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①知人知面不知心【测量】

025.①知人知面不知心【测量】

00:00
15:47


原文如下:


如果你走进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突然,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座小木屋。当你吱吱呀呀地推开小木屋的房门时,看见房间里的大方木桌上,放着一只精美绝仑的花瓶。你觉得这只花瓶会是什么材料做的呢?

A玻璃,B水晶,C陶土,D 青铜。


你的选择会是什么呢?


在网络上,有很多这样所谓的“心理测量”,根据你所选择的答案,后面会对你的性格特征进行一番分析。不管后面的分析准与不准,我们似乎对这种测量方法总是抱有极大的兴趣。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从小到大都经历过无数次测量。刚出生时,产科医生会抚摸你的手掌和脚掌,以检验你反射神经的发育是否正常,这大概是你人生的第一次测量吧。当你上学之后,一次次的考试不断地检验着你的能力和水平,决定你是升学还是留级。十二年的寒窗苦读,最终迎来了你的终极一测——高考。而上了大学之后你才发现,还有更多的考试在等着你。历尽千辛万苦,终于结束了学生生涯,开始进入社会,却发现,找工作时,用人单位竟然还要用各种五花八门、怪招频出的招聘测试,来决定你能不能混口饭吃。


当你一次次地面对不同的测验时,一定想过,这些测验到底有没有效果?也一定怀疑过它们的准确程度。那这样的测量究竟有没有意义呢?在接下来的两讲当中,我就来和你说一说心理测量的前世今生。


我们在生活中遇的形形色色的测量,有些是检查你的生理健康状况,有些是评价你的特定能力水平,还有一些是考量你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尽管目的不一,方式各异,但是它们都被统称为测量。在心理学中,测量指的是一种工具或技术,它用量化的行为指标,来帮助我们评定或预测个体的行为或行为倾向。例如我们在学校里经历的大大小小的考试,就可以看做是一种评定我们,对某个领域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学习水平的测量。而心理测量是根据特定的心理学原理,使用标准化的操作程序对人的认知、行为、情感、人格等心理和行为特征予以量化评定。


心理测量诞生于我们的实际需要,人们最早运用心理测量是为了对智力落后者和精神病人进行治疗。1904年比奈为了鉴别智力发展迟缓的儿童,与西蒙合作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科学的智力测验——比奈-西蒙量表。它最有名的修订版,是在1918年出版的“斯坦福-比奈量表”。在这个量表中,首次使用了“智力商数”的概念,后来为我们津津乐道的智商,也就是IQ,由此而来。


时至今日,心理测量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医生在临床上用测验来评估脑损伤,心理咨询师在咨询中使用心理量表来评估来访者的心理状态,警察在司法系统中使用心理测量来评定犯罪嫌疑人,有没有精神障碍和反社会人格等等,而老师则使用心理测验来筛查智力或情感发展异常的儿童……


包括我们在前面提到过的,用反应时间来测量潜意识里,是否存在偏见的内隐联想测验,IAT技术,也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测量手段。IAT也同时提示了心理测量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它的间接性。


因为我们没有办法直接看到一个人内心真实的态度和想法,以及他的知识和能力,所以只能通过间接的方式对这些内容进行测量,然后再推论出来。


比如说,如何知道一个人到底爱不爱你呢?因为我们并不能看到一个人的内心,虽然他嘴上说着甜言蜜语,但知人知面不知心,他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呢,这是看不出来的。因此,要对喜爱程度进行一个标准化的心理测量,第一步,首先要从庞杂的心理学中找到一套适合的理论基础。比如斯顿伯格就提出了爱情三角理论,认为真正完美的爱情是由激情、亲密和承诺三个部分组成。


第二步,根据相应理论,确定具体测量的行为,编写一系列的题目。比如,既然斯顿伯格将爱分为激情、亲密和承诺三个维度,那么,我们就要找到能够体现这三个维度的具体行为,然后再编写相应的测量问题。比如能够表示亲密的具体行为是,“当心情不好的时候,特别希望对方可以陪在身边”。而表示承诺的具体行为是,“非常希望能够与对方患难与共、至死不渝”。


