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高林:八月炮火(下)

10高林:八月炮火(下)

00:00
16:21

本期介绍 



随堂讨论 

和一战相比,随着枪支弹药、坦克装甲甚至飞机等现代化发明在战场上大规模投入应用,二战的整体惨烈程度比一战更甚。在你看来,技术发明有没有善恶之分?


节目文稿

大家好,我是高林,很高兴有机会跟大家继续分享理想国译丛,今天我们接着来谈《八月炮火》。我在前面曾经说过,作者选在马恩河战役打响之前来写,这是一个非常讨巧的选择,为什么呢?马恩河战役实际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所谓的运动战阶段的终结,运动战阶段是什么意思?它依然是一场十九世纪的战争,它和之后还有之前的战争有什么不一样,我们首先就得谈谈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以来的战争形式上有哪些改变? 

对于法国大革命前的欧洲君主来说,军队就是国王的棋子,只不过比较贵,每一个士兵都是他花钱雇来的,然后再花钱给他们穿上漂亮的军服,给士兵穿这么漂亮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就是防止逃跑。其次当兵主要是为了挣钱,其实士兵的收入并不算高,什么人才会愿意去挣这笔钱?就只有那些在社会上找不到好的体面的工作的人才会去当兵,所以普鲁士的军队有一句名言,对士兵只有一种沟通方式,就是打,一定要让你的士兵怕军士长的藤条胜过敌人的子弹,他才能老老实实地去打仗。所以在十八世纪,战争的规模是非常有限的,因为雇不起太多人,大家上战场都尽量避免野战,因为野战是要杀人的。当时的欧根亲王有句名言,“我可以一场野战都不打,就赢得一场战争”,那是什么改变了这种战争?那就是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面对着欧洲所有国家的进攻,选择了一个新方式,就是宣布每个法国的男人都有义务服兵役,这就是义务兵役制。既然你是尽义务的,你是保卫祖国的,鬼才会给你钱对吧?就给你点零花钱,管你吃住就可以了,这就让法兰西共和国的兵变得异常的便宜。所以当时作为亲历者,梅特涅就说“其实法国人没什么了不起,他们就是人多,他们没什么战术,他们让军官不断地在战场上历练,打败一次没关系,打败两次也没关系,因为他们总有无限的人力可以补充”。但是经过这样不断地历练,他们就真的历练出一个惊天地的大英雄出来,这就是拿破仑。出现了拿破仑以后,全欧洲就无计可施了,大家唯一的办法也用义务兵役制。


那么当拿破仑战争结束的时候,义务兵役制也就过时了,需要的是一直随时可以作战,而且还要有战斗力的高度职业化的这种专业军队,这就是1850年代法国战斗力强的原因。为什么在克里米亚战争里面英国人总是掉链子?因为英国的好多士兵是临时招募来的,而法国就是一帮老兵油子,他们在战场上作战,当然比英国人要强得多。那么克里米亚战争最大贡献就是证明了这种职业军队的高效,所以欧洲大部分国家都继续在这种职业军队的道路上发展,只有一个国家没能跟上大家的脚步,那就是是普鲁士。普鲁士比较穷,但这个时候有一个新发明拯救了普鲁士人,有一种不被这些职业军队看好的发明叫后膛枪,后膛枪就是我们今天用的这种枪,它可以从后面装子弹,这就意味着你可以蹲着,甚至是趴着装子弹,你也就可以趴着开枪。但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普鲁士居然打败了奥地利和法国。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在效法普鲁士,他们认为普法战争是未来战争的指导和样板。只要我们像普鲁士人那样,把大量的这种原本不是军人的人,比如店主、农民、小职员,把他们动员起来送上前线,而且用最快的速度送上前线,我们就能取得战争的胜利,这就是十九世纪的一个教条。


为何一战发展到后期变成屠杀?

这种教条发展到极致是什么?各国军队的规模严重膨胀。你想想看,克里米亚战争十几万人、二十几万人,意大利战争规模就变得更大,到了普奥战争就是几十万人,到了普法战争也是几十万人,但几十万这个数额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来说就不算什么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上百万人的战争。这种战争里虽然士兵已经非常便宜了,但是对所有交战国家来说,你把这么多人送到前线,又要供他们吃,又要供他们穿,还要让他们有子弹和炮弹去作战,这是一个天文数字的消耗,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到二十世纪初,很多人认为大概不会有一场战争了。原因就在于战争的成本太高,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承受这样的财政负担。普奥战争只打了七个星期,两个月都不到,战争就结束了,为什么?因为这么大规模的两支军队在战场上面对面、硬碰硬,肯定短期内就会决出胜负,所以未来的战争里,人更多,决出胜负的速度应该更快,这就是为什么大家要坚持运动战的原因,即用最快的速度找到对方的主力,然后加以歼灭,战争就结束了,这就是运动战。那么运动战的结果就是马恩河会战。


