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内在真正的大导师

199.内在真正的大导师

00:00
17:27


我们所当学、当行的都是一个良知,故说“知行合一”;而时常不能“行”,只因私欲所蔽,以致良知常间断尔,故使知行分离。心即理,亦不可分为二;若分心与理为二,则于个人而言便为义袭,于国家而言则为霸道。圣贤在世,只是要将此良知真相公诸于众,大道唯一,不因纷纭众说而易其本质。吾等只有依循唯一真相,方可找到内在真正的大导师。跟随张讲师的讲解,一同来学习本集知行合一、心即理的真相。


1.【王道】与【霸道】的区别是什么?

2.阳明先生为何将圣人说法都说成是一个?


《传习录卷下》

(一二二)

门人问曰:“知行如何得合一?且如《中庸》言‘博学之,又说个‘笃行之’,分明知行是两件。”

先生曰:“博学只是事事学存此天理,笃行只是学之不已之意。”

又问:“《易》‘学以聚之’,又言‘仁以行之’,此是如何?”

先生曰:“也是如此。事事去学存此天理,则此心更无放失时,故曰:‘学以聚之。’然常常学存此天理,更无私欲间断,此即是此心不息处,故曰‘仁以行之’” 。

又问:“孔子言‘知及之,仁不能守之’,知行却是两个了。”

先生曰:“说‘及之’,已是行了,但不能常常行,已为私欲间断,便是‘仁不能守’。”

又问:“心即理之说,程子云‘在物为理’,如何谓心即理?”

先生曰:“在物为理,在字上当添一心字;此心在物则为理,如此心在事父则为孝,在事君则为忠之类。”先生因谓之曰:“诸君要识得我立言宗旨。我如今说个心即理是如何,只为世人分心与理为二,故便有许多病痛。如五伯攘夷狄,尊周室,都是一个私心,使不当理,人却说他做得当理,只心有未纯,往往悦慕其所为,要来外面做得好看,却与心全不相干。分心与理为二,其流至于伯道之伪而不自知。故我说个心即理,要使知心理是一个,便来心上做工夫,不去袭义于外,便是王道之真。此我立言宗旨。”

又问“圣贤言语许多,如何却要打做一个?”

曰:“我不是要打做一个,如曰‘夫道一而已矣。’又曰‘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天地圣人皆是一个,如何二得?”

各位好,欢迎继续欣赏《传习录》,我们看本文。

“门人问曰:‘知行如何得合一?’”门人对于阳明的学说疑问最多的就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知行干嘛合一?我先学知识再去行不可以吗?为什么知行是合一的?

从物理化学上来说当然是这样,我们先学,学了之后,然后,去做机器,去做各种现代化的物品,当然是如此。

现在所谈的知行合一是在讲正心,讲心内事。心内事一知的时候已经行了,是在讲这个事情,这两码子事,所以门人问说知行怎么样能够合一?

“且如《中庸》言‘博学之’,又说个‘笃行之’,分明知行是两件。”当然学生跟阳明先生也要辩驳,你看《中庸》里面就有这段话。这段话的原文是这样,“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说先博学,再审问,再慎思,再明辨,再笃行,这样来说,时间上是有差的,不论时间差得多远还是很短,但是很短也是两件事,分明知行是两件事。

“先生曰:‘博学只是事事学存此天理。’”博学是学什么?学每一件事每一件事,很多事我都是,内心是不是存天理的博学。“笃行只是学之不已之意。”这件事有没有存天理,正在学知不已,正在落实不已。学已经在行了,什么叫作学? 学就是行,博学的学真正要去解释它就是行,没有行的学一概都不叫作学。

所以博学、学识是要存这个天理,在学的过程正在行,所以说审问也是审问这个学,慎思也是慎思这个学,笃行也是笃行这个学,不都是一样?这个并没有哪里不同。

“又问:‘《易》‘学以聚之’,又言‘仁以行之‘,此是如何?’”这是《易经》里面的话,《易经》乾卦里面的文言: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讲君子的态度是如此的,先讲“学以聚之”,后面才讲“仁以行之”,你看前面先讲学后面才讲仁,果然知跟行是两回事,怎么知行合一?看阳明先生怎么回答。

“先生曰:‘也是如此。’”也是跟博学跟笃行刚刚那一大段的意思是一样的,“事事去学存此天理,则此心更无放失时,故曰:‘学以聚之。’”说我们的心,是不是存着这个天理?不晓得。事事去学事事去存。那我们丢掉我们本心、丢掉我们良知的时间就少了,聚合这个良知的时间就多了,所以叫作学以聚之。聚之的“聚”是什么?聚我们的良知,存我们的良知的意思,聚跟存是一样的意思。

