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下: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涩,在这千年的叹息中讲述苦旅

《文化苦旅》下: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涩,在这千年的叹息中讲述苦旅

00:00
11:02

文稿:

——·思维导图·——        


                

——·关于本书·——        

《文化苦旅》是当代学者、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书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别为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全书凭借山水风物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        

——·关于作者·——        

1946年出生于浙江余姚的余秋雨,早在1985年就成为了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在各种名誉与头衔唾手可得的时候,他却花费了十余年来越野历险万公里,实地考察了中华文化在内的人类各大文明的兴衰脉络,沿途写下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著作。这些著作出版后,一直位居全球华文书排行榜前列。        

——·本书金句·——        

1.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涩,在这千年的叹息中讲述苦旅。       

2.一种庞大的文化如此轻慢一种与自己有关的庞大财富,以及它的庞大的创造群体,实在不可思议。        

3.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反而是一杆竹管笔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游。        

4.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但绝不喜欢野蛮。我们能熬过苦难,却绝不赞美苦难。我们不害怕迫害,却绝不肯定迫害。        

5.堂皇转眼凋零,喧腾是短命的别名。在流光溢彩的日子里,生命被铸上妖冶的印记。        

——·核心内容·——        

一、《文化苦旅》的起源        

想要全面理解《文化苦旅》这本书,便先得读懂余秋雨,幸运的是,书中早已埋下了伏笔,从那些情真意切的回忆散文中,我们可以窥见余秋雨自己的人生底色,也便能理解这本书的起源。        

在开篇《牌坊》中,余秋雨通过讲述家乡女子的状况来反映文化的解冻,倘若没有这样的土壤,想必他便不会写出那样的文章,那座曾经封冻的乡村,走出了余秋雨,也埋下了《文化苦旅》的种子。        

同样的感激之情还表现在《寺庙》之中,夜晚孤悬的佛灯和浑厚绵熟的经号,混着学校里孩子们的歌唱声,深深印刻在余秋雨的记忆里,并接连出现在余秋雨后来的作品之中,从《白发苏州》到《夜航船》,无一不浸润着江南水乡特有的濡湿与写意。        

而在《信客》之中,信客的历史即为乡村的历史,而信客的经历,则是乡土人情最真实的刻画,随着时间的流逝,信客这个职业逐渐消失在时代的脚步中,而曾经懵懂无知的少年却如信客一般,因为心底的执念,开始了他的人生之旅。        

当回忆自己的旅行时,余秋雨说,心理空间的狭小和封闭,是中国文化的痼疾。中国文化人有天下意识,但“天下”是什么,却又空洞而模糊;他们向往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对于后半句很少有人真正实行;只有在心理界限被打破时,才会有人期望也能够挣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完成所谓的“出走”,也终究有勇气,突破世俗的限制,做出常人不会想也不敢做的事。出生于文化逐渐解冻的乡村,在清淡却又庄严的佛号里长大,又被走南闯北的信客影响,余秋雨逐渐画出他独一无二的人生底色,或许只有这样的早期经历,才能支撑一个人行走万里,只为拾起故纸堆里遗失的情怀,也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写出洋洋大观,哀而不伤的《文化苦旅》。        

二、《文化苦旅》的旅行足迹        

1985年,余秋雨辞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一职,开始了自己的旅行。        

他走到大西北,看朔风凛冽,文明变成遗迹,踉踉跄跄地被历史的洪流消融;他走到西南蜀,观锦绣河山,寻找古人足迹,看天府之国沉着地为中华民族提供庇护和濡养;他走到吴越春秋,看江南如画,群塔如云,葛藤如髯,品小桥流水的特有风韵;走着走着,他又走出了中国,来到了新加坡,与华人交谈,被复杂的思乡之情感染;在新版的《文化苦旅》中,他又将自己在世界各地的考察放入书中,杂揉出《鱼尾山屋》《北极寒夜》与《远方的海》这短短几篇文章。        

《文化苦旅》的足迹几乎遍布了中国,又在世界各地辐射出星点般的踪迹,在《文化苦旅》新版中填入的新篇中,余秋雨说:“在读了很多很多的书,经历了很多很多灾难之后,我终于蓦然醒悟,发现一切文化的终极基准,人间是非的最后衡定,还是要看山河大地。说准确一点,要看山河大地所能给予的生存许诺。”        

在千山万水走过之后,文化的重量,才有了经历可以承载,笼罩中国文化几千年的意绪,才终究有迹可循。        

三、《文化苦旅》中的苦与悲        

《文化苦旅》之所以被称为大散文,并不仅仅因为其行程范围覆盖广泛,亦因其篇篇浸透了中国文化的凄风苦雨与中国文人的集体痛苦感,再以个人生命的真体验和真性情浇铸成文字,将文化之悲融入到了观景之思中。        

敦煌的文物因一个道士的过失遭到破坏,流到国外,莫高窟的风景千年不朽,却再也无法见到往日的繁华,阳关只剩下废墟,“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风景无法复现,还有什么能比这些更让人感到悲凉的呢?        

中国文人的求索与挣扎则为悲与苦的另一个来源,立德与立功的顺序,困境中境界的升华,自身选择的失调,构建成了中国文人独特的文化人格,作为文化的创造者与承载者,他们自身凄凉的身世,成了中国文化的插曲,又被揉碎在历史的洪流中,构成了这场文化之旅最苦涩的基调。        

撰   稿:林碗        

讲   述:杨枪枪    

绘   图:小蜜蜂        

- END -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王今121

    流氓文人余秋雨,郭沫若

  • 斩桃花换酒钱

    求配文字

  • andy030208

    看来散文需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