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9-05】凡圣境界皆不可说

【2-09-05】凡圣境界皆不可说

00:00
21:27


内容提要


一、“尔时大慧复说颂言:大海波浪性,鼓跃可分别,藏识如是起,何故不觉知”。


大慧菩萨提问说,可以知道大海以波浪形态而鼓荡腾跃,藏识的转起,既然如大海波浪,为什么却不能觉知?


二、“尔时世尊以颂答曰:阿赖耶如海,转识同波浪,为凡夫无智,譬喻广开演”。


佛陀回答说,就是因为凡夫缺少智慧,说了藏识如海、转识如浪的比喻,但凡夫依然不能觉知。


三、“尔时大慧复说颂言:譬如日光出,上下等皆照,世间灯亦然,应为愚说实”


大慧菩萨提问说,如同太阳平等地照耀上等人和下等人,您作为世间的明灯,也应该给愚痴者讲授真实法义。意思就是您不应该只给智慧者讲真实法义,而不给愚痴者讲,讲法要平等。


四、“已能开示法,何不显真实?尔时世尊以颂答曰:若说真实者,彼心无真实”


大慧继续说,既然您已经安住于真实法中,您为什么不是对智慧者和愚痴者都宣说真实的法义呢?佛陀回答说,即使给愚痴者宣讲真实法义,在愚痴者的心中也不会有真实。


这个偈颂很重要,说明佛陀说法一定是应机的。佛陀说法,既要随顺真实,也要随顺众生。所以佛陀并不总是宣讲了义的究竟法,很多的时候要宣讲不了义的方便法。因此,对于我们这些学修佛法的众生来讲,判教就显得尤为重要。不理解佛陀教法体系的内部结构,分不清了义法与不了义法,分不清究竟说与方便说,就不可能真正领受佛陀教法的法义。


三时判教是《解深密经》中的经中判教,因此《解深密经》三时判教的权威性是不言而喻的。既然有经中三时判教,那我们在学习佛法时,特别是在为其他众生宣讲佛法时,就应该严格遵循三时判教的原则。遵循判教原则的具体体现之一,就是对于分属三时教法的不同教理的内容,不可以混讲。如果把分属初时、二时或三时教理体系的不同法义混起来讲授,就完全丧失了判教的意义。


在历史上,混讲有两种情形。第一,无意混讲;第二,有意混讲。


所谓无意混讲,就是压根不知道学修、讲授佛法应该判教所以把不同教理体系的法混讲。还有虽然知道判教,但不知道判教的意义,就在于要分清佛陀教法内部相对独立的教理体系。不知道不同教理体系的这个相对独立性,因而混讲这都属于无意混讲。


所谓有意混讲,就是知道判教,但故意将不同教理体系混讲。比如有人认为,既然第三时教法是了义的,了义法总能覆盖不了义法吧?因而有意用第三时教法,去解说、诠释初时教法和二时教法,因而导致混讲。再比如有人认为初时教法的法义是佛法的根基,二时和三时教法都必须根植于初时教法中,因而总是试图在初时教法中寻找二时和三时教法的原始形态,有意用初时教法解读二时和三时教法,因而导致混讲,这就是有意混讲。


总之不管是无意混讲还是有意混讲,都应该避免。


五、“譬如海波浪,镜中像及梦,俱时而显现,心境界亦然”。


这个偈颂里的“心”,是指圣者能见的凡夫心,就是藏识。这个偈颂里的境界,梵文是svagocara,应该译为自境界”,或者自行处,就是自心显现的境界。这个境界就是心的行处,只是自心的显现,这个境界不在心之外,或者说心在自境界中同时显现。如同大海的波浪就是海,镜子中的影像不离镜子,梦境只在梦中。


六、“境界不具故,次第而转生,识以能了知,意复意谓然”


这个偈颂里的境界,梵文是viaya,就是外境,就是凡夫误以为的心外事物。不具,梵文是vaikalya,意思是不具备、不具有、欠缺的意思。由于外境不具有,所以有的只是转识的次第生起。


“识以能了知”,这个是指第六识,就是用第六识去了知,就是去分别。


“意复意谓然”,第一个,是指第七识,那意思就是用去意。这个第二个是动词,梵文是manyate,词根是man,勉强用现代汉语翻译就是执著的意思。这个执著就是。其实第七识的,梵文是manas,也是从man这个词根而来。第七识译为,这个就有执著的意思。这句经文的意思就是,用有执著作用的心识,就是去执著、去意”。


