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吕思勉原文/上古史第三章/唐虞的政治下/大禹在哪里治水?

12吕思勉原文/上古史第三章/唐虞的政治下/大禹在哪里治水?

00:00
11:53

吕思勉先生原文:


治水之事,详见于《尚书》的《禹贡篇》。此篇所述,是否当时之事,亦颇可疑。但当时确有水患,而禹有治水之功,则是无可疑的。《尸子》说当时水患的情形,是“龙门未开,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江淮流通,四海溟涬mǐng xìng”。则其患,实遍及于今日的江、河流域。


禹的治水,大约以四渎为主。凡小水皆使入大水,而大水则导之入海。未治之前草木畅茂,禽兽繁殖,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治水成功,则人得平土而居之。佐禹的益、稷,又烈山泽而焚之、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人民就渐得安居乐业了。


舜所命之官,见于《尚书》的,有司空、后稷、司徒、士、共工、朕虞、秩宗、典乐、纳言等。又有四岳、十二牧。四岳,据《郑注》,是掌四方诸侯的。十二牧,则因当时分天下为十二州,命其各主一州之事。《书经》又述当时巡守之制:则天子五年一巡守。二月东巡守,至于东岳之下,朝见东方的诸侯。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十一月北巡守,至于北岳。其礼皆同。其间四年,则四方诸侯,分朝京师。此所述,是否当时之事?若当时确有此制,则其所谓四岳者,是否是后世所说的泰山、衡山、华山、恒山,亦都足资研究。


但当时,确有天子诸侯的等级。而尧、舜、禹等为若干诸侯所认为共主,则似无可疑。当时的政治,似颇注重于教化。除契为司徒,是掌教之官外。据《礼记·王制》所述,则有虞氏有上庠xiáng、下庠,夏后氏有東膠、西膠,一以养国老,一以养庶老。古人之教,最重孝悌。养老,正是所以孝悌,而化其犷悍之气的。


我国的刑法,最古的是五刑,即墨、劓yì、剕fèi、宫、大辟pì。据《书经·吕刑》,则其法始于苗民,而尧采用之。而据《尧典》所载,则又以流宥yòu五刑:鞭作官刑,朴作教刑,金作赎刑。后世所用的刑法,此时都已启其端倪了。


三河之地:河东/在山西、河南/在河南、河内/在河南。


遂公盨:西周中期青铜器,遂国,舜的后裔,铭文记述大禹治水相关事迹,遂国国君遂公歌颂此事。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



玉璋、玉戈、玉钺:夏代二里头文化,中国考古博物馆收藏。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876005redo

    狩 shou\ 四声

    游学中华 回复 @1876005redo: 原文是巡守,不是巡狩。孔安国传尚书解释为“诸侯为天子守土,故称守,巡行之。当然,有时巡狩、巡守通用,不过吕思勉原文用的巡守。

  • 杨梅妈妈0

    每一集先听一遍,然后看书,再翻开地图对照看看,顺便做个笔记,感觉好极了。跟着亦步亦趋把这本书精读一下。

    游学中华 回复 @杨梅妈妈0: 中国通史是好书

  • 1384441bcwi

    老师,后面的什么时候播啊?听上瘾了,我以为一直要讲的民国呢😊,结果三国还没分晋呢,怎么就打住了? 老了老了对历史突然感兴趣了,听了不少节目和主播人,最后还是觉得您讲的最好,先铺垫,再找不,循序渐进,语速适中,听着舒服入耳,入心。特别是加进很多地理位置图,让历史近在眼前。最新的考古成果,让我们的历史更丰满和鲜活、可信。听您的课退休生活充实多了,所以千万不要停,一直继续下去,可读,想听的书太多了。

    游学中华 回复 @1384441bcwi: 一直在持续更新,每周三到四集。

  • 飞雪迎春_zk

    主播太棒了!非常喜欢他的讲解,能突出重点,令人印象深刻。

    游学中华 回复 @飞雪迎春_zk: 🤝

  • 历史的那些事儿

    老师是广东人?普通话不普通哈,非常棒!

    山里红131 回复 @历史的那些事儿: 听老师自我介绍过其北方人祖籍陕西…… 户籍甘肃

  • 八楼宁姐

    看到还有人批评主播老师没有照本宣科,而是“夹带私货”。奇怪啊,不喜欢就别听,何必指手画脚呢,这是主播老师的个人风格,又不是什么错误。一开始都是免费试听,喜欢才花钱买,没有先买后听发现不喜欢这种可能啊。反正我是确认了主播老师夹带私货,才关注付费的。

    hjshehhxj 回复 @八楼宁姐: 成一家之言很正常,

  • 卡卡真的是卡卡

    主播讲的太棒了👏👏👏 喜欢听呀!

  • 13704154115

    讲的太好了,学到很多知识,见解深刻,谢谢主播!

  • 1345665lgrt

    从古至今,尊卑早有定数了

  • 我是杨小木啊

    主播讲得太好了,补充内容也很多,受益匪浅。但是只靠听我总是会漏掉一些内容,想买本书来边听边做笔记,太值得好好学习了。请问应该买哪个版本,按您说复兴中学版《中国通史》,好像是这本对吗?

    游学中华 回复 @我是杨小木啊: 你这个不清楚。中华书局橙红色版本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