“然常常学存此天理,更无私欲间断,此即是此心不息处,故曰‘仁以行之‘。”心里面常常存这个天理,没有私欲间断。没有私欲间断的话,我们种性里面气机长养不息,孟子不是说吗?“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怎么养?就是此心常存天理。尽我们的心,尽我们的良知的意思,就能够长养这个浩然之气。

那个仁,那个种性在里面长养,所以叫“仁以行之”。“仁以行之”其实跟“笃行”是一样的意思。“学以聚之”跟前面所谓的博学,根本就是同样的意思,这两个是同一件事,不能把它当作两件事来看。

如果可以把内心跟外面的事物,分成两件事来看的话,就会产生义袭的弊端了。

“又问:‘孔子言‘知及之,仁不能守之‘,知行却是两个了。’”又有人这样问,说知行明明是两个,你看孔子说“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这是孔子在《卫灵公篇》里面的原文。他说照这个话来看,他说“知及之,仁不能守之”,先要知道才能够守,看起来知行也是前后两件事情。

“先生曰:‘说‘及之’,已是行了。’”“知及之”,知已经知了,而且善已经发了,叫“知及之”,知已经行了。

“但不能常常行,已为私欲间断,便是‘仁不能守’。”这个仁就是内心的慈悲,内心的恻隐之心,已经知,已经感觉到了,但是,不能常怀这个仁怀,这个仁心,所以“仁不能守之”。已经说“知及之”,“及之”已经行了。

这个意念,什么叫作行?在前面的文章我们讲过很多了,意念一发就已经行了。我们感觉到我们内心的厌恶,感觉到那个厌恶的不快,厌恶已经行了,所以知跟行在内心的世界是同一剎那,它是合一的。对于外在的事物、事理,物理化学数学先学演算,演算到会了再去设计,这个知跟行是分开的没错。

但是在我学的过程里面是不是存天理?在行的时候我里面是不是存天理?这永远都是一样的。这个时候在内心的知行,是没有分知行的,勉强要分成知跟行,是为了便于解说,却没有想到演变成义袭的效果。

所以王阳明为救此弊,不要让我们说外面做得很好,然后里面却可以失联,跟外面完全失联的,这变成义袭了,一个伪君子。

为救这个弊端,王阳明就要一直提倡说内心的世界,是知行合一的。圣贤的世界是知行合一的,常人知跟行不能合一叫作义袭,意思是说不能够分开,一分开就义袭,就是这个意思。

“又问:‘心即理之说。’”一个学生又问,为什么说心即理呢?

“程子云‘在物为理’,如何谓心即理?”程子就是伊川,就是程颐。程颐他说:“在物为理,处物为义”,曾经讲过这个话。

理是在物上的,你却说这个理在心上的,这是两回事情,你怎么一定要坚持说心即理呢?就是说外面也有理,这样不行吗?

“先生曰:‘在物为理,在字上当添一心字’。”说“在物为理”,应该在这个字的前面再加一个字,叫作心。

“此心在物则为理。”这样讲就比较圆满,用我们的良知来处事,用我们的良知来应物,来应对进退,我们的心放在事物上的时候叫作理,我们的良知放在事物上叫作理。一个事情办起来怎么叫作有理?怎么叫作没理?不是只看事情的次序,而是看心。我们怎么判断这件事情办起来合理?良知过得去,廓然大公,我们就觉得合理。不然呢?我们就觉得不合理。

海盗去抢人家,我们就去打击海盗,把海盗给枪毙了,合不合理?合理。为什么?因为他干了坏事。如果我们今天在路上,一个无辜的人,我们也把他干掉,这样合不合理?这样就不合理了。你同样都是拿枪同样都是打死人,怎么一下子有理,一下子无理呢?这就是从良知上。为什么从良知上?因为他抢别人的时候,虐杀别人的时候,我们良知过不去。人家没有做错事,我们去欺负人家,我们良知也过不去,是因为大家都有良知。人类都有良知,用良知来公论的时候,大家都说,这样可以。这样不行。都是良知,本着良知来说事,叫作“心在物则为理”。

“如此心在事父则为孝,在事君则为忠之类。”就好像说我们的心,我们的良知。这个心就要比喻为良知,良知去事父那这个人一定孝。用良知去事君,这个人一定是忠的。所以说,心放在这个物上叫作理,如果只是物,物物本来各有一个理,何必说事呢?根本就跟你没事,对不对?一朵花在山上怎么开?自有它的理,你管都管不着,对不对?我们现在说是事,事上的理,不是在物为理,是在事为理,心在这个事上就是理,前面讲过物,格物的物就是事。