其实回头看,第8个偈颂的第一句的前半句cittena cīyate,用去聚集、收藏。梵文是citta,词根是ci,就是聚集、收藏的意思。为什么在梵文是citta?就表示所谓心,就是具有聚集、收藏的作用。cīyate词根也是ci,就是聚集收藏。那句经文就可以译为,用有聚集、收藏作用的去聚集、收藏。其实这两句梵文的原文很好理解,cittena cīyatemanasā manyate,就是用具有收藏作用的去收藏,用具有执著作用的去执著。


七、“五识了现境,无有定次第。譬如工画师,及画师弟子,布彩图众像,我说亦如是”


“五识了现境”,就是前五识显现所见。那总结一下前面5句经文没有外境,只有转识的次第生起。转识包括第六识的了知、第七识的执著和前五识的现所见


“无有定次第”。这句偈颂里的,梵文是samāhita。在前面的课程中,我们已经讲了6个与禅定、与定有关的梵文词,dhyānasamādhi samāpattiśamathavipaśyanāekāgra。这里是《楞伽经》中出现的第7个与有关的词在这里samāhita表示的,不是外道修行的各种禅定,是专指见道登初地之后圣者的定境。这句经文的意思就是,在圣者的定境中,转识次第生起,这件事儿就没有了。


看下一句经文,意思是,犹如有位画家和画家的弟子,用颜料画画,我用言语讲授佛法,就像画家画画。


八、“彩色中无文,非笔亦非素,为悦众生故,绮焕成众像。言说则变异,真实离文字”


依照实叉难陀的译文,“彩色中无文”,就是画家画的画里并没有文字,也就是并没有明确地告诉你什么。


“非笔亦非素”,笔就是画笔,就是丝绸,就是画布。也不是笔能够告诉你什么,也不是画布能够告诉你什么,只是画家仅仅为了取悦人们,用颜料涂抹出让人觉得绚丽多彩的画面而已。可是看画的人却从画中看出了人物,看出了山水。画中有真实的人物、真实的山水吗?根本没有。而且面对同一幅画,不同的观赏者都会做出不同的解读,也就是画面和人们以为画面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可以完全脱节的。绘画如此,语言何尝不是如此?


“言说则变异”。这里的变异,梵文是vyabhicāra,这个词的基本意思是相离、脱离。就是说,言说的特征,是言说本身与人们以为的言说的意思相脱离。


“真实离文字”,文字与人们以为的文字的真实所指是相脱离的。


这段经文的意思就是言说与言说所指相脱节,这个言说的特征,就使得佛陀用言说向凡夫讲说佛陀证悟的真实和真实性,这件事显得很是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九、“我所住实法,为诸修行说,真实自证处,能所分别离,此为佛子说,愚夫别开演”


佛陀说,虽然我已经安住于真实法中,但我也只能向修行者教授真实。为什么呢?因为自证处的真实,没有分别的能和所,而言说必有能言说和所言说。所以这自证处的真实法,我只给发心的菩萨们宣说,向一般凡夫只能宣说不了义的法。


十、“种种皆如幻,所见不可得,如是种种说,随事而变异,所说非所应,于彼为非说”


上一个偈颂,佛陀说圣者的自证处,就是圣者证悟的真实是离能所的,是言说无法诠表的。圣者证悟的真实无法言说,那凡夫境界是否就可以言说了呢?佛陀说,凡夫境界的种种事物,如同幻术师表演的幻象,凡夫心外的所见事物根本不存在。言说根本不存在的事物,就是给根本不存在,只是无明凡夫误以为存在的心外事物安立名言。这种言说与言说的根本不存在的对象事物是相脱离的。


“随事而变异”的变异,梵文是vyabhicāra,前面讲过了,就是相离的意思。言说凡夫境界,是因为凡夫以为凡夫境界是存在的,凡夫以为言说在凡夫境界是有明确所指的,而实际上凡夫境界根本不存在,凡夫以为言说在凡夫境界的所指是根本不存在的。所以在凡夫境界的言说与根本不存在的言说所指,不可能是契合的。因此,凡夫境界也是不可言说的。总结一下,圣者证悟的真实,固然不可言说,其实凡夫境界也不可言说。


