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论·第十一讲】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齐物论·第十一讲】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00:00
13:38

本集文稿 

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矣。虽然,请尝言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今我则已有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


正文解读

庄子并不鼓励别人随意评论是非,但他在这里却要议论刚才提到的那三个人,他怕别人来找他麻烦,我估计是怕惠施来找他麻烦,所以才在这里自辩。


所以这里他就再说一次,就是说他现在在评论这件事儿算什么呢?我估计是为了堵惠施的嘴,因为惠施肯定会说,你天天说叫别人别搞是非,你看你现在在做什么呢?所以这段他得自辩一下。


他说,我现在评论这个事儿,我跟那些搞是非的人是同类呢还是异类?庄子说这个很糟糕,不管说我跟他们是不是同类,本质上都说明我也是搞是非的,跟他们其实没有什么差别。


这话说出来惠施就没有办法了,对吧?庄子已经自黑了,已经认投了。


但是后面他继续说,虽然他也堕入到逻辑陷阱当中去了,但我们不妨还可以想一想,这个宇宙空间的能够冥想的一些状态,不妨去说一说。我们也不可能完全没有交流啊。


“有始也者”,《红楼梦》中宝玉去了太虚幻境,仙子们唱的曲中说道“开辟鸿蒙,谁为情种”?所以,开始就是开辟。


鸿蒙是什么?鸿蒙就是一切开辟之前,渺渺茫茫的说不好的境界,还没有开辟出“有”和“无”。


那么还有什么?还有连鸿蒙也谈不上的。鸿蒙渺渺茫茫,但我们好像还有一点感觉,感知到鸿蒙。


但庄子说,肯定还存在着完全在我们想象之外的东西,这个叫做“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就是这个意思,无极之外还有无极。


“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现实的我们可以认知的存在,也有无形的所谓的混沌。“有未始有无也者”,也有所谓混沌都谈不上的,没有办法确认的、也不知道是不是叫做最原初的、最久远的东西,甚至连这个也谈不上。


那么到底有没有这个“无”呢?你说“无”是无形的,它不能用“有“来形容。你既然说了,那这个“无”到底有没有,它是不是存在着呢?


“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你说的“无”——无形的混沌,所谓的不可认知,所谓的不可以用具体的看的见得摸得着的“有”来形容的东西,那它本身是不是“有”呢?如果它是“有”,你又凭什么说它是“无”呢?这不是悖论吗?


这就是典型的叫自我解剖,就是说,惠施不是要攻击我么,你都不知道我在说什么好么,你知道我在说什么吗?我都已经把认识论剖析到这个地步了,你再跟我辩?


但是无论如何,“今我则已有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这个理论真的就存在吗?我确实说了一套观点,我确实批评了那些各自一端的那种是非的观点,那么我这个观点就真的存在了?我的观点随着这个时间运动,跟这些东西搅和到一块,最后也就渺然于人世。


庄子的思想确实很深刻,老子把这个问题说的更简单,老子只谈该怎么做,“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不要再管那个无极之前还有无极那些东西了,我们就在这“有无”之间看明白它的循环规律,就行了。


佛家、禅家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庄子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意思就是只要你一说就不中,你只要说了这个东西就变了,“言语道断”,你说了,道就断了,你一说这个东西就没了。“心行处灭”,你起了这个念头,前面那个念头就没有了,下一个念头就再起来,前面那个念头又没了。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抓得住,所以《金刚经》就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所以后来禅宗说顿悟,“狂心顿歇即菩提”,我们在当中搅和,不断演化,有无又有无,对错又对错——这种心啪的一下掉了,这个就是顿悟,这就是菩提,菩提本来就在这,它不在别的地方。


  ------------------------------------------------------------------


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


------------------------------------------------------------------


正文解读

“秋毫之末”,“秋毫”就是动物在秋后新换上的绒毛,“秋毫之末”就是绒毛的尖儿,大概古人形容小,也就只能这么形容了。


庄子说“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这个好难理解,但是如果结合前面的意思,你就能理解。你在认知上,如果把泰山从整个系统当中割裂开来,说这个就是泰山,那它小的不能再小,但如果不割裂的话,“秋豪之末”也代表整个宇宙,所以才有“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


如果把彭祖从系统中割裂出来,他的八百年寿命,跟整个宇宙的时间怎么能比?就算一个小孩夭折了,如果你能够明白它跟整个自然的运作是一体的,他也比彭祖更长寿。这是“齐物”,他在讲这个东西了,可不只是“齐了物”,他把时间都齐了。


