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江汉 | 一茶馆 一江湖

话说江汉 | 一茶馆 一江湖

00:00
06:11

话说江汉|一茶馆 一江湖


本文选自《江汉之声》微信公众号


二层的小楼墙壁斑驳

跑堂的伙计上下穿梭

几把长嘴铜茶壶

一朵清雅茉莉花

吹气啜吸间

咵天叙旧拉拢生意

形形色色的人听着五花八门的戏

在氤氲茶香里

演绎市井百态

时光流转

一座老茶馆仍留半缕香




1979年9月25日,日头正好,一阵欢腾呼啸后,前进街济生茶馆(后改名济生茶社)作为集体产业重新恢复营业,没有了掌柜的、大东家,却还有着街道返聘的老师傅、腿脚麻利的小伙计,大家伙合力,倒是将生意越做越红火。


 



80多岁的刘腊梅老人在济生茶社做了20年,在她珍藏的包里,层层包裹着一张纸条——“茶社1九七九年九月廿五日开业”


老舍说:“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里三教九流,无所不有,天地玄黄,共存俱在。”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更何况是鱼龙混杂人来人往的茶馆呢。


“进来茶馆就要讲规矩。”今年58岁的老员工罗又仙回忆道:“以前我们茶馆一楼摆着四排八方桌,老顾客进来都有各自固定的位置,二楼能看戏听相声,不准闹事。”

社会地位较高的“翻砂帮”主要做着金属焊接的活,手艺人、素质较高,茶馆正中最好的桌子是给他们留的,而那些“建筑帮”常跟泥瓦打交道、嗓门也大,都被安排着去了靠门边的位置。还有诸如皮鞋帮、布鞋帮、印刷帮、木工帮也都各自帮派聚在一起。没什么服不服,这是大伙默认的规矩。


正在讲述的罗又仙


每周二是皮鞋帮“团建”的日子,附近的从业人员纷纷聚在茶馆边喝茶听戏边谈生意。哪里缺工人了,哪里有个新鞋样……相互交流满意离去。这天的济生茶馆能聚集几百号人,茶馆里坐不下又将桌凳摆到巷子中,里里外外堵得水泄不通。三个伙计跑腿倒茶忙得脚不沾地,最年长的刘师傅手脚依旧利落,双手能摞起十六个茶杯,成了大家公认的手艺人,同为手艺人的惺惺相惜让茶客们不住称赞。


茶客有规矩,伙计也有。


比如烧水的锅炉和倒水的壶必须得是铜铸的,打铜街远近闻名的铜壶是首选。再如店里最有名的香茶(茉莉花茶),滚烫的茶中必须飘着一朵茉莉花,专做茶营生的品质不能降。


这些条条框框没谁明文规定,全靠江湖中人默契遵守。


 

罗又仙1984年嫁到济生社区,同年8月进入茶馆做服务员,这一干就是9年,陪着济生茶馆度过了它的第二阶段。


在此之前,早在清同治五年(1866年),初代茶馆就已出现,一直延续至新中国建立后,茶馆随着济生堂街市的萎缩、消失而停办。


1993年,在旧城改造的浪潮中茶馆被拆迁。直到1996年济生小区新房落成,济生茶馆原址(即济生左一巷76号)建盖新屋,济生茶馆更名为济生茶社。


 

跨越晚清、民国、新中国,小小的济生茶社,目睹了中国社会百余年的沧桑巨变,但静坐其中品茶咵天,岁月好似不曾挪移。


谈生意、拉家常,一边喝茶,一边看京、汉、楚戏,听相声、评书、湖北大鼓。什么武松打虎、什么桃园结义,一段评书五十年前有人说过,五十年后不过是换了人讲,听众们依旧如痴如醉。


事实上,局势风云动荡,茶馆也随大势几经变迁。经过多次关停重开,每杯茶的价格从1角钱涨到3角;经营场地从最初20平的小屋,建成了二层小楼还单设出锅炉房;喝茶的商客里,做皮鞋生意的多过了布鞋……时代的发展映射在这方小江湖中。


 

岁月静好的日子总是要被打破,一直到20世纪末,济生茶社仍屹于江城演艺界潮头。进入新世纪,爱喝茶听戏的老人渐渐没了踪影,年轻人塞着耳机捧起了口味多变的奶茶,济生茶社逐渐没落。


今天我们再去寻济生茶社,原本的锅炉房改成了各种店铺,茶社也挂上了“济生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的牌子,经过一轮翻修后旧貌难寻。


济生社区老年活动中心


罗又仙指着的地方为茶社原址所在


偶尔从跟前路过,仍能听到有人在里面咿咿呀呀吊嗓子,能看到加了软垫的藤椅上坐着喝茶的老人。或许,在这座老茶馆里,仍留有半缕茶香?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万事通小姐w

    我就济生长大的吖,这附近有好些个茶馆,前进一路上还有四海茶馆,桃源坊也有,更破旧些,记忆中读书的时候济生茶馆大部分时间都是大牌下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