塔奇曼这本书“狡猾”的地方就在于,她只写到马恩河战役的开始,或者叫马恩河战役的前夜,她没有写后来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就像塔奇曼自己说的,如果有一个人可以飘在空中,俯瞰整个欧洲,从孚日山一直到大西洋,他就会看到上百万的德国军队在追着上百万的法国军队跑,但就是追不上。可是到了马恩河战役,法国人不跑了,不但不跑,法国人还集中所有力量,包括英国远征军一起来对德国发起进攻,这对德国人来说是天赐良机,“我终于逮到你了”,但是对法国人来说“也终于轮到我打你了”,这是一个决定胜负的时刻。理论上讲,如果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十九世纪的战争,那么马恩河战役就应该是它的结束,但结果是什么?大家都知道马恩河战役结束了,而且分出了胜负,德国人退却了。按道理说应该是英法赢得了战争,但事实上战争没有结束,又持续了将近四年,从1915年开始一直到1918年底,这意味着什么呢?指导这场战争、也让所有军事精英认为能够取胜的理论是错的,就是你们把几百万人动员起来送上前线,认为短期内就能决出胜负,这个设想是错的。


到1914年底的时候,实际上连德国的总参谋长小毛奇都认为这是求和的时候了,他觉得德国没有取胜的机会,为什么还要让这么多人在前线去浴血奋战,为什么还要让这么多人去送命?德国应该结束这场战争。对协约国来说也是如此,在马恩河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而且真的击退了德国人,却为什么没有胜利?如果这样的事情还要重演一次,甚至是无数次,几年里双方要这样不间断的互相攻击,去毫无意义的杀戮,为什么要这么做?


现在应该是政治领袖和军事统帅发挥自己决策能力的时候,但结果是什么?没有任何人愿意承担这样的责任,每个人都认为虽然找不到根本性的解决办法,但可以找到相对的解决办法。而他们所谓的相对的解决办法,其实就是通过不断突破底线、不断践踏人类的底线的方式来解决战争。战争本质就是杀人,如果用有限的方法无法取得胜利,那新办法肯定是用没限制的方法去疯狂杀戮,这就是一战之后进入到灾难性状态的原因,就是所有人都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什么叫“凡尔登绞肉机”?当时德国总参谋长法金汉将军通过计算发现,德国在凡尔登这个地方的补给是比较方便的,德国的弹药也比较充分,所以德国的伤亡率要低于协约国,那我们就应该在这个地方发动一场大规模战争,不断投入兵力,最后通过我们的消耗就会导致英法更多的消耗,当英法流尽血的时候我们就赢了。这是一个何其愚蠢的想法!让对方的人死光了,我们就赢了,可能吗?结果是什么?就是凡尔登变成了一个绞肉机,凡尔登是一个用毒气、炮弹、子弹疯狂互相杀戮的战场,而这些其实是毫无意义的战斗。


突破底线的也不只是德国人,还有英国人。他们没有想在战场上杀光德国人,他们想的办法是饿死所有的德国人。海上封锁过去仅仅是针对战争物资,就是不让进口弹药和武器,不让进口制造这些东西所需要的原料,但是到了1915年英国人搞的封锁是什么?是禁止进口一切东西,尤其是粮食。英国要饿死所有德国人,他们监督所有欧洲的中立国,只要跟德国做贸易,只要把粮食卖给德国,英国就不让他买其他任何国家的粮食,也就是说德国可以从荷兰、挪威进口,但也只能买到那一点,而且英国还会跟德国抢进口物资,比如从挪威买大量的飞鱼,宁可让它臭在仓库里,也不会让德国人吃到。你想想看,这两种行为其实都是在突破人类的底线,当所有人都觉得找不到一条取胜之道,唯一的办法就是突破底线的时候,他们还有什么事情是干不出来的?


