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智慧】《有子之言似夫子》:断章取义要不得(下)

【古人智慧】《有子之言似夫子》:断章取义要不得(下)

00:00
10:41

第四十一课

《有子之言似夫子》断章取义要不得(下篇)

大家好,我是邵鑫,我们接着来讲《有子之言似夫子》。

那第二件事是什么呢?“昔者夫子失鲁司寇”,有子说:“当年我们老师在鲁国做过司寇。”“司寇”就是专门管鲁国治安的,“寇”就是盗贼。孔子当年在鲁国做过大司寇,就是专门管理国家治安的,有点像是公安部长这么个感觉。

孔子,大家今天都以为他只是个文化人,其实孔子是非常孔武有力的,长得也很壮,遗传基因特别好。他爸爸也是一个壮汉,他也是一个壮汉,他曾经做过这个鲁国的大司寇。

有子说:“当年孔子老师做鲁国大司寇后来被免职了,免职了之后,‘将之荆,他就准备去楚国,结果去楚国之前,他还特别先派出两个自己的学生,一个是子夏,一个是冉有,这两个人都以能言善辩,和治理国家很有本事著称。”

有子说:“先派出这样的两个人出去干什么呢?去打听一下,就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情况,我(指孔子)的学说、我的观点在那边能不能够得到支持。”他说:“孔子老师还曾经干过这种事,他怎么可能是一个认为‘丧欲速贫’的人呢?”

有子接着说:“一个人如果丢了自己的官职,那就拉倒了,就别再管了,什么都不要了,怎么可能呢?他当年自己丢掉鲁国的大司寇官职的时候,他仍然非常积极地去谋求自己的下一个职位。”

所以有子说:“我通过这两件事我就知道,孔子老师也不可能认为死了就赶紧烂掉,也不可能认为丢了官就没有了,就拉倒,就不用再想了,这都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来想一想,有若是通过什么去判断这不是孔子的观点?他其实是通过孔子本人的言行,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观点,一个人的思想,包括一个人的性格,我们到底是通过什么得知的?

不是他自己说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也不是别人讲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是什么呢?是他自己说过的话和做过的事所以孔子在《论语》当中也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个观点他说:“我以前是听其言信其行后来是听其言观其行。”

就是说你要判断一个人,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两个点:第一个是这个人说的话,第二个是这个人做的事。哪个更靠谱?做事更靠谱

所以他说孔子当年其实也是这样的,他自己就曾经干过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专门规定人死了之后的棺材外边的“椁”,要做成什么样子;

第二件事是他丢了官之后,专门派自己的两个学生去研究下一个地方是不是适合他去。

所以孔子怎么可能不在意这种东西呢?这就是这个有子的判断方式。

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有子真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他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方式、有自己的观点,然后也有自己的判断。他不会因为大家说:“这是我们的老师,我们老师讲过这句话。”所以就认为这句话一定是对的。他有自己去判断这件事情是否正确的方法。

当然这个也启示我们平时应该怎么去看待一个人的言行,怎么去判断一个人他讲的话是不是他的真心话。其实,很多时候你要去看他是怎么做的。有的人话讲出来是这样的,但事情做出来却不见得是这样的。但是很少会有人,实际上心里这么想,却不这么做的,这样的人是很少的。

所以我们说,言在行之前,行在意之前,就是我们有时候要判断一个人的意图,往往要去看他的行,再去看他的言,就能够发现这个人是否是一个言行合一、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有子就通过这一点判断出孔子绝对不可能孤零零地讲出前面的那句话。

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整个的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叫《有子之言似夫子》,那为什么用这个标题来做文章?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其实代表了有子的思想。

有子去思考问题的方式,跟孔子是很像的,因为有子的话也能代表出这个人的特点。有子在讲话的时候,他是有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的,绝对不盲从。

哪怕是他觉得别人讲过这句话,但是他只要觉得这句话不合理,不应该是这个人讲的,他也会去想背后一定情有可原,就一定是有一个背景、有一个原因的,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今天去学习。

因为我在前面跟大家讲过,今天我们非常容易断章取义,这里面的断章取义还不仅仅是说我们去做个阅读理解,然后去读本书,前面没看,看中间,然后误解意思了。不是这个意思。

而是说,我们平时在去判断我们接收到的每条信息的时候,都尽可能地不要去做到断章取义。

因为断章取义你很有可能就误解了别人的原意而什么样的观点是正确观点什么样的方式是正确处理方式呢就是我们尽可能地追本溯源回到原来的那个场景当中去理解我们其实读《古文观止》也是一样的