“先生因谓之曰:‘诸君要识得我立言宗旨。我如今说个心即理是如何,只为世人分心与理为二,故便有许多病痛。’”

先生就感叹地说,为什么我一定要强调心即理,心即理?为什么我要强调知行是合一、知行是合一。

好像是绕口令一样,王阳明干嘛这么无聊, 辩论这些有意义吗?这个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他就来讲他这个初衷,为什么我一定要坚持心即理?你们要识得我立言的宗旨,我的初衷是什么。

今日我要说一个心即理是为什么?只因为“世人分心与理为二”,故有许多病痛,就产生了很多的病端。比如说我的心其实是很坏的,但是我外面摆出来就是仁义道德,心跟理脱节,就是允许你去义袭当个伪君子。

“如五伯攘夷狄,尊周室,都是一个私心,使不当理。”就像五伯,五伯就是五霸。春秋有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这些都是称霸的。他们去打击夷狄,这些称霸的人他根本就不把周王看在眼里,但是他们也是带着天下去打击那些侵略的夷狄,然后假装固定时间,去进贡,去朝拜周室,好像我们就是尊他叫作尊王攘夷。

其实他为的是一个什么?是一个私心,如果他没有一个私心的话,他就干脆把霸业拿出来,直接去辅佐周王就好了。他为什么要称一个霸业在那里?

所以《春秋》,孔子在批这些人的时候,就说这些人目无尊长,不忠不义,所以他的理就不当,就像这样的事情,不然的话,他带着大家去攘夷狄。攘就是打击,去打击夷狄,去尊周室,都很好。问题是里面怀着一个私心,所以这个时候心跟理是分开的,分开就成伪君子。

“人却说他做得当理。”可是大家看五霸在做事情,却说他做得很好,你看他去攘夷狄,你看他去尊周室。

“只心有未纯,往往悦慕其所为。”因为他的心没有纯,连批判的人心都没有纯,所以只看到外面的样子。

“要来外面做得好看,却与心全不相干。”所以大家都是把外面做得很好看,可是心毫不相干。

就像现在的欧洲,欧洲是最讲人权的,欧洲是最讲道义的,对不对?然后他指责每一个国家都说你们没有人权,你们没有人权,你们不尊重生命。直到这一次叙利亚的难民涌入欧洲的时候,我们才知道他们在说谎。

美国不是一直要维护世界正义吗?一直到现在,世界各地的难民涌到美国的时候,他竟然要围高墙,禁止他们入境,见死不救,任你在海上漂流,这就叫作霸权,霸道。表里不一的伪君子。

所以心要不要等于理?心要等于理才能够做一个光明磊落的圣贤,后人再回过头来批判的时候,才不会说,他是做了坏事。

所以为什么心即理、心即理是这么重要?为什么阳明先生要这么坚持,这是有道理的。

“分心与理为二,其流至于伯道之伪而不自知。”说如果你把心跟理分成两个,我们从大的国家的角度来看,这种人就是至于伯道之伪而不自知,就是陷入了霸道,伯道就是霸道,陷入了霸道还没有察觉。 

“故我说个心即理,要使知心理是一个。”心有恻隐之心做出来就有恻隐之事,心怀着道义做出来的就有道义,一定要内外合一。

“便来心上做工夫。”你知道心理是合一,你就会开始从心里做功夫,而不是从表面做功夫。我们最痛恨一个人做表面功夫,因为他心里没有做,心即理合在一起,就是你表面功夫做好,代表心里功夫也已经跟上了,两者是一致的。

“不去袭义于外。”这个“袭义于外”,“袭义”就是义袭。袭就是穿着外衣,写一个道义,里面打开是不能看的就叫作义袭。

“便是王道之真。”你不去袭义于外就是王道之真,你袭义于外就是霸道。“此我立言宗旨。”现在各位我们谈到这儿,就了解王阳明的苦衷了,王阳明的苦衷为什么一直辩论、不断地辩论,心即理、心即理。为什么要辩论知行合一、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其实也就是心即理,不过知行合一里面的行,心意一发就是行,是它的第一义。这是更重要的一个宗旨。

