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9细微的忿来自瞋

409细微的忿来自瞋

00:00
17:34

离瞋无别忿相用故但是有些外向的呢,这个一来,多发暴恶,暴恶就是身表业故,身体表达出来,怎么?拳头一拿就要打架。再不然身上鍽錐一掏,格老子杀死你。就这样,身,表业故,身体整个的动作,表达出来,那个恶业,忿恨的业,当然这个身体,是经过脸相就表达了。脸相那个忿恨的心态一看就看出来,严重的,所谓肝脏不好的,加上忿怒的,脸就发青了。那真是青,脸发红了还好办,等于喝酒一样,红了的人啊,脾气发过了也就算了;那个脸发青发白了的人,那是忿恨心到极点了。那影响到肝脏,内脏,忿恨到最高的境界,呼吸都会停止了。等于打坐到了三禅天,气住脉停了,有时气死了的。是真的哦,忿恨会气死。是这个忿的业,小随烦恼,是这样的状态。你要知道唯识讲的还是大纲呢,真要讲修行,要随时随地检查自己心理行为,现在我属于哪个状态,把恶念转过善念,再进一步,没有恶念,也不是善,善念也空,到达了真正的水平不流,这是修行的标准,所以叫你在研究唯识,我们自己研究唯识,叫你认识自己各种的心态,要自己检查,忿的心态。 等于我前几天讲一位同学,我说你什么都好,人品也好,就是讲话嘛,一天到晚脸上毫无笑容,讲话都好像牙齿咬到在讲,一股忿然之相,这是忿。我说你也没有什么恨人家,可是这个业力带来,所以这位同学,就昨天听我讲(之后),他说:老师,这样还是要买一个镜子放前面啊,我天天对到它。我说对,绝对的对。唐太宗当年用这个方法,所以唐太宗当了皇帝,问魏征,问他这个名相,他说为什么你们好好的讲话,一跟我俩一谈话,好像就停掉了,而且不讲完。魏征说,陛下,皇上啊,说你那个相貌长得太威严了,他们看到你就怕,话就讲不出来。他说真的啊?魏征说那是真的啊。唐太宗所以每天弄一个镜子对着学笑,就学起笑,跟部下找来谈话,自己先笑,意思呢,其实讲威严呢,笑起也很威严,他不知道了。笑起也很威严也怕的啊,所以这个身表业很厉害,这是真的。这个讲大的。 因此你从这个,这一个字的心理,你去做社会,假使做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你就做个案的调查,调查社会形态,你到法院来调查,刑事犯法的行为,忿的心理,我们现在讲的是很明显的一种哦,很多是不明显的。 譬如说,我们有一个同学来谈,这个小儿子啊,他说我这个小儿子啊,怪怪的。他说我自己生的,我说我生的这三个孩子啊,就是这个老三我最担心了,有个同学来跟我讲,我真担心这个孩子,他跟哥哥啊,他跟弟弟啊,总是相处不好。而且搞得做父母的很痛苦,讲哥哥,你这个字写的好啊,他马上把头转过去,他说依我看,他那个头转过去啊,他是不高兴了,他好像我在偏爱嘛。我说对,他说为什么呢?都是我生的,三个孩子,为什么呢?我说这个父母做不了他主,是父母只有遗传影响的力量,这个影响的力量属于四因缘当中的四缘之一,增上缘,遗传的影响,他的个性啊,他的亲因缘呢,种子生现行,不是遗传完全可以左右的。甚至你教育,所以我常常怀疑,教育对人究竟有多大的力量,我现在都起怀疑,教育也好,修养也好,学佛的也好,究竟改变了一个人没有?好像没有,他还是那个样子。你教死了他还是那个样子,他那个业力重的人就是业力重,他造的,他非要受这个坏的果报,只好他去受,受尽了痛苦,所以下了无边地狱,受尽了痛苦,只有他自己反省到,忏悔到的一天,他才能1625够得度,所以你们不要讲,我要度众生,我常常说,不要给众生度了就好了。还要度众生呐,非常难,所以修行的道理是自省自度,只有自己反省到。 所以这个忿的心理,刚才我再三声明啊,三次重复的声明,我讲的举的例子还是表面的容易看到的,细微的忿的心理是很难看到。有时候自己都不知道,譬如说我对某一件事情不喜欢做,你注意哦,自己这个心理已经有忿的心理在里头,其实这一件事情真是那么坏吗?别人都喜欢做,你就不喜欢做。你不晓得自己心理已经有忿的(情绪)在里头了。所以修行是那么难检查,我也看到许多修行的同学说,说到环境,我就不喜欢,还拿许多的理由来支持,一个真修行人啊,没有哪个环境,没有哪个地方不是清净道场,这个不讲地点了,心地上。可是他有忿,我讨厌、我不适宜、我不适合。世间法也是这样,都是忿的心理所出发的,小随烦恼。所以真修行是如此之困难,所以非懂唯识,要么不能懂得修行。 所以他说这个,忿的这个现状 “此即瞋恚一分为体”是根本烦恼是六种,五种,也可以叫六种,贪嗔痴慢疑,还有一个悔,疑悔了。