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社科院原院长邵宗海,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基地主任蒋述卓,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香港分会主席、集古学社社长、团结香港基金学术顾问郑培凯,香港艺术发展局文委会顾问、香港作家联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香港会员分会会长、《明报月刊》总编辑兼总经理潘耀明发表主题演讲。

陈春声:“广东的文化”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中国文化在广东”

中山大学党委书记、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院长陈春声演讲的主题是《岭南文化传承发展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融合》,他引用了近代著名岭南学者简又文的话“所谓的‘广东的文化’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中国文化在广东’”,陈春声表示,大湾区的人群同宗同言,一脉相承,岭南文化是粤港澳地区共同的历史文化基础,这些根本特点并未改变。大湾区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条件下建设发展的,我们应充分利用大湾区人群共享同一种地域文化的宝贵资源,做好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融合,用文化融合促进人心相通,推动大湾区更深入地一体化。

中山大学党委书记、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院长陈春声

邵宗海:中华文化将世界各地的中国人紧紧结合在一起

澳门理工大学名誉教授、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社科院原院长邵宗海讲述了自己来大陆当客座教授的感受。他说在大陆的时候,“从来没感觉我离开过台湾,就好像跟在台湾平常的生活一模一样,当时归功于语言,就算用台湾的术语,大陆人也听得懂,所以在大陆有讲学的时候回宿舍,还以为是回到台湾的宿舍,没有感觉到是在大陆的校园”。他还表示,实际上,中华文化5000年来已经把我们居住在世界各地的中国人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澳门理工大学名誉教授、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社科院原院长邵宗海

蒋述卓:粤港澳大湾区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最前锋

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基地主任蒋述卓以《商道》《狂飙》《无间道》等大湾区优秀的文艺作品为例,谈到对核心价值观的追求可以反映和表现大湾区公正有序的创业环境。他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最前锋,中外文化交流最为频繁,必定会在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追求和融合中创造出文艺的累累硕果。

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基地主任蒋述卓

郑培凯:关于中华文明 这件事让我特别感动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香港分会主席、集古学社社长、团结香港基金学术顾问郑培凯表示,多元文化的前景应该是融合不是对抗。他还提到让他特别感动的是,6月1日至2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到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察调研。郑培凯说,中国国家版本馆与文字传播有关,中国历史研究院关乎中华文明,郑培凯认为这两方面是关于中国早期文明融合很重要的议题。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香港分会主席、集古学社社长、团结香港基金学术顾问郑培凯

潘耀明:文化大湾区的建设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香港艺术发展局文委会顾问、香港作家联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香港会员分会会长、《明报月刊》总编辑兼总经理潘耀明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是以经济为发端,而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文学是文化的精华,正如鲁迅先生说的,也是国民精神所发的光,同时也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所以今天提出文化大湾区的建设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还表示,相信这次建设人文湾区论坛,将有利于香港融合在大湾区文化的广阔港湾,加强香港作为大湾区文化港口地位和文化桥梁的交流作用,使这颗具有丰富中西文化的东方之珠更加璀璨明艳。

香港艺术发展局文委会顾问、香港作家联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香港会员分会会长、《明报月刊》总编辑兼总经理潘耀明

吴志良:文化传播与文明交流互鉴需要“润物细无声”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志良表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最深沉的力量,文化的影响力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文化传播与文明交流互鉴需要“润物细无声”的长期工作,高度认识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和“一国两制”政策对构建人文湾区的重要性,发挥好港澳的特殊地位和特殊优势,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志良

与大陆台生交流:如何提升中华文化认同感?

在对话交流环节,与会嘉宾围绕“粤港澳三地‘共建人文湾区’过程中如何扛起新的文化使命?”“粤港澳三地各自的定位应该是怎么样的?”“大家心目中的‘人文湾区’是什么样子?”等话题展开讨论,现场气氛热烈,与会专家的真知灼见受到现场观众的高度认可。

论坛现场,嘉宾就建设人文湾区相关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交流期间,有中山大学台湾籍学生提问:“如何提升港澳或者是台湾青年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在之后交谈中,邵宗海了解到这位同学小学毕业就来到了广东,一直在广东上学,他鼓励这位同学说他已经兼具了两个很重要的因素,既没有忘本,又不忘广东的栽培,邵宗海希望他将这种精神传递到更多来到广东念书的台生。

中山大学台湾籍学生向嘉宾提问

大提琴表演寓意深刻 中法融合戏剧唱出“中国腔调”

论坛上,澳门乐团大提琴首席吕佳先生现场演绎由法国作曲家创作的《天鹅》,他表示,“天鹅妈妈就是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母亲。我们这几只小天鹅就是在祖国母亲的支持下、保护下,共同发展我们共同的中华文化。”

澳门乐团大提琴首席吕佳先生现场演绎由法国作曲家创作的《天鹅》

首部中法融合戏剧《尚伯岱车站》片段也在论坛上精彩首演。这部创新改编戏剧将中国传统戏曲音乐和粤剧表演内容融入法国经典喜剧和爵士音乐中,以音乐剧的形式演绎一个诙谐幽默的故事,该剧片段首次亮相即引起广泛关注,获得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

首部中法融合戏剧《尚伯岱车站》片段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

论坛在中山大学港澳台籍学生带来的《我们都是追梦人》歌声中圆满落幕。本次论坛是习近平总书记6月2日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后,专家学者首次就“建设人文湾区”展开深入交流和讨论,与会来宾一致认为受益匪浅,表示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正如总书记所说:“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者:刘莹,深圳卫视直新闻主笔

编辑:张思南,深圳卫视直新闻主编

排版:郑志佳,直新闻编辑

推荐阅读

更多精彩内容 搜索微博“直新闻”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