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 苏东坡05:《定风波》:也无风雨也无晴

78 苏东坡05:《定风波》:也无风雨也无晴

00:00
19:47

苏东坡05:《定风波》: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知识点


1.苏东坡《定风波》写作背景: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2.   古人避雨的雨具都有什么:


古人虽无现代工艺的雨具,但防雨用品并不鲜见:身披的有“袯襫”(后来统称蓑衣)、“油衣”,头戴的有“斗笠”,脚穿的有“油靴”、“油鞋”等






二、金句/精华笔记


1、他讲的是说我们的一生会碰到风雨的日子,我们的一生也会碰到晴朗的日子,重要的是自己回头去看自己一生的时候。假如我有一个生命的最后,我回头去看我的一生,风雨的那些天其实是好日子,情的也是好日子。


2、一个重要的创作者必须要能够超越这些有恨,怀抱着恨不会写出最伟大的作品,他必须把这个恨转换过来。




3、所以我们就会发现东坡到了一个境界,这个境界是一千年来,它的语言可以是最好的古典,也是最好的现代白话,根本对他来讲没有任何阻碍。


三、全文逐字稿


我们在一系列的单元当中,利用七首苏东坡的作品来贯穿他的一生,从蝶恋花这种充满青春洋溢的美的作品,到她 40 岁写给亡妻王弗的江城子,到他 41 岁中秋节的晚上喝了酒想念远方的亲人,写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有把酒问青天。接下来我们谈到他在 43 岁, 44 岁左右,因为得罪了小人,所以被下放到监狱当中有 100 多天非常悲苦的日子,等到放出来之后,大概已经是 45 岁左右下放到黄州,那么在黄州第一年,他住在一个庙里面定慧院,大概也是他自己反省自己一生的遭遇非常重要的时刻。


所以我们在前面介绍了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那是他作品里面很少有的一首,充满了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我们一再强调东坡的个性其实非常乐观,也非常的豁达。他很少在作品里会说到有恨,我想心里面很多委屈,很多受了冤枉以后的悲哀,更痛苦。所以夜晚的时候走在河边,看到惊飞起来的大雁,他觉得很像他自己的生命。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件作品,我们把它放在七首介绍当中的中间,我们觉得是他生命里很重要的转折。漫长的生命当中会受到委屈,会受到痛苦。可是一个重要的创作者向苏东坡一定要懂得怎么去度过委屈跟痛苦。如果他一直重复着自怜,重复着讲自己的受伤、感伤,其实它不会是一个了不起的作家,所以我们今天特别看到在大概黄州下放的第二年,他的心境就转好了。我们也特别强调,我们历史上不把这个人叫苏轼,而叫苏东坡。其实从这个时候开始,因为他刚刚有了一块东边的坡地,他就自己开始种一点吃的东西,甚至在那个里常常夜晚喝酒,所以忽然他的人生又改变了。那下面我们就特别提到他借了一首重要的作品定风波来讲心境的转换。


《定风波》很多朋友都很熟,那这一首词它在开始有一个序,讲到3 7 号,他跟有一些朋友在沙湖道中,他们在走路,想要到另外一个地方去,那刚好下雨了,下了大雨,那么当时因为有一些陪伴他们的人,他们大概准备那一天会下雨,所以带了很多的雨衣,雨具,就是防雨的东西。可是雨具已经先走了,所以同行的人非常的狼狈,就被那个风雨打得乱七八糟。


大家都想要躲雨,可是在荒郊野外,也没有地方躲雨。那东坡就特别在序里面说余独不觉。说我不觉得这个风跟雨有什么关系。那么没有多久,风雨停了,天也晴朗了。他忽然很有感触,就写了《定风波》这一件作品,莫听川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我想东坡这个定风坡好像在讲那一天忽然下雨了,雨下得很大,穿林打叶,把树叶都打得刷刷作响。人生如果碰到下雨,你可能觉得很倒霉,为什么我今天出来玩,刚好碰到了下雨,可是好像苏东坡忽然借着这件事情提醒自己,说人生本来就会碰到下雨的,如果下雨不断的抱怨,不如好好的静下来,去听穿林打叶的声音。