当德国人意识到英国人想做的就是活活饿死自己的时候,你让那些潜艇上的德国人对一个未经警告的英国客船发射鱼雷,他们还有什么心理压力?船上确实是上千个乘客,但英国人想饿死我,所以我就要对他们发射鱼雷。搞无限制潜艇战,对潜艇的艇员来说是没有什么心理压力的,因为他们后方的亲人已经快要饿死了。在这种情况下让一个飞行员去扔炸弹,或者让一个士兵向敌方去释放毒气,他们有什么心理压力呢,因为对方也在这么干。


科技与文明如何成为刽子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里,所有人类的新科技新发明都被用来杀人了,像汽车这种东西,在二十世纪初原本是富二代的玩具,但是到这个时候它就变成装甲汽车了再比如,飞机更是一种玩具,谁也想不出飞机有什么用,一直到一战爆发。还有齐柏林飞艇,原本齐柏林伯爵是希望能够用这个东西服务美国百万富翁的私人VIP航线,从汉堡到纽约,但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里用来干什么了?就是去轰炸伦敦。像这样的发明全都被用来杀人的时候,你想想看那些出生在十九世纪,生长在十九世纪的人......我们不说那些年轻人,因为很多年轻人其实一上战场就死了,有一个特别著名的梗就是在1914年的夏天,法国的中学生排队去报名参军,有一个踢足球还是打篮球摔断了腿的年轻人就没去成。等他拆石膏的时候,他已经是那一届里面硕果仅存的几个了,其他人都死在前线了。你想想看这些年轻人会怎么面对未来?还有那些成年人,他们经历了十九世纪翻天覆地的变化、日新月异的世界,他们会怎么想未来?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当芭芭拉·塔奇曼所讲的这段故事结束,但战争却没有结束的时候,老欧洲其实已经完了。你想想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一个德国中学生从前线老兵那儿学来的第一条心得是用工兵铲就可以轻易地铲断对方的脖子,当他学会这些技术的时候,二十世纪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如果他没有死在前线,回到了他的家乡,欧洲会是什么样子?当这场战争结束的时候,协约国的士兵和同盟国的士兵一起站出来,做了一个战争结束的象征行为:他们一起挖了个坑,埋了一颗炮弹,表示这个世界上再也不应该有战争了。


那是1918年,1939年就又有一场战争了。整个二十世纪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黑暗的时代,这个时代深重得伤害了欧洲文明,也伤害了人类文明,它给人类文明最大的打击,其实是破坏了那种信心。当经历了这场战争,你再跟大家说我们都是基督徒,我们都是文明人,我们应该一起建设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还有人信吗?


有句名言说的是1914年以前的人,当他们仰望星空的时候,他们并不太懂天体物理,但他们对未来有信心,他们相信登上这些星球只是时间问题。但是1918年以后,人们在仰望天空,更多的人会想我们还是别去祸害这些星球了。就是这样。十九世纪的人相信进步、相信文明会改变人类。但1914年以后,大家发现其实自己没那么文明,也没有那么进步,我们其实很凶残,我们只是动物里的一种而已,这是对人类的最大打击。


上次我说克里米亚战争是“昨日世界”的崛起,那《八月炮火》就是“昨日世界”的终结。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其实《八月炮火》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书,它前面接着克里米亚战争,后面就是《八月炮火》,它导致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当这场战争把欧洲严重伤害的时候,大家就需要最后的强国出来维持秩序,于是这就是亚当·图兹的《滔天洪水》,当美国建立的秩序崩溃的时候,就是《第三帝国三部曲》了。所以说我挑的这几本书其实是一个连贯的过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一个人醉_uD

    战争反过来也推动了文明,因为战争有了很多划时代的发明,原子能,计算机,航空

    无用学 回复 @一个人醉_uD: 非常好的视角,感谢您的分享!

  • 无用学

    今日随堂讨论:和一战相比,随着枪支弹药、坦克装甲以及飞机等现代化发明在战场上大规模投入应用,二战的整体惨烈程度比一战更甚。在你看来,技术发明有没有善恶之分?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观点~

  • 心如浮云

    主播讲述精彩,成功勾起了我的阅读兴趣

    无用学 回复 @心如浮云: 感谢您对节目的支持~如果您有兴趣阅读原版书籍,可以直接点击收听页面下方【购物车】按钮下单每集节目配套的官方正版纸质书~

  • 丸尾同学

    来了

    Ys_Booker 回复 @丸尾同学: 我来晚啦

  • 糖堆儿_xe

    每当周围中青两代人兴致勃勃的大谈“武统”这种念想的时候,我的感觉会很不解……我们普通人对战争的理解和想法好像总是太简单以及过于美化

  • 承书ovo

    这不就是仲裁么

  • clzscx195

    文明就是相互屠殺

  • 1360365whkb

    说得太精彩啦!

  • Jacob家的猪猪

    其实一直到今天战争从未停止。日光之下无新事。愿世界和平!

  • 小田田七

    这是一个何其愚蠢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