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枝》:一场宴会却变成她永远走不出去的噩梦

《杨柳枝》:一场宴会却变成她永远走不出去的噩梦

00:00
16:19

杨柳枝 【刘禹锡】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完整文稿


(独白)我从没想过这是个陷阱,我从没想过,这场宴会变成我走不出去的噩梦。我一直抱着琵琶,等着上场的那一刻,然而天黑了,丝竹声却迟迟没有响起,整座宅院安静得令人心慌,是哪里不对劲,是谁骗了我吗?

我扔下琵琶向门外冲去,府上的其他乐伎却抓住了我的衣服,我哭着,一遍遍地求她们放我回家。她们也哭了,却不敢松手,她们说:

别闹了,你认命吧,我们做乐伎的,哪有资格自己选一个家呢?

唐朝大和初年,东都洛阳发生了一场奇异的宴会。在主人的邀请下,赴宴的宾客都带上了自己最得意的家伎,这些客人当中,也包括了诗人刘禹锡。对于上司的宴会邀请,刘禹锡非常重视。他挑选了一位歌喉出众的家伎一同赴宴,这位美人的声名,其实早就传遍了洛阳城,只是许多人只闻其名不曾见面罢了。

然而,这一晚发生的事情令人大跌眼镜。

乐伎们盛装打扮,进了后堂,前厅的酒宴便热热闹闹地开幕了,酒过三巡,主人李逢吉忽然声称自己身体不适,愿与各位同僚改日再聚,歌伎们也从后堂鱼贯而出,回到各自的主人身边,只有刘禹锡的家伎再也没有回来,刘禹锡慌了,找到深夜还是一无所获,他突然意识到:这位盛名在外的歌伎,很可能早就被李逢吉惦记上了,所谓的宴会根本就是陷阱,他的歌伎一进后堂,就成了美丽的猎物。

第二天,刘禹锡鼓起勇气,再次登门拜访李逢吉,这位长官言笑晏晏,仿佛昨夜的闹剧根本没有发生。侯门一入深似海,刘禹锡最终长叹一声,忍下了这场横刀夺爱,之前的几十年里,他早已忍过了命运一次又一次的掠夺。

这场夺人所爱的闹剧,被收录在北宋的《太平广记》里,书中指出,最早记载此事的,乃是唐朝的《本事诗》。然而,《本事诗》根本没有提及主人公的名字,半个世纪的流传,阴差阳错之下,它才落到了刘禹锡头上。民间传说向来喜欢假托于名人,所谓刘禹锡被李逢吉横刀夺爱,戏谑的成分远远高过真实。我们在恍然大悟之余,也不由得产生一个问题:

“为什么偏偏是刘禹锡呢?”

这其实和刘禹锡曾写的一首诗《杨柳枝》有关——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这首诗讲述了诗人和一位美人无端离别的经历。刘禹锡用短短二十八个字,将时间和空间作了一个巧妙的折叠。弯弯曲曲的江水,还有低垂的柳枝,不仅是今日眼前的实景,也是二十年前记忆中的景象,你看,就连当年的旧板桥,也还坚固得如同往昔。但是,在永恒的天地之间,却闪耀着转瞬即逝的东西,那便是爱情——曾与美人桥上别。诗人故意把离别说得很轻,但美人两个字,在这首平淡如话的诗中,化成了唯一的焰火,焰火昙花一现,留下无穷的谜题——

美人是谁?

美人因何与“我”分别?

一别之后,她又去了哪里?

没有人能够给出回答,甚至没有人再传来她的音讯,恨无消息到今朝。所谓的今朝,已经是二十年后。于是,我们明白了诗人的言外之意,诗人说着“恨无消息”,心中却明白是“永无消息”——也许永远不会再有美人的音讯了,毕竟,人生能有几个二十年呢?

(独白)洛阳的那个夜晚,把我的前半生都连根拔起了。这二十年里,我再也没有遇到他,但每个春天我都会想起他,每个春天,每次柳树变绿的时候。你知道折断柳枝的味道吗?如果你把它送给谁,你们的双手,都会沾染上那种辛辣的味道,久久不会消散。往后的每一次离别,我都会折下柳枝送给对方,郑重地对他说再见、再见。你们也许笑我,但我知道,我只是再也承受不了一次不辞而别。

不过,如果说刘禹锡因为《杨柳枝》而成为了夺妓故事的主角,那么,另一个人似乎比刘禹锡更有资格,他便是白居易。因为《杨柳枝》其实是以白居易的一首诗为基础,裁剪而成的,白居易的原诗名为《板桥路》。

梁苑城西二十里,一渠春水柳千条。

若为此路今重过,十五年前旧板桥。

曾共玉颜桥上别,不知消息到今朝。

这首诗更像一篇纪实文学。一开篇,白居易就老老实实地交代了地点:“梁苑城西二十里”。紧接着,又交代了时间:“十五年前旧板桥”。十五年在刘禹锡笔下变成了二十年,虽然时间相差无几,但意味却大相径庭。二十年是一个虚指,就像是李白笔下的“飞流直下三千尺”,强调的是那种弹指一挥,光阴已逝的惆怅。而十五年太精确了,像一把尺子一样,令人想要沿着诗人的年谱向前丈量,锁定离别发生的那一日。联想起白居易的风流传闻,我们很容易相信这就是他亲身经历的一场无果之恋。

那么,为什么李逢吉横刀夺爱的传说没有以白居易为主角,而是放在了删改这首诗的刘禹锡身上呢?