雨声打在树叶上,其实很像音乐,我想这是苏东坡非常重要的一个心境上的转换,所以他就说何妨吟啸且徐行。当他看着同伴非常狼狈地躲来躲去的时候,他说,我不妨唱着歌,我慢慢的走。吟啸,唱着诗,高声唱着歌,慢慢的走。徐行是缓慢的走,用一个缓慢的方法去欣赏风雨当中所有的穿林打叶的声音。


我想我们知道苏东坡是在写风景,是在写这一天天气的改变。其实当然更重要,他是在写他人生上非常大的一个功课做完了,所以他可以放慢脚步,一路走来,开始欣赏所有别人觉得可能不好的事物。莫听川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我们在定风波开始的时候,看到苏东坡在他的中年,在他从监狱出来以后落难之后,忽然会觉得穿林打叶的雨声,穿林打叶的风雨声,都可以变成人生里用来欣赏的对象。他手上拿了一个竹子做的手杖,穿着草鞋,竹杖芒鞋轻胜马。我们会觉得我们有时候很在意我们身上是不是穿着名牌或者用得很好的东西,能不能够坐着一个宾士 500 的车子出来旅游。


可是这一句话讲的竹杖芒鞋轻胜马,他觉得我穿着草鞋在雨中当中走路,其实比骑着马还要舒服,因为可以放慢脚步,慢慢的走,谁怕就是外在的环境可能不好,但是你干嘛要担心,干嘛要害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我想他这里讲到的一说烟雨任平生,也有点让人想到行走于江湖之上的渔民们,他们戴着斗笠,披着蓑衣,他们一辈子就这样过去,那也不见得觉得这个生命一定是不好的,能够在江上打鱼,穿着就是一件草编的蓑衣而已。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东坡很爱喝酒,常常在旅途当中跟朋友聚在一起,他就喝酒。那这是一个初春的季节,其实风雨也是忽然来,忽然就停,就有一点阴晴不定,所以他讲到在春风里面还觉得有点冷,所以用了料峭春风,而那个有点寒凉的风,好像把他的酒气都吹醒了,有点被吹醒,觉得有一点冷,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那么就看到好像雨快要停了,那在西边的山头上,夕阳已经有一点西斜,我们已经感觉到这里在做一个转换,这个转换是说刚才是风雨,刚才是在泥泞当中走路,可是现在忽然发现好像天朗气晴,忽然变成了好天气。


那虽然感觉到有一点淡淡的寒冷,初春的寒凉,可是也感觉到好像已经要到了落日晚霞的夕阳的时刻,会有很漂亮的光。那这个时候苏东坡在这首作品里面讲了最后非常漂亮的句子,说回首向来萧瑟处,说我现在回头去看我走过来的路,那条路很荒凉,很萧条,刚才下雨的时候走的坑坑巴巴,可能满地都是泥泞,不好走,回首向来消涩处归去,可是现在其实可以回家了,也无风雨也无情。我想大家都记得东坡的,也无风雨也无情,变成了人生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格言。他讲的当然已经不是天气,他讲的是说我们的一生会碰到风雨的日子,我们的一生也会碰到晴朗的日子,重要的是自己回头去看自己一生的时候。假如我有一个生命的最后,我回头去看我的一生,风雨的那些天其实是好日子,情的也是好日子。


我总不至于把我自己的一生 60 年、 70 年、 80 年回头去看的时候,把风雨的日子都扣掉,认为那不是好日子,那我想没有这样的人生,所以也无风雨也无情,多少人都在用这个句子,甚至有时候看到很民间的老百姓出口,就说也无风雨也无情,那我相信这个句子是非常大的鼓励。


所以我很希望从定风波开始讲苏东坡在黄州下放的四年当中,他心境上的转换,我们会觉得很希望东坡没有遭遇到被小人陷害,没有遭遇到下监牢,没有遭遇到被下放到这么荒凉的一个河边的小地方。可是有时候好为难,因为我们大概很确定的知道苏东坡在他四十几岁没有遭遇到被小人陷害,没有遭遇到下监牢,没有遭遇到被流放,他不会写出这么好的作品,这些好作品是在他自己受苦之后才出现的一个心境上的转换,所以我特别常常提到说对他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功课,也许旁边的人都在那边嘲笑他,说你看你这一下受苦了,平常很得意的一个苏东坡忽然下放到这种荒野的地方,可是我想苏东坡很安静的在做功课,特别是从卜算子的,有恨道也无风雨也无情,这一两年当中,他的心境转变太惊人了,那这个转变才会有后面它更好的作品出现,就是临江仙以及我们最后要跟所有朋友介绍的念奴娇,大江东去,我们特别从卜算子到定风波到临江仙,用苏东坡从监牢出来以后的三件重要的作品来说明他心境的改换。


