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 节奏大师李世民

105. 节奏大师李世民

00:00
25:01

通俗西藏史(一百零五)——节奏大师李世民


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大家好,藏史德云社的老布,又来啦!

上一期咱们讲了新疆的地形结构和古代商道,这期咱来聊聊李世民同学进入西域节奏。

在李世民接手唐朝的时候,西域还是一个根本就顾不上的地方。由于渭水之盟聊得有点不愉快,李世民心里憋着的那团火,一直都在熊熊燃烧。

贞观二年(628),西突厥内部爆发动乱,薛延陀首领带着部众东迁,归附于东突厥颉利可汗帐下。但很快颉利可汗横征暴敛,就让薛延陀受不了了,两边各持兵刃摩擦不断。

由于薛延陀势力较大,周边那些对颉利可汗不满的部落,都和薛延陀结成了联盟。李世民马上抄起铁锹,开始挖墙脚,他册封薛延陀首领为真珠毗伽可汗,薛延陀汗国正式建立。

贞观四年,在薛延陀、回纥、仆固、同罗等一帮小兄弟的帮助下,李世民一举掀翻了东亚霸主,生擒了颉利可汗。

但和击垮东突厥的雷霆乍惊不同,李世民在西域的布局,可谓是步步为营、张弛有度。



这期咱们就来看看,李世民为什么要这样落子,他的节奏称不称得上完美。

贞观四年(630),唐朝在哈密设西伊州。

贞观六年,去掉了“西”字,改称伊州

贞观十四年(640年),破高昌国,置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

九月,“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留兵镇之”。

贞观十八年(644年),讨焉耆国(今新疆焉耆)。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平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安西都护府从高昌迁至龟兹。

至此,龟兹、于阗、焉耆、疏勒的四镇初具规模。

那么问题就来了,李世民的第一个棋子,为什么要落在哈密?

从地理关系上看,哈密距离河西走廊的西大门最近,从哈密到唐玉门关的直线距离330公里,到敦煌的直线距离300公里,属于唐军支援半径可以覆盖的范围。

除了地理关系以外,当地的民风也重要,如果这地方都是死硬分子,就一门心思地跟唐朝死磕。就算距离不远也未必行,因为出了玉门关就是大漠广碛,唐军补给困难。

所幸,哈密从汉朝开始就设了伊吾庐城,留军屯田,之后的曹魏、隋朝无不将哈密,作为进军西域的前哨站。

隋乱之时,伊吾孤立无援投降了突厥,但唐灭东突厥的战绩,让伊吾城主心里也活泛了。

李世民的应对手段也很有远见,当他得知东突厥残部逃到伊吾以后,并没有派兵征伐,而是命令凉州都督李大亮在碛口屯粮,有来买的就贱卖。卖粮的同时,好吃好喝好招待,一边吃一边宣传唐朝政策。

一开始,李大亮还有点想不通,他跟李世民说:“河西凋敝,存粮不足,你这大把撒钱,老百姓太苦了!”

结果,这招用下去,伊吾的人都轰动了,“使者招慰,相望于道”。

当时的城主一合计,东突厥那多牛逼呀,这一下,就完啦。

我要是还跟着突厥,早晚得挨捶呀!

不行,我得换个地方!!

敦煌文献《沙州、伊州地志》里记载,“贞观四年九月,首领石万年率七城来降,我唐始置伊州。”

从石万年的姓氏上看,他应该是出身于昭武九姓中的石国粟特人。估计是当地粟特人联合汉人,一起撵走了突厥人,所以伊吾归唐应当看作是灭东突厥汗国副产品。[1]