在编写每一道题目时,我们都要清楚,具体是在问什么,问的内容与我们想测量的主题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理论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测量出爱情的全貌,而不会顾此失彼,如同盲人摸象一般。


假如题目的编写很顺利,激情、亲密和承诺,每个维度各出20道题,这样就可以得到一份60道题的初步量表。


第三步,我们就需要找一些参与者,在小范围内,用这60道题进行试测,获取数据后,通过复杂的统计分析,比如项目分析和因素分析等,对题目进行考查,检验将爱分成激情、亲密和承诺三个维度是否恰当,以及60道题是否都能有效地区分爱的不同程度。经过数据分析,有些题目能很好地反映爱的程度,而另一些题目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在激情、亲密和承诺三个维度上的特征,这时候,就要修改或者删除这些不太合适的条目


经过这一轮试测和分析,可能只剩下40题左右了,或许需要再补充新的题目,然后再进行分析,再修改、再删除,再补充、再分析,再修改,如此多次循环之后,才能最终得到一个比较确定的,关于爱的量表。现在你知道编制量表是一件多么复杂的事情了吧。


不过不要急,更复杂的还在后面。因为这个时候,你做完这份量表,最多也只是得到了一个关于爱的分数,但这个分数究竟表示你是爱得无法自拔,还只是一点点好感,分数本身是无法告诉你的。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到常模,也就是要知道大多数人在爱这个问题上的基本情况,然后再把个体的得分放置其中进行比较,这样才能确定某一个个体的喜爱,是一个什么样的程度。


所以,第四步,就是要进行大范围的测量,建立有效常模,使得每个人的测量分数,可以与标准进行对照,从而具有实际的鉴别意义。比如理论上说,应该全世界所有人,或者至少是中国所有人都要接受测试,这样才能代表最为普遍的情况。但我们绝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接受测试的。因此,比较折中的方法是,在全国所有的省会城市和直辖市中随机抽取一共两万人,来代表中国的所有人。然后用这套量表进行测量,然后把分数最高的27%,称为深爱状态,分数最低的27%,称为浅爱状态,而剩下分数在中间的,则称为中等爱状态。如此一来,三个组的分数段,就构成了区分不同爱情状态和程度的测量标准。某一个个体,完成测量的分数,落在哪个分数段内,就属于哪种程度的爱情。


这个时候,我们关于爱情的测量量表,才具备了在中国范围内实际的鉴别意义。而心理测量量表的编制,到这里才算是大功告成。


当然,我这里说的只是编制过程上最简单的一种情况,其实真正要完成心理测量,还有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只是这样一种简单的方法,也需要经过这样一个漫长、复杂和严密的编制和检验过程,才能确保心理测量的有效性和可信度性。所以,它绝不会象网络上,只用一道题,花瓶的质地,就可以知道你的性格特征。真要这样,只有两种可能,要么它是在忽悠你,要么它还是在忽悠你。


如果你坚持听到现在,我估计也一定已经觉得相当枯燥了。因为一份严谨、科学、测得准、有意义的心理测量量表,就是要经过确定理论、编制条目、筛选问题、制作常模,四个非常重要的步骤,才能最终产生一个对个人有解释意义意义的有效测量量表的。


当然,如果你并不关心个人,你关心的是一个群体,比如是你办公室所有的同事对你工作的满意程度,或者是你所有的前任,对你的喜爱程度。那你倒是可以只根据理论假设,结合自己想问的问题,编制成一份相对简单的问卷,而不用进行问题筛选和常模制作。因为你是要看一群人的总体态度,或者是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而不用对某一个人的状态和水平进行判断。


总结来看,针对群体的调查问卷,相对而言可以简单一点。但针对个人化的心理测量量表,就一定要经过非常严格的科学编制和检验过程。而网络上那些形形色色的心理测试是根本不具备的。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网络上的许多心理测试根本不具备必要的有效性和可信度,可以说,是野鸡心理测试,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会热衷于此呢?