这和围绕刘禹锡的另一个传说有关。所谓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在刘禹锡身上,竟然还有一个意外获得歌伎的传说。据说,刘禹锡在参加一位司空的宴请时,喝得酩酊大醉,对着美丽的歌姬失了态,写下一首诗:

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你司空大人万花丛中过,把这位美人看得寻常极了,可我这个江南刺史,却因她的美貌而思之断肠啊。

第二天早上,刘禹锡一醒,发现这位歌姬就坐在他的床榻边。他完全没有想起昨晚的事,傻里傻气地脱口而出:“哎,这不是我家的人啊。”

(独白)刘郎君,您醒了?怎么,您不记得了,是杜司空让我来服侍您的。昨夜您写的那首诗,可把司空大人给乐坏了,他说:“司空见惯浑常事,断尽江南刺史肠。妙句啊!看来老夫如入芝兰之室,已经是久而不闻其香,再把美人留在身边,岂非辜负了?不如,成人之美,你就跟刘郎君走吧。”

就这样,刘禹锡得到了一位梦中的美人,“司空见惯”这个耳熟能详的成语也由此衍生出来。如果说意外的获得是一种佳话,那么,搭配上意外的失去,才更像是真实人生。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在李逢吉的故事里,刘禹锡又变成了被夺走歌伎的倒霉蛋。诗人如果知道,自己在民间传说里经历了这么多跌宕起伏,恐怕也会笑出声来吧。

其实,民间传说里的无端得妓,无端失妓,恰好像是刘禹锡人生的一个隐喻。

在现实世界里,他同样经历了命运突如其来的垂青,一跃来到当朝太子身边,成为备受信赖的人物。那时,刘禹锡还不到三十岁。他雄心勃勃,认为自己参与的革新将会让衰败的帝国起死回生。然而,仅仅五个月之后,革新惨遭失败。自此,刘禹锡开始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涯。

五个月,换二十三年,曾经降临在他身上的幸运,很快,又被命运一桩一桩收了回去。当刘禹锡再次回到洛阳城,他快要六十岁了,昔日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早已经不复存在,与那位少年一起指点江山的旧友们,或者磨平了棱角,或者早就死于权力的绞杀。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刘禹锡想,他很幸运,他没有死在流放之路上,他甚至还不算完全的颓唐,如果碰到一个晴朗的秋天,他还可以像年轻时一样登楼放歌。但是,更多的东西被彻底改变了,比如洛阳城的春天,比如他的白发,比如终生无法再见的故人,还有那些物是人非的梦想。

现在刘禹锡知道了,物是人非,说的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个体经历,而是一个时代。所以,当看到老友白居易的《板桥路》时,刘禹锡提起了笔,他要删之,改之,他要把一个人的意难平,改写成千千万万人的意难平。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他一上手便删去了具体的地点,又模糊了具体的时间,这一笔,就像是剪掉了束缚着这首诗的两根绳子,从此,每一个读者都可以用自己的人生经历,重新构建这首诗。

你看,二十年前的旧板桥,不就代表着我们人生中那些永恒的东西吗?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不就代表着我们人生中极度爱恋,而又失之交臂的东西吗?“恨无消息到今朝”,一个恨字当中,其实包含了人和时间的对峙,有谁能在这场对峙中取胜呢?一个人何其渺小,时空又何其的漫长。

从此,我们再读到这短短的二十八个字,看到的便不再是横刀夺爱的传说,或者梁苑城西那场失之交臂的艳遇。我们低下头来,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自己一生当中,以为能凭一腔炽热与时间对抗,却又终究被时间带走的东西。如同诗中美人一样,翩然而来,一别而去。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攀言

    给耳朵、给灵魂做SPA

  • dcy_7q

    听刘老师的朗读是一场听觉盛宴

    昀在晴天 回复 @dcy_7q: @喜马社区

  • 一个人醉醉

    古代真好啊!但凡有点官职、有点才气、家境殷实的男子,都可以三妻四妾、吟词弄曲、留连花巷、这边怜着香、那边惜着玉。。我好想去古代啊!做个显贵男子!

  • 且听si语

    梦华录里宋引章被骗去一个大官家里赴宴差点遭凌辱是借鉴这段历史吧

  • 攀言

  • 沉默的啊牛

    恨无消息到今朝!我想念的人也是几年没有消息!可能再也不会遇见了!唉!

  • 巫巫渣

    特别棒,内容也好

  • 柒柒1268

    刘敏涛老师参加声临其镜时候就很喜欢

  • 康平易

    👏

  • 虎喵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