“又问:‘圣贤言语许多,如何却要打做一个?’”学生又问,说阳明先生你老是说你对,圣贤有各自表述,对不对?我们现代社会不是喜欢讲说各自表述,自然有很多不同的见解,自然有很多不同的说法,言语许多就是自然有不同的说法。你怎么样要把它们完全说成一个?明明他这个说法,他那个说法很多不同,你硬要说他们说的都是一个,这是为什么?我们看阳明先生怎么说。

“曰:‘我不是要打做一个,如曰‘夫道一而已矣。’又曰‘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天地圣人皆是一个,如何二得?’”阳明先生就说,我不是要打做一个,而是什么?实际上只有一个。这个话意思就是这样,什么把它打做一个?原来实际上只有一个。

这个意思就是说,什么是佛性?什么是本性?有两个吗?如来佛说人人本俱佛性,有两个佛性吗?有两种不同解释的佛性吗?没有。佛性真相永远只有一个,天地的道有两个吗?没有,永远只有一个。说我不是要打做一个,实际上它只有一个。

比如经典里面说“夫道,一而已矣。”这是《孟子·滕文公篇》上面的文字,道就只有一个,没有两个。“又曰‘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这是《中庸》里面所说的。“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的道说起来一句话而已,就是只有一个真相,只有一个真相。

心在哪?只有一个真相。心有没有位置?只有一个真相。性是什么?只有一个真相。性是有善有恶,还是无善无恶,还是可善、可恶还是纯恶?只有一个真相。

但我们见到不同面貌的时候,见到不同层次的时候,我们会用不同说法。但你一固执哪一个说法,我就知道你没看到真相,所以真相只有一个,圣人只要他成为圣人,就是已经成为那样次第的人,已经成为那样程度的人,讲出来的东西讲一个真相。若不是他看清楚了道的真相,人性的真相,本性内心的真相,他没有资格称圣贤。他看清真相,真相只有一个,真理只有一个。

我在讲课的时常,我常常跟各位学员讲,真理是票选的还是独裁的?《道德经》说“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任你们怎么认为它,它还是照那样运行。

道是独立不改的,还是用票选的?还是你们的嘴巴多,然后它就变了样,它不跟你们的嘴巴走,它不是众口铄金的,它是永远都那个样。所以,真相只有一个,天地圣人皆是一个,如何二得?哪里能够两个?永远都只有一个。

阳明先生非常笃定,就一个。这对我们学者有什么好处?有一个真相可以追寻,而不是任由它百家争鸣,众口铄金,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这真是我们现在修道的人,学学问的人的困难,中华文化五千年,五千年里面多少学者,有的有见解,有的没见解,各写一本书。你想要尊重各家的说法吗?那你一百辈子来学都学不够,而且会灰头土脸,永远钻不出来,搞不出一个真相来,求不到一个真学问。所以,圣贤肩负一个使命,告诉你,真相只有一个,真理是很独裁的。真理不会跟你走票选的。因为它不会让你的嘴巴说可以它才可以,你的嘴巴说不行它就不行,它永远依照自己的道路正在走。

我们要很庆幸。我们内在真相只有一个,你只要往内不断地观照,  你就会找到内在的那个大导师,那就是你的种性。

我们这一章讲到这儿。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桃之夭夭_5tu

    万法唯心,心即理!看似唯心,实则很讲究,只因众人迷失了本心,修行修的是本心,本心明则万法唯此心良知,即是万物之理。

  • 听友249428109

    知行合一是不是所有人的行为模式,不管有没有正心的?

    exdlss 回复 @听友249428109: 没有诚意正心的人很多时候是自己都骗

  • 阿李_李伟健

    张老师:请问呼吸:用心,还是用腹部,呼吸啊!谢谢。

    逆风飞翔_4x 回复 @阿李_李伟健: 用肺 放松身心自然的呼吸即可

  • 泡沫公子

    天地的道只有一个真相。

  • 幽曲耳

    是的,不是有文化、有学识、有见识的人才可以做到知行合一,那些目不识丁的常人照样可以做到知行合一,因为良知和天理每个人内心都俱足了的

  • 甄_别

    老师:如果难民涌向台湾,你会怎么做。

    向阳花木_b3 回复 @甄_别: 解决难民的方法是帮助他们发展经济,解决他们的问题,最后培养教育他们自己解决问题,中国在非洲的所作所为就算例子。

  • 谐频M喜马拉雅

    知行合一——“没有行的学都不能叫做学。”

  • 1340819mqse

  • 一粒小虾米

    ❤知行合一,心即理,看似简单,实则是主轴,学到了近200课时都围绕其,修炼可能要终其一生,其乐无穷,妙不可言。

  • 桃之夭夭_5tu

    心在事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