所说非所应,于彼为非说”。能言说与所言说不相应,言说就是非说,言说就是不可说。


十一、“譬如众病人、良医随授药,如来为众生,随心应量说”


如同医生给不同患者开药方,佛陀为众生说法也是随众生的心,也就是随众生的根性的不同而作不同的宣说。


十二、“世间依怙者,证智所行处,外道非境界,声闻亦复然”


世间依怙者,梵文是nātha,就是指佛陀。虽然佛陀对不同根性的众生说不同的法,佛陀很多时候宣说的是不了义的方便法,但佛陀不管说什么法,都是在说自证智的境界,而不是外道和声闻的境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于晓非_

    京东、淘宝,有售。

    haifeng_77 回复 @于晓非_: 去淘宝搜于老师的楞伽经导读,地藏十轮经校对版等等,都搜不到,还想找于老师七佛版药师经精校版。期待于老师开淘宝专店。顶礼于老师。

  • 白玛若巴

    如同医生给不同患者开药方,佛陀为众生说法也是随众生的心,也就是随众生的根性的不同,而作不同的宣说。 感恩于老师宣说不同的法,给不同根器的众生听!

    kong_康 回复 @老王xx: 我以前买完一套南先生的书要1000多大洋呢。关键是全部看完后,也不知佛陀到底要讲啥😂

  • 于晓非_

    想要深入学习《楞伽经导读》,请在微信中搜索“净名精舍读书会”公众号,其中有二 维 码,可以扫 码入群学习。

    于晓非_ 回复 @听友381856010:

  • 于晓非_

    淘宝 微店 抖店

    zzxxyy123 回复 @于晓非_: 有愿意进群学习的听友,在微信里搜索“净名精舍读书会”公众号,扫二维码入群学习

  • 狮子吼65

    于老师!这节课有3个问题没弄明白: 1) 请问转识是次第生起还是俱时而起? 2) 执著的根子就是第七识末那识,是吗? 3) “所说非所应,与彼为非说”,请问非说是指“没说”,还是“错误的说”? 请老师答疑,谢谢!

    晶晶_g9m 回复 @狮子吼65: 问题1:这属于圣者境界,我们凡夫见不着。而且,所谓次第生起,还是俱时而起,这都是时间概念,不可能用在圣者境界的。所以,我个人觉得,没必要纠结转识是先后生起还是同时生起。别忘了讲阿赖耶识的目的是破增益。专注在破增益上吧。 问题2:是的,末那识也叫意根。 问题3:个人觉得,两种理解都可以。对某些人来说,等于没说,对某些人来说,等于错误地说。

  • 斯瓦哈

    佛陀能见的真实性,只有佛陀能见,凡夫不能见,也想象不出来?

    kong_康 回复 @斯瓦哈: 佛陀能见的真实性如果凡夫也能见,也能想象得出来,那凡夫与佛陀不是一样了?我们之所以不能见佛陀的真实性,是因为我们“无明”“颠倒梦想”,因此需要借助佛法,开发利用我们凡夫每个人心中本倶有的“般若”之剑,打破无明、破除颠倒梦想而见真实!

  • 君乐A

    “所说非所应,与彼为非说”,请问非说是指“没说”,还是 “错误的说”?

    晶晶_g9m 回复 @君乐A: 我觉得两种理解都可以。有的情况是,和对方说了就跟没说似的;有的情况是说了造成对方诽谤,则是说法者的过失,是错误的说。呵呵

  • 喜子_i3

    像我这种没学好的,怎么能判断我听别人讲法是不是混讲?

    朱赫_a7 回复 @喜子_i3: 抓住纲领:判教、立足点、破增益补损减

  • 卓迎

    “所说非所应,与彼为非说”,请问非说是指“没说”,还是“错误的说”?

    晶晶_g9m 回复 @卓迎: 我觉得两种理解都可以。有的情况是,和对方说了就跟没说似的;有的情况是说了造成对方诽谤,则是说法者的过失,是错误的说。

  • 君乐A

    执著的根子就是第七识末那识,是吗?

    晶晶_g9m 回复 @君乐A: 可以这么理解,所以末那识也叫意根,末那识推动前六识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