伊州设立后,下辖三县,分别是伊吾、纳职柔远

其中纳职县位于哈密西南60公里左右的四堡村,村里有座名叫拉甫却克的唐代古城,应该就是当时的纳职县。

柔远县在哈密东75公里的沁城区,此地控扼北去天山的通道,有唐代烽燧遗址,最初的伊吾军也驻扎于此。

比较麻烦的是伊吾县,唐代的伊吾县和今天的伊吾县不在一个位置。现在的伊吾县是民国时期设置的,用了古代的地理地名,位置在天山以北,而唐朝的伊吾县应该在天山以南。

学者们分析,唐代伊吾县应该在汉朝伊吾屯城的旧址上,大概位置在哈密东郊的陶家宫镇附近。[2]

这样的话,伊州的控制点就比较清晰了。

三个县背靠天山余脉的巴里坤山喀尔里克山一字排开,东边的柔远县遥接玉门关,西边的纳职县连接西州的蒲昌县(吐鲁番的鄯善县)。


唐朝拿下哈密后,并没有进行下一步的军事行动,而是暴露了基建狂魔的本色,一大批城、镇、守捉、戍堡、驿站、烽燧被建了起来,屯田的规模也快速扩张。

按照吐鲁番出土的文献记载,伊州每年要向朝廷贡米一万石。除了上缴国家的稻米以外,伊吾军的屯田还要向北庭都护府上缴粮食四千石,同时还要向伊州的粮仓上缴三千八百多石粮食。[3]

从这些记载上看,伊州地区的屯田面积相当的大。

就这么慢慢消化伊州的过程,持续了整整十年,直到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军才对相距只有300公里的高昌下了手。

其实,在西域的绿洲国家里,高昌是惟一个以汉人为主体的政权。唐朝建立初期,尚没有力量染指西域的时候,只有高昌和唐的关系比较密切,很多时候都承担了西域耳目的角色。

贞观四年的时候,高昌王鞠文泰带着老婆宇文玉波入朝觐见。

这位宇文玉波王后,原来是隋朝的宗室之女,因为高昌王跟着隋炀帝东征高句丽,杨广就把宇文玉波封成华容公主嫁给了高昌王。

这次中原换了领导,这位前朝公主跟着丈夫一起回家,李世民咋也得表示一下。于是他赐了国姓,改封为了常乐公主。

事情走到这里,两边都挺乐呵的,都坚定地表示,友谊地久天长,必须的必呀!

但这段塑料兄弟情,一共就持续了两年。

贞观六年发生的事情,让两边的关系急转直下。

咱们讲西突厥的时候,曾经提过一嘴,贞观六年连续发生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是李世民改变了对西突厥的中立态度,首次册封了泥孰可汗,直接表明了倾向性;

第二件是将“西伊州”该名为“伊州”,将这处伸进西域的桩脚,纳入内地的州县系列;

第三件是唐朝与西域的焉耆国,建立了密切联系。[4]

在此之前,高昌一直以唐朝和西域之间的联络员身份自居。

在政治上,唐朝采取中立态度,西域诸国想要和唐朝发生联系,大多由高昌从中介绍。

比如说鞠文泰入朝的时候,就跟李世民说:“西域诸国咸欲因文泰遣使贡献”

这话的意思就是,西域诸国都想通过我,给您递个话!

现在唐朝册封了西突厥可汗,这就意味着有了一个更强的伙伴,高昌的地位自然就下降了。

另外,伊州地位的巩固,对高昌也是个威胁,要是唐朝再往前走一步呢,那就是高昌了。而且伊州地位的确立,也确实起到了作用。

贞观六年,原来隶属于西突厥的铁勒契苾部酋长率千余家投唐,这个人就是契苾何力

再有一点就是经济利益,本来唐朝时期的商路都是经高昌中转的,高昌因此获利甚丰。

但唐朝与焉耆改善关系的代价是重开了大碛路,这就动了高昌盘子里馅饼了。

大碛路本来是汉朝时期的一条古商道,从焉耆顺着孔雀河向东,经罗布泊到敦煌。为了保证商路的安全,汉朝沿孔雀河建了一连串的烽燧堡寨。

入选“2021年全国十大考古项目”的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就是在这条商路的沿线上。

