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人·医学】恐声症:你呼吸的声音让我抓狂

【科学人·医学】恐声症:你呼吸的声音让我抓狂

00:00
06:21

日常生活中总有一些声音能让人听了浑身不痛快,比如指甲划黑板的声音和尖锐的刹车声。不过,对某些人来说,当恼人的声音出现时,他们的反应可没有一身鸡皮疙瘩这么简单。他们每天的生活就如行走在危机四伏的雷区,脚步声,咀嚼声,乃至邻座人的呼吸声,都可能引发一场情绪大爆炸。如果有这些症状并感觉深受折磨,那么,你可能是传说中的“恐声症”患者。不过也别急着对号入座,今天这期节目就为你详细介绍一下。

恐声症的异常表现也被称作“选择性声音敏感综合征”。患有恐声症的人会对一些特定的声音产生强烈的负面反应,这一点与另外一个经常也被翻译为“恐声症”的听觉疾病不同。后者的患者只是对声音增大的忍耐能力下降,而对恐声症患者来说,哪怕这些声音在普通人听来不过是完全可被忽略的背景音,他们也会感到百爪挠心一般的焦躁。他们在工作时无法集中注意力,也非常容易与人发生冲突,而一塌糊涂的人际关系往往会让他们走进自闭的牢笼。


咀嚼苹果的声音是不少恐声症患者的“雷区”。图片来源:123rf.com.cn正版图片库

在这项研究当中,来自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科研团队共招募了20名自认受恐声症困扰的“患者”和22名正常被试,一边让他们听几组不同的声音,一边利用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扫描他们的大脑活动。为了考察被试们在听到声音时的生理反应,研究者在采集fMRI数据的同时还进行了皮肤电信号和心率的测量。

研究中共使用了三组声音刺激。其一是“触发声音”,就是会引发恐声症患者强烈反应的日常声响,比如正常的咀嚼声和呼吸声;其二是所有人听了都会感到不快的声音,如婴儿的哭声和人的尖叫声;其三是作为对照的中性声音,如雨声。在听完声音之后,被试们需要对声音的恼人程度进行一系列评分。

结果发现,与正常被试相比,恐声症患者在听到触发声音时,大脑中的“前脑岛皮层”(anterior insular cortex)的活动变强了,同时伴随着皮肤电信号的增强和心率的升高,而其他两类声音则不会导致这样的差别。前脑岛皮层的活动强度与恐声症患者对触发声音的评分存在显著的相关:患者越是感觉某一个声音刺激能够引发恐声症反应,前脑岛皮层就越是活跃。根据统计模型的分析,前脑岛皮层活动的增强,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恐声症患者听到触发声音后出现的生理反应。

这个特殊的皮层区域到底有什么功能呢?过去的研究表明,前脑岛皮层与人的主观情绪体验有关,而且会引导我们去探测并注意周围环境中那些更有意义的刺激。这里的“有意义”,指的是那些与行为有关,或是对个人来说存在特定含义的刺激。也就是说,恐声症患者对声音的评定与正常人不同,一些被正常人大脑判定为不值得额外注意的声音,在他们那儿却被赋予了不必要的意义,从而引发了一系列过度反应

不仅如此,在恐声症患者的大脑当中,前脑岛皮层和另外两个脑区——腹内侧前额叶和后内侧皮层——之间的功能连接也变强了,而这两个脑区的激活往往与个体内部的认知活动有关,例如记忆的提取和视觉想象。因此,这种功能连接的增强,很可能导致恐声症患者在听到触发声音时自动回想与之相关的记忆及场景,让这些声音充满情绪色彩,而这进一步又会影响前脑岛皮层的活动,扭曲患者大脑对声音意义的判断

图片来源:123rf.com.cn正版图片库

不过,到底是因为患者对声音刺激的意义评定出了问题,导致了恐声症的发作,还是因为恐声症的存在,才使得原本普通的声音摇身一变成为了“触发声音”?基于现有的结果,研究者还无法得出明确的答案。要想探明这当中的因果关系,还需要更多的实验数据。

在过去,由于缺乏对恐声症的认识,许多患者会因害怕遭受别人的白眼而拒绝向医生寻求帮助;与此同时,绝大多数临床医生甚至不知道恐声症的存在。结合问卷评分、生理指标检查和fMRI多种手段,此次的研究可以说对地位模糊的恐声症做了一番大起底,也为寻找恐声症诊断标准及治疗指明了方向。对于众多备受困扰的患者来说,这是一个不错的开端。



作者:Alulull
链接:http://www.guokr.com/article/442040/
来源:果壳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74572025

    沙发

  • 听友45191561

    发沙

  • 起个名字真难h4

    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