大家到现在为止跟我一起读了这么多《古文观止》,可能也会想说:“邵鑫老师,你是怎么去读懂这些书的?”其实很简单我的方法也是回到原来的语境当中

比方说我们今天要读这个《有子之言似夫子》,那有子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得知道一下。曾子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得知道一下。

然后子游、子夏、包括冉有,每个人大概是什么样子的,以及他们讲的这段话,背后是在一个什么样的背景中。

为什么他们不直接去找孔子求证?因为孔子那个时候已经去世了。然后整个的这段话,其实是大家在没有办法求证的情况下,各自讲出自己的判断,但是最后有一个作为证人的子游出来,证明谁是对的。

所以我们其实,在真正地读到一篇文章的时候,要尽可能地还原到那个历史的场景当中。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直有句话,说:“文史哲是不分的,不分家的。”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你想真正地理解这篇文章吗?那么你绝对不要断章取义,请你回到那个历史的现场,你才能够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们前面讲过很多类似的例子就如果我们仅仅从文章本身出发可能我们会觉得这个句子没什么了不起的但是如果我们回到那个场景你就可以知道也许这一个短短的句子有非常深刻的意义

我这里给大家举一个简单例子,比如说《史记》当中,我非常喜欢的一篇文章是《项羽本纪》。《项羽本纪》里面讲到一个很小的事件,就是鸿门宴当中的每个人的座位。

鸿门宴这个事很大,但是里边,司马迁详细地讲了在鸿门宴上项羽坐在什么地方,朝哪边,他的小叔叔项伯,跟他坐在一起,就叫“东向坐”,就两个人都朝东坐着。

然后这个说谁呢?说这个亚父范增,叫“南向坐”,朝南坐的。然后沛公刘邦“北向坐”,沛公带来的侍从张良“西向侍”,就是每个人朝哪坐,朝哪站,他在《鸿门宴》里都写了。

但是我们要去想个问题,就是这事发生时,司马迁在现场吗?司马迁其实并不在现场。他不在现场写《史记》,这么重要的场合,他为什么要把这些小细节写进去?包括他告诉你谁坐在什么位置,谁朝着哪边,有什么用呢?

其实很简单,司马迁力图给我们还原那个现场。通过这个现场还原,我们才可以得到在这个文章里面他没有讲到的信息。所以我们一定要回到历史当中,要去明白在那个时候人朝着什么位置坐代表着什么,当时每个人的座位朝向,是非常有讲究的。

因为如果你是主人,你是一定要让客人坐在上位的,坐在高等位置上的,而在当时,我们今天简单来讲叫一等座,最高的位置就是东向坐,朝东坐,其次是朝南坐,然后再次是朝北坐,最后是朝西坐。

这是当时的这个座位情况,但是在鸿门宴上,项羽作为一个主人,刘邦作为一个客人,项羽把一等座安排给了自己,和他的小叔叔项伯,然后把二等座安排给了自己的大臣范增,把三等座安排给了刘邦。刘邦是客人,人家该坐一等座的,然后把刘邦手底下的张良,安排在站位上,都没有座,就在那儿站着。那通过这个事司马迁想告诉你什么呢?

第一,项羽目中无人,就他根本不把刘邦当回事,刘邦来了我根本不以客之礼去相待;

第二就是他其实并不看重人才。你看谁跟他坐得最近?谁坐的位置最高?他亲戚。其次是自己手下的谋士,然后是对方的主人,最后是对方手底下很重要的谋士张良,所以这些都是别人可以传递出来的东西。

如果我们把这些都抛开,我们只说《史记》里边告诉我们谁朝哪个方位坐,不好意思,你就是在断章取义。

所以有些时候我们觉得这文章不好看,问题不是出在文章上,是因为你可能一直在做断章取义的事情,你没有明白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当时真实的场景。

所以我觉得今天这篇文章给我们的启示也许不仅仅是一个做事也其实还有什么呢读文就是去判断你所接收到的所有信息怎么能够真正地还原不管是作者的原意还是那个说话人的原意最重要的就是回到现场去观察去体会

要明白每一句话,到底为什么要那么说?他这句话是否是有一个当时的指向,如果我们把所有当时的指向都抛掉,只留下了简简单单的语句,那么我们是很难得到说话人的真实意图的。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这篇文章,叫作《有子之言似夫子》,好,谢谢大家。

课后思考

面对同样一句话,有子选择不片面、不孤立地进行判断,并结合孔子的一贯言行做出推断,这才真正明白了孔子话语背后的深意。在我们平时的工作生活中,你是否也有过被人“断章取义”的经历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g开心一笑g

    4

  • 米珍珠曹刿

    逻辑思维了得。

  • 1381505nljt

    🐻

  • 天空中的星辰3

    文科女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