隋朝进入强势期后,曾经在塔里木盆地东缘的且末设郡,有可能恢复了这条商道,但隋乱之后,商路再次封闭。

现在焉耆请求重开大碛路,等于是打破了高昌的垄断地位,顿时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应。于是高昌王大怒,“派兵袭焉耆,大掠而去。”

这件事发生在贞观六年,正好被玄奘法师赶上了,所以他在焉耆只住一夜,便离开了。[5]

然后双方的关系就飞流直下了,高昌和西突厥的乙毗咄陆可汗成了盟友,这位可是唐朝册封的那个可汗的对头。再然后就是劫掠商人、不把李世民的诏书当回事儿、派人去搅和唐朝和薛延陀的关系,跟薛延陀可汗说,“既自为可汗,与汉天子敌也,何须拜谒其使”,还有就是联合西突厥进攻伊州。

这一套骚操作下来,李世民终于怒了。

在贞观十三年,鞠文泰派使臣入朝解释,李世民把使臣好顿喷,最后扔下一句狠话,“明年,当发兵马以击尔。”[6]

李世民可是个说到做到的人,当年十一月,便任命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薛万均、牛进达、契苾何力为副将,带着三十万大军杀奔高昌。

命令一出,朝野哗然。

魏征、褚遂良都站出来反对,但这次李世民力排众议,没给任何人面子。



实话实说,大臣们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毕竟三十万人的西征花钱太多了。

伊州设立以后,唐朝并没有马上驻军,只相当于在西域的东端,建了一个桥头堡。但这次出兵高昌,傻子都看出来,李世民要玩一票大的,这就意味着大把的银子要花出去。

您可别以为哈密离吐鲁番就一扎远,摧枯拉朽得就把高昌办了。在哈密和敦煌之间,可还隔着一片戈壁呐。

这片大戈壁,名叫莫贺延碛,是一处荒无人烟、鸟兽无痕之地。

唐朝诗人岑参在途径莫贺延碛时,曾写过“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这么一大块荒漠横在中间,无疑对唐朝的后勤供应是个噩梦级的存在。所以,等着李世民想要发兵之后,褚遂良上书说:“王师初发之岁,河西供役之年,十室九空,数郡萧然,五年不复”。

但李世民的目光所致,已不单单是高昌的问题了,他心里想的,是把西突厥力量从天山北麓撵走,解决河西走廊的压力。

所以唐军的第一个目标,根本就不是高昌,而是直奔天山以北,杀向了西突厥的可汗浮图城

可汗浮图城的守将阿史那·步真投降,西突厥在天山以北的钉子被拔除。随后唐军取车师古道南下,再次穿越天山,从东西两个方向夹击高昌。

高昌王鞠文泰惊惧而死,他儿子比划了几下,开城投降。

这次军事行动完成后,在高昌故城设西州、在可汗浮图城设庭州(吉木萨尔县的破城子遗址)、在交河故城设安西都护府,留兵镇之。

至此,北疆以伊西庭为行政管理,以安西都护府为军事管理的结构彻底完成。

然后唐朝又开启一拨建设狂潮,在各州县、军镇和商道沿线上,狂修戍堡、驿站和烽燧,目前在天山南北发现的遗址数以百计。

但是我们也要清楚,此时唐朝的实际控制区,仅限于北疆的东部。阿尔泰山附近的广大地区,依旧在西突厥的乙毗咄陆可汗手里。

他在阿史那步真降唐以后,任命阿史那贺鲁做了叶护,统领处月、处密、姑苏、葛逻禄、毕矢等部。



我在文稿里贴了一张图,我们结合地图来说一下,西域的控制结构。

贞观十四年的时候,唐朝控制的伊西庭三州,已经形成了一个稳固的三角形,安西都护府建立在吐鲁番西边的交河故城

但在庭州的西、北两个方向,依旧是西突厥势力的控制区。

换句话说,庭州是控制区的突出部。

这是它屡次遭到攻击的原因,也是安西都护府迁到龟兹之后,在庭州设北庭都护府的原因。

这时候的西突厥牙帐设在伊犁河谷地区,从态势上看,伊犁河谷就像一把刀,插在安西四镇与伊西庭三州之间。所以唐朝在拿下了安西四镇之后,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把西突厥继续往西撵,保证两个结构体系的连接。