我们特别强调说一个人受了伤,受到打击,一定会有委屈,会有抱怨,一定会有自己觉得可怜跟不平的情绪,就是有恨。可是我们也一再强调,一个重要的创作者必须要能够超越这些有恨,怀抱着恨不会写出最伟大的作品,他必须把这个恨转换过来。所以到了定风波的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情的时候,苏东坡的人生警戒跳了一大步。接下来我们要介绍他非常重要的一件作品临江仙,这首作品也是我自己私下非常喜爱的一件。我喜爱它的原因是因为经过定风波这样心境的转换之后,苏东坡回到了更平凡、更简单、更民间的口语。所以我一直希望,特别是用听觉来听这首词的朋友试试看,你完全不用视觉去看字,你会知道他讲什么东西,就是他的文字已经完全是口语的夜音。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我想当我念了定临江仙的刚开始的两句,所有的朋友就会发现,这个语言怎么会这么简单。


夜饮东坡醒复醉,夜晚喝酒,在东坡喝酒,醒了又醉,醉了又醒。我想读第一句的时候,你还感觉到这个创作者大概心情多多少少还是有一点愁闷的东西。一个人喝酒喝醉了,过一会醒来又喝,醒了又醉,他在讲他自己好几个在黄州孤独的夜晚,因为我们特别强调他当时被下放到黄州,等于是朝廷的政治犯,所以他写信给朋友,很多人都不敢回信,所以那个时候他非常的孤单,他个性本来就是喜欢跟人在一起的,可是偏偏这一段时期就变得非常的孤独,也觉得不要去牵连别人,所以夜饮东坡醒复醉,醒了又醉了又醒,不断的喝酒,好像有一点想去疏解心里面的愁闷跟一些哀伤。回到家的时候,归来仿佛三经,好像已经是三更半夜了,大家有没有发现,归来仿佛三经,用今天的口语来念,还是最好的白话。归来仿佛三经,他回家已经半夜三经了。


我们知道那个年代,因为照明的设备也不好,所以家里的人很早就睡了,那个负责替他看门的一个家童早都已经睡着了,睡得呼呼大睡,所以苏东波在那边叫门敲门,也没人替他开门,所以他就写了一句,家童鼻息已雷鸣,他在墙外面门口都听得到那个为他看门的家童睡觉睡到这么死,鼻子打呼的声音,鼻息以雷鸣,像打雷一样。我常常跟朋友开玩笑说这一句根本不像诗。我们现在很多诗人也不太敢用鼻息以雷鸣,就打呼打得很大声这种声音。可是这是苏东坡功课做完了,因为功课做完了,觉得写诗就是在疏解你自己生命里的一些真实的情境。那为什么有些可以写诗,有些不能写诗?所以他的语言越来越大胆,越来越自在。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我还是希望所有靠听觉来听这首词的朋友感觉一下,他就是白话,敲门,没有人来开门,敲门都不应,所以我们就会发现东坡到了一个境界,这个境界是一千年来,它的语言可以是最好的古典,也是最好的现代白话,根本对他来讲没有任何阻碍。


所以有时候我们自己写诗就很害怕,为什么活在 21 世纪的人都读不懂我的诗,为什么他们听敲门都不应,反而都读懂?那是不是因为苏东坡他的语言的能力其实是抓到了庶民文化最广大的一个基础,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我想这十个字在描写一个画面,就是有一个人敲了门按电铃没有办法进门,他可能就生气,觉得我看按了半天门铃,怎么没有人来替我开门?我们有时候回到家没有人替我们开门,我们心情烦躁,没有耐心等到那个人开了门,就骂他一顿之类。可苏通坡这个时候也有一个心境的转换,说既然敲门都不应,既然进不了门,忽然发现原来门外面就是一条大江。那这个时候的水声在夜晚这么好听,我都没有机会好好听到。白天比较嘈杂,也不容易感觉江声,所以他就依靠着手杖,倚仗听江声。我想这 10 个字也在鼓励我们,说心境上稍微转一下,你要抱怨的事就会变成欣赏。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明月风帆

    心境上稍微转一下,要抱怨的事就会变成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