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代月入过万,如今创业,生死未卜

学生时代月入过万,如今创业,生死未卜

00:00
10:27

文:马金同,伊视可验光车创始人,著名商业评论人

    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如何在大学赚到一万元?顿时吸引了我。只因在这个苦B、焦虑、生死未卜的创业当下,想到了当初轻松月入过万的学生时代,不禁无限感慨......

在上一篇《兴趣才是最佳创业导师》一文中,我提到自己因为户口问题,没有资格在当地考高中,继而实现大学梦。只能听随父母之命,为了早日跳出农门,考取了北方一所省部级的重点中专。

因为酷爱阅读营销、广告之类的书籍,自己总是跃跃欲试的把书上看到的那些“招数”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于是在中专一年级时,我就早早的去参加了学生会主席的竞选。意淫自己当上学生会主席后,可以勤工助学的名义,来组织学生宣传和推销各种商品,从而获利。无奈,面试的老师并没有给我这个“歪脑筋”任何可乘之机。

竞选失败的我“一蹶不振”了整整一个学期。不动赚钱歪脑筋后,我选择了好好学习。期末不出意料的拿到了一笔当时看来还算可观的奖学金。拿到钱后,瞬间觉得有了“本钱”。既然学校不让我当学生会主席,我何不效仿水泊梁山,自立为王?

效仿著名策划人,王志纲《谋事在人》一书中“可怕的顺德人”广告文案,我连夜赶出一张A4纸广告传单,复印了N多份儿后,以“天乐学生联合会”的名义,准备在包括本校在内的,所有高教区的高校中招募、面试成员。我连夜翻墙进入各大高校,在男女生宿舍门口、校园布告栏玻璃、操场电线杆上“非法张贴”了我的广告。

忙活一整夜后,第二天我贿赂了本校主管阶梯教室的同学,要来了阶梯教室一下午的免费使用权,开始给前来“应聘”的各大院校报名者开大会。记得当时场面火爆的自己差点Hold不住!毕竟整个高教区有几十所高校,而高校里的学生大多有的是时间。看到“天乐学生联合会”招募广告后,发现参与了还有机会赚钱,自然都蠢蠢欲动而不忍放过机会!

报名人数超出我的预期,我和大家说,以同属一个院校的自动分配机制,同院校报名者自动成立一个“分会”。每个分会设一名主席,通过公开演讲,一人一票选举产生......就这样,一个庞大的“校园民间组织”诞生!

动静太大,迟早会惊动校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是我在一本营销策划相关书籍上看到的,从出乎意料的“天乐学生联合会”浩大报名仪式那天起,我就预想着会有哪些老师、哪些领导将会找我谈话。

果不其然,和我料想的几乎一模一样,而且找我谈话的校方领导所问的问题几乎99%都被我猜中。而我提前准备好的话术也都一一感动了老师。虽然没有给我公开的支持,但是起码也没有反对或取缔我的这个“非法组织”。

上过中专、大学的人应该都知道,太阳没出来就要去跑操是校方一件极其“法西斯”的制度,本来睡眠就不足的我们,迷迷糊糊的大清早被大喇叭吵醒后,僵尸般的跑了二三十分钟后回到寝室,根本无心再去排队打早餐。但是,正处生长发育期的我们,不吃早餐的话,那一上午几乎就是另一个法西斯般的折磨!

针对这样一个市场痛点,天乐学生联合会的第一个产品——“晨光早餐”便应运而生。

我自己买了本平面设计的书,利用自己“微机专业”的便利,很快设计出了一套“晨光学生奶”的外包装。继而历经各种困难,找来当地一家牛奶厂帮我灌装牛奶。同时,高教区里的几个面包房也被我承包了,成了我的供应商!最早的“晨光面包”就是他们为我OEM的。而组成“晨光早餐”的另一个主角——煮鸡蛋,是学校边上一家我常去喝酒的小饭店帮我解决的。

一包牛奶,一个面包,一颗煮鸡蛋,组成了天乐学生联合会的第一个产品——晨光早餐。后来从一位著名牛奶品牌老总那里获悉,当初我设计外包装的“晨光学生奶”是中国第一个“学生奶”品牌。我,呵呵......

通过我设在高教区各所高校的天乐学生联合会分会,成员们发动了在自己校园宿舍里大规模的“扫街行动”。挨个宿舍去推销和接受同学预定,每份儿3元,一周起订。

而我,每天根据各校的预定份数向“厂家”下单,凌晨四五点钟,我翻墙溜出校门,用小饭店的三轮车将“晨光早餐”送到各大院校大门口,和各分会的主席接头,由他们再将早餐分发给旗下成员,继而一份份的、热腾腾的送到之前预定过早餐的学生手中。

时隔近20年,当初具体每个月赚了多少钱我已经记不大清,但是可以大概的算个账:一共40所学校,每个学校如果是100人预定,每份儿3元,相当于每天收入:40×100×3=12000元/天。刨去给各分会主席、成员的抽成以及必要的“天乐学生联合会”的发展基金,我个人每份儿净利0.15元/份,相当于我每天的净利为:40×100×0.15=600元/天,一个月除去双休日,一共差不多22天,也就相当于我个人每月净利差不多是13200元。要知道,那时候还是上个世纪的90年代末,那真是一笔巨资!

做完晨光早餐后,初尝甜头的我,后来相继开发了“阳光学生便当”、“星光学生夜宵”......不知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还是当初学生创业热情没有现在高涨,竞争没那么激烈,只要瞄准校园的某个市场痛点,甚至是痒点,总能不费心思的轻松赚到学费和丰裕的生活费。

毕业多年后,30岁那年,我把自己打工打成了股东后,终于决定放弃之前的所有,做一个有机会改变一个行业的伟大事业——伊视可,验光车上门配眼镜。历经7年,虽然伊视可验光车已经遍布全国30多个城市,业已成为一个全国性规模的眼镜创新零售品牌,但是其间,我和我的团队不仅遭遇到资金短缺、人才匮乏、供应商蔑视的阻力,同时还忍受着政策限制、同行攻击、水军黑评等灭顶之灾,过着每一天都生死未卜的日子。

很多人都骂当今的90后学生创业,但是我却很想说一句话:如果可以重来,我一定会在校园里,就让自己就实现财务自由!

好了,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如果想了解更多真实的创业故事,并从中获得启发,请持续关注“金同会客厅”。我是伊视可验光车的创始人,马金同。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作者:马金同,伊视可验光车创始人,著名商业评论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