不过,那都是之后事情了,现在李世民要做的事情是稳定天山东部的控制区,同时继续扶持西突厥的泥孰系可汗,跟威胁更大的乙毗咄陆可汗死磕。

所以,唐朝一方面继续册封泥孰系可汗,表明支持的态度;另一方面继续向西投送兵力,挤压乙毗咄陆可汗的生存空间。

贞观十八年(644年),也就是拿下吐鲁番的四年之后。唐军再次西进,这次矛头所指的,正是之前和唐朝关系非常好的焉耆



焉耆位于塔里木盆地的东北部,既是从吐鲁番进塔里木盆地的要隘,又是从天山北部南下的门户。无论对于唐朝,还是对于突厥,焉耆都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贞观六年,唐朝用开通大碛路的方式,在焉耆身上下注,很可能因为它是唐朝联络泥孰系可汗的中转站。因为唐朝为了焉耆,都跟高昌掰了,以至于在西域诸国的口中,称焉耆为“天子所立之国”

唐朝出兵高昌时,焉耆还曾发兵援助。战后,唐军归还了被高昌劫掠的焉耆人口,双方关系达到了顶点。

但这段塑料感情也没持续多久,贞观十五年,乙毗咄陆可汗的弟弟,娶了焉耆王的女儿。随后,焉耆彻底倒向了唐朝对立面。

贞观十八年,焉耆发生内讧,亲唐派的首领逃到西州投唐。时任安西都护郭孝恪上表朝廷,请求趁机讨伐。

李世民同意后,郭孝恪率三千精锐从银山道奔袭,八月十一日出兵,二十二日破焉耆国,生擒焉耆王,仅用时十一天时间。

但这次军事行动并没有解决问题,唐朝撤军之后,焉耆重新倒向了西突厥,周边慑于唐军之威而臣服的处月、处密部落,也相继叛变。

这次不成功的战例,让李世民认识到,小打小闹已经解决不了问题了,要玩儿就得来个大的。

贞观二十年(646年),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西突厥射匮可汗来长安请婚。李世民可到好,狮子大开口说:“想娶我闺女也中,彩礼不能少啊。我也不多要,就拿龟兹、于阗、疏勒、朱俱波(叶城)、葱岭(塔什库尔干)做聘礼吧!”

然后这事儿就拉倒了!

其实,这个射匮可汗还是唐朝一直支持的泥孰系可汗,可泥孰系可汗在打跑了和唐朝不对付的乙毗咄陆可汗以后,也开始有点不折服的意思了。

在贞观十八年的时候,李世民还曾经把射匮可汗的使臣给臭骂了一顿,对他说:“焉耆是我大唐军队打下来的,凭啥你们成了接盘侠?!”

在狮子大开口之后,李世民一看,我要南疆你不给是吧,不给我自己下手拿。

贞观二十一年的十二月,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郭孝恪领突厥、吐蕃、吐谷浑等10余万骑,发动了对龟兹合击。这是吐蕃军队进入安西地区的首次记载。

贞观二十二年九月,攻克龟兹,俘龟兹王献俘阙下。随后,将安西都护府从高昌迁至龟兹,安西四镇初具规模。

龟兹之战还有一个收获,这就是阿史那·贺鲁归降了。

阿史那贺鲁也是西突厥王室的直系后裔,室点密可汗的五世孙,在西突厥部落里颇有威望。当年唐军破高昌时,盘踞在天山以北的阿史那步真归降,贺鲁就成了阿尔泰山附近最大的首领。

这次唐军大规模调动突厥部落出兵,贺鲁慑于军威也率众归降,并且主动要求给唐军带路。

拿下龟兹后,贺鲁跟随唐军入朝,李世民很看重他,脱下自己的袍子相赠,并任命他为瑶池都督府都督。

但就是这个被李世民看重的阿史那贺鲁,在他去世后的第二年就反叛了。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李世民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享年五十二岁。