这里其实有两个重要的原因:

第一,野鸡心理测试的标题是极具吸引力的,看起来更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理需求。看看这些野鸡心理测试的题目,“测测你的人格魅力”、“寻找你内心最深的执念”、“预测你的桃花缘”、“了解你最佳的伴侣的性格”、“测测你大脑的年龄有几岁”等等。这些题目真的能get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关心的一些话题。所以哪怕你对它们的可信度有所怀疑,但有时还是会忍不住想试一下。我们再来看看那些真正专业、科学的心理量表的名称呢,不是叫什么“艾森克人格问卷”、“90项症状自评量表”,就是叫什么“状态焦虑量表”、“家庭系统动力量表”的。光是这绕口的名字,和看不懂的名词,就把我们搞的云里雾里的,连题目的意思都不明白,自然也就没兴趣了。


我们当然也想把题目弄得赏心悦目一点,吸引人一点,但严谨、科学的态度就决定了,有效、准确的心理测量的题目,肯定无法像那些野鸡心理测试一样,天马行空,放飞自我。真正的心理学是无法接受测试内容,与标题之间毫无关联的,这不仅是在欺骗他人,更可能会误导被测试者。


第二,野鸡心理测试的内容往往也显得比较有趣。就像我前面说的那道题,茂密丛林中的一间小林层,一只精美绝仑的花瓶,想想多有画面感,多好玩儿啊。但准确、有效的标准心理测量的题目呢?比如著名的艾森克人格量表的前三道题分别是:“1.你是否有许多不同的业余爱好?” “2.你是否在做任何事情以前都要停下来仔细考虑?” “3.你的心境是否常有起伏?”多么平淡、多么无趣的题目!


当然我们也想整个花瓶啊、什么蓝天白云,这样有画面感的测量,但这样的题目其实带有很强的偏向性,会受到你过去经验非常大的影响,因而增加了很多的误差,失去了准确性。因此,我们不得不使用尽量简化和精确化的题目,最大限度的减少被测试者产生歧义或误读的可能性,从而保证心理测量的有效性和可信度。

总结 

一般来说,由于真正的心理测量是一个非常科学、严谨的过程,所以必须要经过理论支持、编制条目、筛选问题和制作常模四个过程。


无论从标题还是内容上,一个真正的心理测量量表,在吸引力方面是不太够的,因为它要保证得到准确、有效、可信的结果。


不过呢,这也不是绝对,实际上,心理测量当中,还真有一种既好玩又有趣,非常与众不同的测试。我们将会在下一讲当中和你说说这种另类的,但又可靠的心理测量方法。


如果你觉得今天的内容有点烧脑,那么恭喜你,因为你正在重新认识真正科学的心理测试。也许看着音频详情页里的文稿再听一遍,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所学的内容。最重要的,你再也不会上那些野鸡心理测试的当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__虚怀若谷

    每期都听,讲的很好,自己试着做笔记,学习

    __王子 回复 @__虚怀若谷: 棒棒哒

  • 回眸一笑cc

    我又是第一个男神棒棒哒👍,做论文的时候,自编问卷,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预测试,验证性因素分析等等,好累哦

  • 猫小蝌

    爱情三角理论:激情、亲密、承诺三部分组成

  • 傅冽

    教授,我又去听你的心理学与生活,还是欲罢不能觉得好吃。教授的心理学工作室在哪里?什么人可以去求助?

  • 乐学幸福研习社

    关于星座中说的,某某星座喜欢一个人的表现之类的有没有道理

  • 18125001vkm

    人.

  • 猫小蝌

    玻璃水晶陶土青铜

  • 墨迹有痕

    陈老师讲得真好,真想跟老师面对面聊天

  • 韩晶晶candy

    爱情如果测量,那还有继续的必要吗?

  • 好难起的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