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037_卷一_子夜吴歌_李白

唐诗三百首037_卷一_子夜吴歌_李白

00:00
00:27
《唐诗三百首》,[清]蘅塘退士编,白云出岫朗读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悠然心情_Fa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 听友203803515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 快乐红衣_pp

    玉关: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北,此处代指良人戍边之地。

  • 刘倩文_tb

    《子夜吴歌》是六朝时南方著名的情歌,多写少女热烈深挚地忆念情人的思想感情,表现非常真诚缠绵,诗人正是掌握住了这种表达感情的特点,在本诗中成功的描写了闺中思妇那种难以驱遣的愁思,表达了诗人对劳动妇女的同情。这首民歌气味很浓的乐府诗,朴素自然,流丽婉转,真切感人。

  • 露露_hk

    请问子夜吴歌夏歌吗?

    一闪一闪就是我 回复 @露露_hk: 不是,是秋歌

  • 月亮0323

    子夜吴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dǎo)衣声。 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户户传来捣衣声。 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万户:千家万户。捣衣: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将洗过头次的脏衣放在石板上捶击,去浑水,再清洗。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亲人。 吹不尽:吹不散。玉关: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北,此处代指良人戍边之地。 何日平胡虏(lǔ),良人罢远征。 何时才能平息边境战争,夫君就可以结束漫长征途。 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良人:古时妇女对丈夫的称呼。罢:结束。

    月亮0323 回复 @月亮0323: 本诗是《子夜四时歌》中第三首,李白是沿用乐府旧题创作的新词,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 刘倩文_tb

    皎洁的月光照射着长安城,出现一片银白色的世界。这时随着飒飒秋风,传来此起彼伏的捣衣声。阵阵秋风不仅吹拂不掉内心的愁思,反而勾起了对远方征人的思念。不知何时平定边境的敌人,让驻守边地的丈夫结束远征返回家园与亲人相聚。

  • 月亮0323

    对饱经离别之苦的人来说,这三者有一于此,便难以忍受了,何况它们全都聚集在一起?更何况在月白风清的夜晚,整个长安城都响彻那令人心碎的“万户”捣衣之声!这种时刻,有谁能不为这凄凉而又热烈的气氛所感染呢?“总是玉关情”,一语作结,力抵千钧   情而冠以“玉关”,令人联想到遥远的边塞,益觉此情之深长;句首着一“总是”,将前三句目中所见、耳中所闻和肌肤所感囊括净尽,极力突出此情充塞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诗写到这里,整个气氛渲染已足,作者大笔一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盼望战事的早日结束,向往和平安定的生活,这既是诗人的愿望,也是征妇的心声。有此一笔不仅使全诗主旨更加深刻,而且使“玉关情”愈发浓厚

    neyjr 回复 @月亮0323: @月亮0323 ,求你憋刷屏👎👎👎👎

  • 月亮0323

    赏析 开篇四句情景交融,浑成自然,被王夫之誉为“天壤间生成好句”(《唐诗评选》)。秋凉之夜,月华辉洒,砧声阵阵,寒风习习,真是一幅充满秋意的绝妙图景。然而,“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前三句分写秋月、秋声和秋风,从视觉到听觉,再到触觉,都在为第四句的“情”作铺垫:月光是引发相思之情的媒介;捣衣声说明妇女们正在为戍边亲人作赶制征衣的准备(古时裁衣前必先将布帛捣平捣软),其本身就包含着深厚的关切、思念之情;而秋风则最易逗起人的情思和愁绪。

  • 月亮0323

    赏析 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