这个嗔是嗔恨心,这个忿的这个心理,你看我经常有一位同学,我讲,你讲话,你练习,一天到晚那个眉头都是夹拢来,我说我从小也喜欢皱眉头啊,我也知道我从小脾气很坏,身体也不好,其实后来我知道,因为脾气坏,所以身体不好,是真的哦。所以从小那个眉头,我现在觉得我眉头蛮宽的,中间,我从小好像两边连起来一样,连在一起,连妈妈有时候叫我吃饭,都对妈妈发脾气,不要吃嘛,我不要吃就不要吃。妈妈拿来的点心,我们的当年的习惯了,下午三四点要吃一次点心,上午也有点心,一拿来点心,怎么这个东西,一点都不好吃,妈妈倒是,你不喜欢,不要发脾气啊,我另外给你做嘛。你说要吃什么?我要吃什么嘛,妈妈只好再去做。现在想想,这个账啊,这一生还不了,来生还是还不了的。父母对儿女,这个我讲的都是自己,很自然的。 我还记得有一次自己坐在摇椅上,那么摇,我妈妈过来看我摇的很好,她就推我这样摇,我就对她发脾气。你这个推个什么嘛,我要摇,你也要推,妈妈搞得莫名其妙,哎呀,愣了半天走开了。我现在想想她当时不晓得多伤心,这个儿子,这样摇一摇,摇椅上摇的蛮好,妈妈也高兴,过来给我摇两下,对她发脾气啊。造业,所以呀,瞋恚心,只有自己改,自己你不改,有时候你说我改过来,皱眉头同我嗔心没有关系,我没有嗔心啊,诶,你只好外像先改,也影响到内心来。 你说你不会说笑,说笑嘛,那是假的,慢慢我何必作假,你永远作假就是真的了。是真的啊,你试试看,你永远做个假笑看,你也学弥勒菩萨,学他一样,学了一辈子,天天昼夜这个样子,那不是真的呀?修到了家就是变真的了。就是改变自己的业气、业力。所以修行就是在这个地方。 所以他这个忿的这个心理啊,自己嗔心,所以我经常说,你们知道,是非太明的人,脾气特别大,我看不惯,坏人我看不惯,讲起很正义感哦,嗔心很大,是非太分明。所以,这个唐代我们有名的讲持家之道,“张公百忍”,唐朝,那个唐代宗的时代,唐明皇的后代,唐朝大家庭有位姓张的,叫张公艺这个名字,大家庭,五代同堂,一个家庭一百多人口,皇帝都闻名,把他请来,年纪又大,就问他,这个家庭啊,皇帝之所以请教他是有道理,你们看皇帝晓得他大家庭,那么好召见你,你才错了,不1626会懂历史,世界上最痛苦的家庭是皇帝的家庭,地位越高,家庭问题越大,这个是你们所不能了解的。小家庭没问题,穷家里头小问题。 你看历史上,古今中国外国,哪一个皇帝的家庭都是痛苦最大的,问题最多的,你问皇帝的家庭,历史上都是如此,所以代宗把他请来,问他,你有何(办法)?有什么道理能够?所以这个张公艺就写了一百个“忍”,所以叫做张公百忍。这个做老头子的,领导这么一个大家庭,忍,换句话说忍是忿,还不是说的不忿哦,还是有忿,不过把忿的心压下去,在人道里头是了不起的。在出世法,修佛道压下去了不是道,不是修行。你说我空掉他,也不是。也只一半,你把忿的心空掉,不过也只一半,要把忿的心转成纯善,慈悲,那才叫修行,才到家。所以修行是这样一种修行,千万不要阿弥陀阿弥陀,打打坐打打坐,那就是修行啊。那个是没有用,偶然暂时的清净,非究竟相,究竟相就是要认清楚自己的心态。所以忿的心理呀,就是嗔恚,嗔心的一分,不是全份,因此发挥出来啊,是非太明,善恶太分清。所以有些人,我们看到,如果拿这个佛学的心理来看,有许多人做人做到冰清玉洁,个性非常方正,一个人很端正。我常常劝这些朋友,要放大一点,人生境界要修养到这个纳污,容垢纳污,脏的东西要倒一点自己身上来,不要把自己搞的太清高。给人家误解没有关系,我是常常劝青年人读历史,懂得宋代那个名宰相,叫王旦。他的门生很多,学生找他做什么,要他帮忙的都受他骂一顿,事实上,他背后都帮了忙,都给他们做到了,那么有些人也知道。所以欧阳修就问他,他说,老师啊,你这样不好,每一个人求你的,你都给他帮忙到。而表面上,人家都觉得你不管他,你还骂人家,他说这个不好。他说你这个才错呢,他说我帮忙他为国家要人,帮忙他,我不想他感激我,他说完名美德,圆满的名声、高尚的道德都归于我自己,他说怨将谁归啊,那个要埋怨的归谁负责啊。我多给人家埋怨一下,没有关系嘛,这就是容垢纳污的道理。所以有,把自己搞的太(分)清了,要知道虽然不是嗔心,也是忿的一种。冰清玉洁也属于忿的一种。所以下面一句,“离瞋无别忿相用故。”离开根本烦恼的嗔心作用以外,没有其他的心理现状叫做忿,忿的这个心理就是这样,忿的心理,所以我们随时要检查自己。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