他走的时候,应该可以安静的闭上双眼。

因为这个背负着杀兄篡位压力的领袖,完成了中国历史上历代君主都没完成过的伟业,就是在一个草原帝国鼎盛之时,挫其锋于正锐,将其打下神坛。

同时,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一个伟大王朝的版图确定了下来。

在这个过程当中,李世民经过了无数激流险滩,他动摇过,犹豫过,好在最后坚持了下来。

咱们就拿进军西域来说:

取伊州时,大臣们反对;

庭州遭围攻的时候,大臣们责难;

焉耆劳而无功的时候,大臣们嘲讽。

李世民也曾一度产生过怀疑,但好在他还是按自己节奏,一步一步的走了过来,最终完成了管控西域的结构框架。

所以,当他用尽了自己的时间,他没什么可遗憾的。

如果一定要说有的话,估计就是还想~向天再借五百年了。

这事儿是真的没办成!

在他去世之后的几个月,西藏高原上的一代雄主松赞干布,也用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

在他身后,另一个伟大的王朝,已初具规模。

很快这两个都堪称伟大的王朝,将会迎头相撞,迸发出一段激荡的青春岁月。

好啦,这期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参考书目:

[1]、《伊吾归唐与伊州创置》_薛宗正;

[2]、《唐代伊州考》_羊毅勇;

[3]、《从出土文书看唐代伊鲫的屯田管理》_吴大旬;

[4]、《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_吴玉贵;

[5]、《试论唐贞观年间所并的大碛路——兼评“大唐西域记史地研究丛稿”》_郑炳林

[6]、《唐置西州问题再探索》_王永莉;

[7]、《贞观十四年唐伐高昌行军线路研究》_徐程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科尔沁的雪

    宇文家的姑娘,应该是北周的宗室女吧

    白发布衣 回复 @科尔沁的雪: 肯定是啊!

  • 听友419563568

    当时看唐书时对侯君集带的这个军队数量存疑?认为是不是夸张了,接连听了老布的讲解,应该是对的!唐军自己的骨干兵力可能只有小几万人,但远征西域只有唐军根本不可能完成,毕竟要奔袭长达数千里的大沙漠和无人区!没有向导和当地人的支持肯定不行!所以这应该是少量唐军+唐太宗征召的几十万仆固,同罗,铁勒,突厥等草原部落的仆从军!但就小小的高昌,其实根本不用这么多人,但主要是后勤辎重服务人员太多,几个人供应一个人,同时也是为了干高昌背后的真正控制者西突厥

    白发布衣 回复 @听友419563568: 唐军在西域作战,基本就是骨干+当地征召。

  • 白发布衣

    相关图片

  • 18681937djt

    事实证明老娘们执政肯定坏事

    白发布衣 回复 @18681937djt:

  • 平头哥ins

    皇军托我给您带个话儿

    白发布衣 回复 @平头哥ins:

  • 香香猪猪猪

    感谢老布,支持老布,明天都精彩

    白发布衣 回复 @香香猪猪猪: 哈哈哈

  • AppleDaddy

    事实证明,只要能力足够强,就能弥补其他短板,其他要考虑的因素就会不重要许多,太宗大能!

    白发布衣 回复 @AppleDaddy: 太宗能混到这个层次,肯定不是一般战士

  • 花落_Sue

    好👌

    白发布衣 回复 @花落_Sue: 多谢您啦!

  • 深圳老德

    👏👏👏👏👏👏👏👏👏👏

    白发布衣 回复 @深圳老德:

  • zzhdglfpne535zdirdmd

    精彩,还是一如既往的精彩。尤其是唐朝时期很多细节,帮助了解祖先们是怎么奋斗的

    白发布衣 回复 @zzhdglfpne535zdirdmd: 多谢您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