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集《公冶长篇5.7-5.8》一技之長不是仁

第55集《公冶长篇5.7-5.8》一技之長不是仁

00:00
09:35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一技之长不是仁。


我们要介绍《论语公冶长篇》第7章、第8章。


先看第7章,原文是: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孟武伯是鲁国的世袭贵族,有用人之权,希望知道孔子门下有哪些可用之才。他在本章提到三位孔门弟子,就是子路、冉有与公西华。其中,冉有与子路列名于政事科,公西华首次出现,他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又称公西华。鲁国人,小孔子42岁。不过,孟武伯原先想问的是,有没有谁达到行仁的标准?他这么问,表示他听说孔子评价一个人的时候,最高的要求是仁。


还记得上一集吗?有人评论冉雍仁而不佞时,孔子特别指出对冉雍是不知其仁。这一来,大家不免好奇,想知道到底是什么样的标准,又有谁是合乎这种标准的?孟武伯于是开门见山,直接问了子路仁乎?就是:子路达到仁的标准了吗?从这个问题就可以明白,他还不理解是一个动名词,是指行仁,而不是个已经达到某个标准的名词或形容词。


孔子也简单回答说:我不知道。孟武伯再问一次。孔子说:子路啊,一个诸侯之国可以派他带领军队,但我不知他是否可以行仁。孟武伯接着问到冉有。孔子说:冉有啊,一个卿大夫的领地可以派他担任家臣,但我不知他是否可以行仁。孟武伯最后问到公西华。孔子说:公西华啊,他穿戴整齐在朝廷上,可以派他与宾客谈话,但我不知道他是否可以行仁。


从上述几段对话就知道孔子对学生有相当的认识,了解他们各具专长,可以从政为国效忠。不过,一技之长与仁是两回事,仁是孔子关于人性的创见。


我们简单复习一下,仁这个字涵盖了人的生命的全部,可以分三点说明。


一、以人之性来说。只要真诚,人人皆可由内而发产生行善的动力,行善的主体是我,动力也在我,所以孔子会说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篇7.30)


其次,以人之道来说。人生所应走的正途是择善固执,只要立志,孔子说他不曾见过力量不够的人(〈里仁篇4.6)。只是在人有生之年,此道尚未走完,因此无法得知谁是合乎行仁的标准。


最后,以人之成来说。这是止于至善的境界,必须盖棺才可论定,因此,孔子从来不以仁来评定任何还在世的人。能肯定一个人是君子,是好仁者或是恶不仁者,已经到顶了。


换言之,在孔子眼中,人间只有立志行仁或正在行仁的人,而没有已经达成仁的要求的人。


接着看〈公冶长篇〉第8章,原文是:

子谓子贡曰:(rǔ)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意思是︰

孔子对子贡说:你与颜回,谁比较优秀?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颜回听到一个道理可以领悟十个相关的道理;我听到一个道理只能领悟两个相关的道理。孔子说:是比不上,我与你都比不上。


老师让子贡去跟颜回比较,谁比较优秀?这真是罕见的场面。

事实上,在《论语》一书,孔子做这样的要求也仅此一次。为什么让子贡这么做?原因或许是子贡喜欢评论别人的优劣。在《论语宪问篇14.29》孔子指出子贡这种毛病,并且说:要是我,就没有这么空闲。既然子贡喜欢评比别人,那么先看看他有没有自知之明吧!这或许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方法。


他直接问子贡:你与颜回相比,情况如何啊?孔子所说的谁比较优秀,并没有明说是在哪一方面。弟子各有所长,譬如颜回德行好,子贡言语强,都是列名四科十哲(〈先进篇11.3)的高材生,那么如何比较呢?


子贡毕竟聪明,他知道自己比起颜回,德行差太远,好学谈不上。现在老师发问了,从老师的角度发出这样的问题,所问的应该是学生们如何领悟老师所传授的思想,谁能领悟得较多。于是,子贡说:颜回闻一知十,自己呢,闻一知二。


古人计算数字:一是开始,十是结束;后面再继续叠加。在这里,老师所教的是一,带领学生进入一个新的思想世界,因此闻一知十是完全了解老师的思想,由始至终的全貌,而闻一知二是了解一点,可以联想到相对的一点。譬如说子贡曾经请教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他听老师说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立即想到《诗经》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而篇1.15)。这至少是闻一知二的水平了。


由此可以想像颜渊的闻一知十,是多么样的优异了。当然,以二与十的比例而言,显然子贡是过于谦虚了。孔子这位老师也确实让人佩服,他所做的结论,一方面肯定了颜回的杰出,另一方面也安慰及鼓励了子贡。他说:你是比不上颜回,我与你都比不上他。在这儿,孔子承认自己与子贡都比不上颜回。


谁规定老师一定胜过学生,或者学生一定不如老师呢?

孔子在〈述而篇7.11〉对颜回说过: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只有我与你可以做到吧!孔子比颜回大30岁,却在这里拉上颜回与自己并列,这种心胸值得所有的老师取法。


不过,这里也须补充一句。


关于吾与女弗如也。朱注认为,的意思是肯定、认可的意思。就是孔子说:我肯定你是比不上他的。事实上,东汉的包咸则认为,这里的,是一起的意思,就是我与你都比不上他。


我们认为,孔子对子贡说的是:我与你都比不上他。这一句话既肯定了颜回,又鼓励了子贡。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下一集的主题是:谁是朽木不可雕。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376468418

    学习心得,由颜回的“闻一知十”,我们基本也可以推测孔子的一贯之道是“行仁”,而不是“忠恕”而已。理由是:

    听友376468418 回复 @听友376468418: (1)颜回“闻一知十:一为数之始,十为数之终,颜回闻始知终,犹对一个道理领悟透彻,触类旁通,无所遗漏。”《傅佩荣•解读论语》P91。颜回的悟性之高,可见一斑。 (2)老师孔子曾说过最懂他心意的人是颜回。 (3)“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颜回他是真正领悟到了老师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道是“行仁”,他并以自己的实际行为做到了在乱世之中的安贫乐道。 感激我们有幸在一起跟着老师学习!

  • 蒙以养正YJ

    在孔子眼中,人间只有立志行仁或正在行仁的人,而没有已经达成仁的要求的人。

  • 私淑艾者

    230625《道德经》中德的问题

  • 听友376468418

    我们学习老子庄子的“道” ,需要领悟在天地之间,阴阳、虚实、正反等等它们是一体两面,不能分割的,光明是由黑暗衬托的, 不然就不符合“道”了。

    听友376468418 回复 @听友376468418: 得意忘言。

  • 呆呆up

    端午安康

  • J之大盗

    •行仁典范孔圣人👍孔子一车一马到处周游劝化,以教书成道,俗人的眼看这工作太小了,可是他存心为天下万世,结果成为留名千古的师表。 •孔子教育小孔子真令人敬佩!修好的人不少,得好的人不多,原因是他心里有比较。谢谢老师

  • Leonard0

    仁是动名词,是进行时

  • 知和合

    老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