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历史28、从历史的角度看古人智慧的巅峰,从都江堰开始说起

趣味历史28、从历史的角度看古人智慧的巅峰,从都江堰开始说起

00:00
10:11

世人只道秦灭六国、所向披靡、开疆拓土、天下一统;又或者是汉唐盛世、四海升平、文治武功、万国来朝;可这些强大而又繁华背后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可能很少有人会真正地去思考这些问题。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而农业又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极大,尤其是在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下的古代,这种矛盾就尤为突出。


因此,水利便成为了农业的命脉。


都江堰、大运河、灵渠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象征,这些代表古人智慧的结晶,在我看来是可以跟二十四节气并驾齐驱的最顶端的成就。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也谈到过:看山,如果只是看它的高度跟长度,那也就仅仅算是看个热闹,这句话用到这里也一样,看水,只有看懂了它的历史背景跟原理,才算是看出了一点门道。


在华夏民族浩瀚的历史长卷中,都江堰绝对称得上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全人类文明奇迹的第一线。


无坝是整个水利工程最为显著的特征,也是都江堰之魂


何为坝,挡水的建筑即为坝;何为堰,过水的建筑即为堰。

因此,都江堰在中国所有的水利工程中,最特殊、最复杂也最具有代表性。


先看一下成都平原整体的地理概貌:


 川西恶水岷江


龙泉山脉是川西平原(成都平原)跟川中丘陵的分界线,也是岷江跟沱江的分水岭,而都江堰市又是岷江的出山口,湍急的水流从岷山流到了这里,地势突然变缓,水势没有了遮拦,往往就容易冲决堤岸,从上游携带的大量泥沙也就淤积在了这里,抬高了河床。


就这样到了每年夏秋洪水季节的时候,水流没有了地方排泄,凶猛的岷江水就会泛滥成灾,不光庄稼颗粒无收,连村庄都被整个整个的淹没,李冰要是再晚来几年,四川恐怕连人都要搬完了。


而到了冬春枯水时节,都江堰市西南面的玉垒山又阻碍了岷江水东流,岷江的水流过不去,又常常闹旱灾,东旱西涝的这种奇怪现象像魔咒一样,在成都平原上一年又一年地重复上演着,周而复始。


从图中也可以看出,无论是岷江水还是沱江水,都是远离成都,不能直接灌溉的。


所以修建都江堰的目的有两个:既要清除川西的水患同时还要引导岷江水东流到成都,也就是说既要防洪还要灌溉,同时还要解决岷江携带的大量沙石导致河床抬高、堵塞河道的问题。


这是都江堰的主体工程,一步一步的看:

 

都江堰主体工程


要想使岷江水东流进入成都就必须凿开玉垒山 这是第一道工序


穿凿玉垒山引流岷江水


宝瓶口的开凿有着严格的要求,李冰经过严密的勘察之后,亲自带领村民凿开了一个宽20米,长80米,高20米的口子,目的就是要求进入宝瓶口的水量要几乎稳定,无论旱季还是雨季。


这个时候宝瓶口的尺寸是固定了,那么怎么才能保证在枯水时节进入宝瓶口的水量不至于太少,可以满足灌溉的要求,而在洪水期进入的水又不致于过大从而造成洪灾呢?


李冰因势利导,在岷江江心一处弯道的中心构筑了“鱼嘴”分水堰 这是第二道工序


鱼嘴分水堰


鱼嘴分水堰把岷江分为了两支,逼使其中的一支流进了宝瓶口。


因堤堰的前端形如鱼头,所以取名“鱼嘴”,它面向岷江的上游,把汹涌而来的江水分为东、西两部分,西边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东边的则是内江,是成都平原灌溉系统的总干渠。


鱼嘴把岷江水一分为二,这本身就极大地降低了成都平原西部发生涝灾的概率。

而且“鱼嘴”的设计理念是这样的:“内江窄而河床低,外江宽而河床高”,这又是为什么呢?

