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学儒,中年时学道,年老时学佛】

【年轻时学儒,中年时学道,年老时学佛】

00:00
13:04

年轻时学儒,中年时学道,年老时学佛


儒释道是中国文化的三大精髓,三家智慧各有侧重,而这种不同侧重,恰恰可以对应人生的三大阶段——年轻时、中年时、年老时。

中国文化因儒释道的融合而趋向圆满,人生三阶段如果能贴合这三家的根本精神,同样可以趋向圆满。这是人生的三种大修行,也是人生的三种真境界。

年轻时学儒家

人在年轻时,要么思想刚刚开始成熟,要么刚刚踏入社会,此时面临很多重大人生课题,比如学会做人做事、能够安身立命等等。

而这些课题,也正是儒家的重要课题;儒家提供的,也正是最恰当、最好的智慧。

孟子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什么是浩然之气?就是至大至刚之气,也可以说是正气。先要有一身正气,这是做人的根基。

孔子言吾十五而有志于学自此一生不辍;王阳明也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立志,这是做事的根基。

这两大根基,都需要也最适合在年轻时确定,如此之后铺开的人生才能有底线和方向,而避免误入歧途甚至邪路。

人在年轻时,未经社会地充分打磨,身上往往有很多毛病和弱点,如果没有修养功夫,就很容易跑偏,失去操守、投机取巧,最终变得圆滑世故甚至不择手段。

这就需要儒家的内省工夫,所谓吾日三省吾身,勤于内省并及时修正。这是最有效也最容易上手的修养功夫,关键看能不能重视起来并做下去。如果能养成习惯,日积月累之下就是真修养。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载物,这是自强不息的底子,人品的底子好,事业的盘子才能大。有了这个底子,儒家最深入人心的,便是那强烈的进取精神,事情是需要去做的,是要努力去做才能成功的。

积极进取,刚健有为,安身立命,担起责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是儒家的目标,也是年轻人的方向。

中年时学道家

中年人,大多已经有了比较深厚的阅历,有了一定的事业和物质基础,所以人生的主要课题也就发生了变化。这时需要关注的,便是道家智慧。中年时期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而道家的葫芦里正是对症的药。

人在年轻时奋发进取、有所追求,到了中年时就可能形成一种停不下来的惯性,就好像一个人忙惯了,一旦闲下来就会无所适从、觉得无聊。

人到中年,在具备了一定的积累之后,还像年轻人那样追求物质,也会有问题。一方面,这可能让人模糊和忽视对真正的人生价值的追寻;另一方面,也可能使人陷入欲望无穷的泥淖中不得脱身。不解决这些问题,精神品质和人生质量就谈不上。

道家超越物质功利的思想,正是化解之道。老子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庄子也一再强调不以物累形”“物物而不物于物人要超越物质,不为物质所奴役,用物而不是为物所用,才不会本末倒置、舍本逐末。

明白这一点,以超脱的视角去看,而不是困在里面出不来,就是药方所在。说白了,中年时期的问题,症结就在于眼界不够高,格局不够大。

人在年壮体健的时候不觉得,只有年老力衰甚至接近死亡时才知道,人生的意义有多重要。那关系着你在人生的最后时光,心中是否坦然踏实,是否能够无悔知足。至于功名利禄,活着时当然有用,在生命的最后却只如梦幻泡影。

中年时正是明白这些并开始着手的时候,不然就晚了。

此外,人到中年,身体也开始走下坡路,也到了该考虑养生的时候,而这正是道家的长项。老子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顺应自然,则正是道家养生的最高智慧所在。

概而言之,道家智慧对中年人的启示,就是六个字:看淡尘俗,追觅高远!

年老时学佛家

人到了老年,已经看惯世间祸福成败,历尽人间沧桑巨变,是到了觉悟和放下的时候了。觉悟才能放下,放下就是觉悟,这正是佛家人生智慧的第一义谛。

放下,是不再计较。经历了那么多坎坷曲折,看过了那么多悲欢离合,心性打磨了大半辈子,应当有一份沉稳淡定、宠辱不惊的质地,不再像年轻时那样爱争、在乎,于是计较得就会越来越少。

 

人生就是这样,经历过,才会甘心;经历够了,才会放下。年老之时,正是考验一生之心性质地的时候。

这时的心态,就是平和淡然。这种平和,是一种历经风吹雨打后的坚韧;这种淡然,是一种看破看透后的达观。

往后看,是苏东坡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往前看,是庄子的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合起来看,是李白的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金刚经》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能有此感,就是真的放下了。

放下,只是佛家的一面;另一面,则是慈悲。看过和经历过那么多爱恨悲喜,看到世间还有无数人在欲海中沉浮,作为过来人,心中如何不会有一份大悲悯?

所以很多的老人,我们常常能感觉到他们不仅平和安宁,而且慈祥善良,他们更体谅他人,更重人情道义,更加古道热肠,更能乐善好施。

所以,年老时学佛家,要抵达的,就是八个字:心中安然,与人为善。

 

年轻时学儒家,中年时学道家,年老时学佛家,其实也正是这样一个路径:在岁月中一路成长,在阅历中一生修行,然后抵达人生的通透之境。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256724152

    能悟不分年龄就好了

  • 常青_md

    这个说法不知道要误导多少人了?为什么要等年老才学佛?学什么还要分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