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你入睡——你不需要被理解,因为那种理解毫无意义

伴你入睡——你不需要被理解,因为那种理解毫无意义

00:00
15:01

你不需要被理解,因为那种理解毫无意义

削寒 简书 


所有人都会遇到一种情况——不被理解——可能是行为,也可能是选择,甚至是习惯或思维模式。

大多数人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会觉得是一种困境,因为这时候往往会产生不好的结果,可能是失败,也可能是被孤立。

然而还有很少一部分人,丝毫不会在意这种“不被理解”的处境,反而会乐在其中。


#01


很久以前在马云刚开始做淘宝的时候,有一个段子,说的是马云当年找孙正义投资。

第一次谈完,孙正义没理马云,几年后马云再次找到孙正义,这次马云没讲几句话,孙正义就给他投资了。

原因只有一个:马云是唯一一个一直在讲电子商务的人。

再说个孙正义的段子:他大学毕业以后,准备自己开公司(上大学他就赚了很多钱)。


公司开业的时候,他给员工开会。


自己站在一个小板凳上,下面三个员工,他开口第一句话就是:


未来我要成为日本首富……开完会,两个员工就辞职了。


说这两件事儿只想表达一个目的——不被理解是经常发生的,而且不被理解的事儿,事实上并不一定不靠谱。

但是这两个例子确实有点儿大,离我们远了点儿。

其实生活中、工作中这种情况比比皆是:你热爱阅读,会有很多人说读书无用;你爱好写作,会有人说你又成不了作家;你换换工作,又跳出来喊你不够稳重,工作都稳定不了;你研究创业,后面一堆人说风险太大,还有另一堆人等着看笑话……

拿我自己说吧,我从来不认为稳定的工作是好事儿,也无法接受一干就是十几年的单一工作。

因为我始终在尝试人生的丰富性,日复一日的重复对我来说就是一种折磨


#02


看看我的工作经历:在银行信贷部实习、做计算机学徒、在超市当采购、在杂志社当编辑、组织过媒体人联盟、策划过大规模活动、合伙开广告公司、给项目做策划、做过融资顾问、在服饰品牌做市场、在百货商场做经理、在品牌公司做运营、负责过东三省的市场开发、在婚纱摄影做过市场总监……呆过五个城市、全国各地到处跑、东三省县城都走遍了。

很多人看完会说,你这太不着调了,哪有一点儿职业规划的样子。

在这个层面上我是不被理解的,没关系,我也不在乎,因为我要做的并不是所谓的职业规划,我的选择是人生的规划。

不断丰富的经历,让我对很多行业有了深刻的认识。我想拿某一个行业来说事儿,就能深入骨髓的揪出行业本质。而且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会因此而收获成功。

凡此种种,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对号入座,拿出一堆不被理解的例子和经历。

那么为什么写这个话题呢?起因是看了塔勒布的《智慧与魔咒》。

很小的一本书,一会儿就能看完,而且都是些看似碎片的箴言。但是书中蕴含的核心内容却意味深长,塔勒布说他是围绕着一个希腊神话——普罗克拉斯提斯之床——来展开关于“抛弃了本质而追求无原则的经验和规范的行为的思考”。

故事和书的内容我就不赘述,感兴趣可以看看,同时也可以看看他的《黑天鹅》和《随机漫步的傻瓜》。


透过这本书的核心,我得出的一个比较现实的有意义的结论就是——我们不需要被理解,因为那种理解毫无意义

当然这种“不被理解”是有前提的,你去杀人放火那谁也理解不了你,只有法律会亲切的呵护你。这里的“不需要理解”,是符合第一性原理并进行过深入思考最终转化成执行力的行为。这个一下就厉害了,我自己写完都有点儿迷糊,下面把这句话拆分一下:

NO.1

最初的目标——第一性原理

什么是符合第一性原理?其实就是坚持最初的目标——也可以叫初心。这个“第一性原理”最近是比较火了,所以我就直接拿来用一下。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就是不管干什么要围绕一个核心目标来行动。

你的目标是成为作家,发表小说。那不断的阅读和写作就是不需要理解的,别人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因为阅读和写作是你实现作家梦的有效途径。当然你甚至可以做一些更“过分”的事情,例如去流浪,我觉得都是在不需要理解的范围内的。

当然这是围绕人生这个大目标来看,回到小目标呢?例如一个具体的项目,你只要考虑这个项目的最初的目标就可以。拿一个地推活动来说,如果核心目标是提升品牌美誉度,那你的免费体验花多少钱都是值得的。哪个部门和你抱怨都没意义,因为你要保证最初的目标实现。这个时候你只需要对目标负责,不需要对其他人的理解负责,尤其是财务部门(当然你得先和BOSS达成一致)。

那么怎么才能实现第一性原理呢?怎么才能准确的抓住清晰的目标呢?这就需要一个强大的武器——思考。



NO.2

深度的思考——问题的本质

其实很多问题都是好几个层面的,大多数人看到的往往是表面的浅表层,少数人能进入中间层,极少数人可以看到问题的本质。

例如你怎么看待从事餐饮业来创业?