 

内江窄河床低外江宽河床高


内外江


在枯水时节,因为内江的河床低,因此岷江水在到达鱼嘴之后,会根据水流的特点:水往低处走,因此会有将近六成的水会进入内江,四成的水则进入外江。


而在洪水期,情况则恰恰相反,因为洪水期的水位很高,内外江河床的高低影响其实已经不明显了,但是因为外江宽,所以此时有将近六成的水会进入外江,四成的水进入内江。


内江低外江高


这就是鱼嘴要修成”内江低而窄,外江高而宽“的道理。


同时,因为鱼嘴正好是修在了弯道处江心的位置,根据弯道理动力学的原理,岷江水在通过弯道的时候由于会撞击内江的堤岸,因此百分之八十的沙石会被甩到外江,而仅仅只有两成的沙石会进入内江,这个时候排沙的问题也解决了。


弯道处鱼嘴排沙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洪水期间即使进入内江的这四成水还是很大会怎么办呢,怎么才能保证这四成的洪水不会把宝瓶口冲坏呢?


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在鱼嘴分水堰的尾部又修建了分洪用的飞沙堰溢洪道这是第三道工序


飞沙堰二次分水排沙


飞沙堰二次分水、二次排沙


洪水期间,进入内江的四成洪水如果过多,水位就会增高,多余的洪水就会漫过旁边的飞沙堰又一次进入外江,可以充分保证灌溉区内免遭水淹,同时在弯道的作用下,进入内江的水会打转,也就是螺旋流,江水在到达飞沙堰以后会把地层水从下往上甩出去,据说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石头都能被甩到飞沙堰外面,进入外江,起到二次排沙的目的。


飞沙堰,名字也起的霸气。

 

飞沙堰弯道的作用


经过鱼嘴和飞沙堰两次排沙以后,岷江水变得非常清澈了而且流量常年恒定。


从此,成都平原从最初的“靠天吃饭”,一跃成为了”水旱从人、旱涝保收、不知饥馑“的美好生活的永年,直到今天。


清澈的岷江水


三道工序使都江堰成为了一个宏伟而又缜密的系统工程,李冰也为此耗尽了心力,他把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都想了个遍,而且还为工程的长久使用做了精心的安排,制定了一系列维修跟监控的办法,同时留下了”深淘滩、低作堰“的六字真言,三国时期,诸葛丞相还专设堰官对都江堰进行经常性的维护,那可是他北伐的保证呀!


内江在流出宝瓶口后分为青白江、柏条河、江安河、府河四条,其中府河又称锦江,是内江流经成都市区的主要河流,是成都的“母亲河”,也是巴蜀文化的摇篮。


内江出宝瓶口后


外江在流出都江堰水利工程后,在乐山与大渡河汇流,最后在宜宾注入了长江。


外江流出都江堰后


深淘滩低作堰


这六字真言与其说是治水的准则,不如说是治沙的真经。

深淘滩就是每年在岁修的时候,要把淤积在宝瓶口的砂石挖出来,至于挖的深度,历代都埋有标记。


低作堰,说的就是飞沙堰不能做的太高,湍急的岷江水在进入内江后流速突然降低,这就必然会淤积大量的泥沙,这样日积月累就会把宝瓶口堵死,飞沙堰的修筑则会把部分泥沙从侧面排入外江,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但是如果飞沙堰修的太高,就达不到这个目的。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成功又一次诠释了”堵不如疏“的道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浑然一体,可谓”鬼斧神工“。


由于李冰一心为百姓谋福利,千百年来一也直受到四川人民的崇敬,被尊称为“川主”,四川各地还修有”川主祠“以表达百姓对他的怀念。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

都江堰,或许正如余秋雨所言:

没有成为挂在墙上的画像

没有成为写在书里的回忆

没有成为泥土间的化石

没有成为古墓里的雕塑

没有成为西风残照下的废墟

没有成为考古学家们的难题

而是直到今天还在为后代挑水送饭。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蒙顶故旧

    主播的声音非常好,但书的作者把这段写错了。都江堰不是为农业需要而修,是秦王让蜀郡太守李冰要保障秦军的粮草供应,李冰想办法修的军事需要的工程:目的是保证一年四季水道的水流稳定,便于运输。

  • 北望山望北

    有书吗

  • 1392130sci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