所以《齐物论》讲到这里,图穷匕见,真实的意思出来了,就是内心要彻底的打开。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主题出来了,天地与我这样的个体其实是并生的,万物和我是同构的。大家一直都说“天人合一”,它最核心的东西就是在这儿,整个世界具有某种同构性,它既演化又同构,既分裂又同构,分裂是同构的一种方式,是非是“齐物”的一种表现。


紧接着他的老毛病脾气就又来了,又开始自我反思,“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如果说它们本来就是一体的话,为什么我还要说这个事呢?那不就说明还是被我割裂了么?


“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我不说也不行,本质上确实我也是在的,所以我还是得说。所以“一与言为二”,本来的浑然一体,跟我说“它是浑然一体”,这两个就等于是两个事物。“二与一为三”,这两个事物如果再加上所谓的本体的话,那就成了“三”。


OK,他说如果你要照着这个路线说没个头。这就卷下去了,就等于说这个宇宙还没生万物呢,你的概念已经滚滚不休了。


“自此以往,巧历不可得”,我认识的这个世界就是“一”,然后我认识的我认识的这个世界的概念就是“二”和“三”,再这样不断地自我反省,就没个头了,但人类不就是这么做的么?人类对自我的认知不就是这样,不断地去增益它、滚动它吗?“而况其凡乎”!那些做历法的天文学家都算不清楚,更何况像我们这样的凡夫俗子。


“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所以说这个世间从没有到有,从我们认识无中生有,就一下子变成三了。如果再从有形世界再分裂出万物,都去进行认知,对它们进行是非的划分,要了命了。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我们的生命能有多长时间?老是去追求知识,老是每天要看一本书,在概念上叠加概念,用这个概念去评判那个概念,用这种思想评判那个思想,你总是不活成你自己。你对你自己没有信心,觉得自己活得不对,不然看别人写的书干嘛?


当然这个批判如果按照庄子的话来讲,他就会说:“黄明哲,你讲这个课干嘛,你神经啊?”对不对?他就会这么说。但是我想我们把这个意思明白了就行,最后悟道还是落实在自身。悟道不是在信息传递的过程当中,庄子说“无适焉,因是已”!这个事儿没个头,到此告一段落吧。


多好的一个老头,多温情的一个思想家,费那么大的口舌,冒着被后人骂他写的东西看不懂的风险,把这么一个难的事情说出来。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彼岸独行

    老师讲的太好了,想起了一句话“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又想到老师说过的一句话“随他去吧”心也不会纠结了。感恩老师,福生无量。

  • 灵虚君

    佛说,不可说。至此,多少有恍惚之意矣! 虽然,尝言之。一切,无中生有,万物有归于无。结果伴随路径,路径附带结果。和光同尘矣。 落到人生,一切皆不为我所有,然皆可为我所用呼!

    黄明哲博士 回复 @灵虚君: 互不相伤

  • 来世间游历的诚诚姐姐

    苦口婆心的好老头,庄子

    黄明哲博士 回复 @来世间游历的诚诚姐姐: 是啊,庄子是好老头。昨天看到德云社叫刘德华帅爷爷,还真是就他们说大实话。

  • 无心_850

    听着老师的课晨跑,14公里处一抬头看到“庄子营”,悟了悟了😂

    黄明哲博士 回复 @无心_850: 善哉!大牛啊

  • 沌沌良哥

    一直想留言,但不知道说些什么,这大概是跟文化程度有关……从听明哲老师讲道德经开始,逐步变得有认识有认知,腹中墨少但悟性不差。感恩明哲老师

    黄明哲博士 回复 @沌沌良哥: 一起研习哈

  • ly09

    沉淀几十年 敢说自己是权威 明哲老师胆儿真大 但你还是很真诚的 谢谢🙏

    黄明哲博士 回复 @ly09: 哪儿说了?

  • WQTang

    這段有些繞口的話,讓我感覺到莊子的「可愛」之處,閱讀他寫的內容也要保持思辨

    黄明哲博士 回复 @WQTang: 善!

  • 微妙玄通666

    狂心顿歇即菩提

  • 似水流年_9e

    🍀🍵🤔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唯一!欢迎大家与我一起共同成生!🍀👀🎵

  • 似水流年_9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