大多数人的认为这是一个传统行业,有利润空间,但是需要控制成本,因此最好都用自己家里人来管理和采购,于是餐饮业很多都是夫妻店或大一点儿的家族店;

少数人会清晰的分析出餐饮业是服务行业,可以做成标准化连锁,于是很多连锁餐饮公司出现,例如真功夫、外婆家等等;

最后还有极少的一些人,会把餐饮业看成是体验经济,做差异化营销,直到跳出餐饮的桎梏,实现体验经济甚至概念经济,例如海底捞、雕爷牛腩。


这里大家会不会联想到徐峥和王宝强的《泰囧》,里面有一个桥段:王宝强演的角色是个做葱油饼的,销量很好,经过徐峥的一番分析,这个项目可以做上市。

但是说到核心问题的时候,王宝强说:“配方就是得我自己做。”徐峥给的结论是:“你一辈子就是个做葱油饼的。”

这个,说的就是思考层面的问题。

同样的机遇,当你给它确定的最初目标已经被局限,那最后的结果也只能是那个局限的结果。

同时,不得不明确的是,绝大多数人都会被局限,因为他们不会去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只满足于问题和概念的浅表层。

这时如果你做出了深度的思考,往往是不被理解的,而你要清楚一点:这种不被理解无关紧要,因为他们不理解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思考层面。

那么这种思考能力怎么得来呢?

也没有什么诀窍,就是不断的、反复的去思考。

同样一个问题,反复去推敲打磨,不要停在浅表层。

关于这个问题李笑来有过一个很实际的例子,就是你躺在床上看天花板,刚看的时候就是白茫茫一片,慢慢的你会发现一些小黑点儿,随后可能会发现一些暗纹,最后可能加上光影会出现一些画面……而最初那就是白茫茫的天花板。这个事儿我小时候经常干,所以深有体会。

对于问题的思考也是一样,当你不断去锤炼的时候,就会不断的深入,直到思考到问题的核心并最后抓住你的第一性原理。

而且往往思考到了第一性原理这个层面,也会把目标与需求明确的结合起来。针对有明确需求的目标,接下来该做些什么?


NO.3

切实的方案——执行力

当我们通过深入思考确定了核心目标,就进入另一个阶段——执行。

其实这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因为无论你想的多好,只要不行动,那都是空洞的想法。

你想成为作家,然后整天想、整天构思,但就是不动笔,那最后当你真的想写的时候,会凄惨的发现你可能连句像样的话都写不明白。

包括本文的核心也是和执行力息息相关的,因为在你行动的时候,阻力就会出现。

这最关键的一步怎么能被阻挡呢?所以我才把“你不需要被理解”当题目。

当不理解你的人出现的时候,你要微微一笑——那种理解毫无意义,所以无须在意。

在有了这样的判断以后,行动的时候才会更坚定。

而且只有在这种思考的基础上产生的行动才更有价值,更有可能接近最初的目标。

盲目的行动往往就会产生那种忙了一辈子,却丝毫不能改变自己生活的人,因为没有经过深度思考确定目标,所有的行动几乎都是无效的,甚至起反作用。

以上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目标=思考+行动-理解。

这个结论的前提是:


目标会明确的满足某项需求;

思考必须深入到本质;

行动必须立竿见影;

最后,不被理解的影响必须排除。


NO.4

坚定的少数派

马拉松比赛的起点人满为患,这个时候其实真的不重要,输不输无所谓;开始跑了,很多人会一起跑一段儿,渐渐的会拉开距离;半程过后,可能已经没人在你身边;最后你只是在和自己赛跑。

你要实现的只是自己的目标,一如马拉松的起源:就是为了纪念那个传递捷报的信使,他的信念支撑他完成了从马拉松一口气跑回雅典的壮举。

坚持目标,你肯定是孤独的,只能有为数不多的人留在你身边,大多数人的理解不会引导你走向成功,因为那种理解往往都是被局限的思维。

塔勒布的观点是:我们往往会因为一些所谓的规矩和经验,而忽略问题的本质。

例如教育有问题,我们不是研究怎么开发适应孩子的教育手段,而是研究改教材改体制改教师的激励政策,这就是典型的被体制束缚。

马克吐温也说过:

让我们陷入困境的不是无知,而是看似正确的谬论。

所谓“看似正确的谬论”不就是那些大多数人的理解吗?

#03

最后说一个美国人,他叫派特森,其贡献是让燃油等化工产品去铅,他的成就巨大,挽救了无数儿童。

然而他的一生却谈不上辉煌,因为妨碍了利益集团,他不断遭受打压、没有资金支持,但他一直坚持他的事业,并最终成功实现燃油等产品的去铅化。

他的行为是不被理解的,但我们现在知道,不理解他的都是些什么人和什么目的。

如果你是创业者,你要义无反顾的成为坚定的少数派,远离谬误,成就辉煌;

如果你是职场人,避开不理解的影响,坚定自己的意志,体现你的价值;

如果你热爱生活,那不需要考虑别人的意见,满足家人和爱人,让他们幸福;

如果你不断成长,那你只要追寻那份初心,心无旁骛,直到成功……


成为那个不被理解的少数派吧,你的坚持和行动必有丰厚回报,无论事业、生活,还是爱情、人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浅夏陌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