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生永不忘你”!读懂一名农民工对图书馆的深情告白

“余生永不忘你”!读懂一名农民工对图书馆的深情告白

00:00
05:07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们,晚上好。

 

最近,一名农民工与图书馆的故事引发不少人的关注。这位来自湖北的农民工在东莞打工十七年,其中在东莞图书馆看书十二年。今年受疫情影响,他被迫返回老家,离别之际让他最为不舍的是那张东莞图书馆的借书证。他在图书馆的留言簿上写道:“……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虽万般不舍,然生活所迫,余生不忘记你东莞图书馆,愿你越办越兴旺,识惠东莞,识惠外来民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生活的不易、真诚的感恩、善良的愿望、离别的酸楚……这一切复杂的情感交织在短短的留言里,令人莫名感动。一个在异乡打拼的外来务工者,让人可以想象日常生活和工作是多么不容易,但他竟然坚持在图书馆看书十二年,好学上进之情让那些总是念叨自己没时间看书的人情何以堪?

 

相比个人的收获与感动,一座图书馆能得到读者这样的认同和评价更值得欣慰。自图书馆率先实现零门槛免费借阅以来,我国图书馆接待读者人数年年攀升,2019年全国公共图书馆发放借书证8627万个,比上年增长18.8%;总流通人次90135万,增长9.9%。各地图书馆近年来不但基础设施日趋现代化,而且各项便民服务日益普及。“识惠”图书馆,也被图书馆“识惠”,相信这位农民工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事实上,一座安静温馨的图书馆,犹如喧闹都市里的一块绿洲,为读者提供了精神休憩之地,也在不知不觉中塑造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气质。图书馆仿佛是一个城市的门面或客厅,图书馆的形象如何直接影响着城市在人们心目中的感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图书馆服务做得好的城市,社会治安状况、社会文明水准乃至城市环境卫生情况,往往也不会差。

 

当然,这位湖北外来务工者的留言不亚于一次提醒,加强经济欠发达地区图书馆建设势在必行。他对东莞图书馆留恋不已,恰恰是因为像这样设施先进、环境优美、服务贴心的图书馆在很多小城市和农村地区是没有的。现实中,不少县级图书馆每年的图书采购经费也不过几万元,藏书老化、设施旧化、服务弱化,读者自然不愿上门借阅。如果能在当地就能享受到类似东莞图书馆的设施和服务,恐怕读者也就不会为发达地区图书馆的先进而感到惊艳了。

 

由此而言,很多务工者缺乏阅读习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在故乡就从来没有接触过图书馆,因此即使进入城市也想不到去办一张借书证,去享受一下饱满富裕的精神世界。客观来说,我国图书馆事业虽然发展很快,但明显呈现出东部发展快、西部发展慢;大城市发展快、小城市发展慢;城市发展快、乡村发展慢;设施发展快、服务发展慢的特点。城乡差距、东西差距,是在被这个故事感动的同时必须加以正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幸运的是,这名农民工在多方帮助下最终留在了东莞。谁又能想到,对阅读的满腔热爱竟能迎来人生的重大转折?作家博尔赫斯曾说:“如果有天堂,那么天堂就应该是图书馆的样子。”我们也许说不出这么富有哲理的话,但愿意相信“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如此就足够了。

 

这正是:

人生有路书为径,不负韶华不负卿。


(文| 张贺   主播 | 殷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