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两难之下如何取舍?

122.两难之下如何取舍?

00:00
18:27


人生总有不得已,有些事情注定无法两全其美。面对一系列刁钻考验,圣贤如何灵活应对?如此清明智慧的取舍依据又是什么?现代社会的经典难题“妈妈和老婆同时落水,要先救谁”,在圣贤面前一样迎刃而解!


尽心上·第三十五章

    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
 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
 “然则舜如之何?”
 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然,乐而忘天下。”

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桃应是孟子的弟子,他问孟子一个很调皮捣蛋的问题。什么问题呢?他说假设这么样一个状况,舜做天子,他举舜的原因是因为舜是一个最孝顺的人,也是一个最爱民的人最大公无私的人。“皋陶为士”,这个陶念“yáo”,皋陶是舜的时期管狱政的一位官长,是一个最为铁面无私的人,公事公办谁说情都没有用的,今天就是舜来说谁的情也都没有用,除非你不把这个管狱政的官长位置给我,你不给我便罢,你要给我,你来说情也没用,皋陶是这样的一个人。“瞽瞍杀人”瞽瞍是谁呢?是舜的父亲,是一个非常昏庸的人,你看舜这么样的贤良,然后他整天都以杀舜为能事。现在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舜这么孝顺的人做天子,那么他的父亲也许犯什么错,他都可以护佑他,因为他是天子,权柄很大,偏偏任命了皋陶这个最铁面无私的人来做管狱政、管法律的人,那么舜的父亲偏偏杀了一个人,他杀人当然是犯死罪。“则如之何?”这个很调皮捣蛋的问题,他问说那现在舜怎么办?皋陶怎么办?请问一下,当然没问瞽瞍怎么办,他只是被抓而已。

孟子曰:执之而已矣。孟子就说,这个事情很简单,以国法来说,以皋陶的立场来说,抓起来就对了,依法逮捕,叫“执之而已矣”,没别的事,就这么简单。

然则舜不禁与?那现在桃应有兴趣的问题,倒不是他该不该逮捕,大家都知道的没什么好问。那么他现在问的问题,舜是天子,他的狱官要抓他的父亲,要判死罪的,舜会不会禁止还是去说情呀等等,还是命令皋陶,说你不准抓。

曰:夫舜恶得而禁之?说这舜哪禁得了,舜也不可能禁他,因为舜也是非常大公无私的人。

夫有所受之也,说这个去逮捕杀人犯,这个是管狱政的,是皋陶主管的,皋陶他权柄是来自于国家给他的。那天子比国家小,国法比天子还要大,他是有所承受下来的,是这个国家交赋给他的权柄跟责任,他哪里能够徇私呢?所以舜也知道是禁不了,而且舜也不可能去禁。

然则舜如之何?那么接下来他就问,皋陶是必定要抓了,那我请问,现在舜怎么办?当然你有可能说去禁止他,前面已经讲说不能禁止了,然后你就看着让他抓,是这样子吗?

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他说舜看这个天下看得很淡,要他抛弃天下,他会把天下看成比一双破草鞋都还不如,那个“屣”就是草鞋,就好像丢掉一只破掉的草鞋一样,他是丝毫不会眷恋的意思。就是舜对于身外之物实在是看不起的,舜所看重的是家庭伦常,他所看重的是他的心性,身心性灵,对于身外之物看得很淡、很淡的。

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䜣然,乐而忘天下。舜会怎么做呢?孟子来揣测舜这位圣人他应该怎么做,怎么做才是符合人伦纲常天地之心,怎么样做才是真正人类在他的本性内,确实可以落实的办法。他说“窃负而逃”,就是私下背着他的爸爸逃了,“负”就是背着。“遵海滨而处”,然后沿着海,意思就是离开中原,因为追他的人在中原,那时候如果到海滨的话都是属于南蛮。“终身䜣然”然后陪着他的爸爸一辈子,就在海滨、就在蛮夷之邦过一辈子,非常的高兴,“䜣然”就是高兴很满足。为什么?因为他能够在爸爸的身旁保护着他的爸爸,“乐而忘天下”非常快乐的,完全忘了他曾经是天下的主人,他曾经握有整个天下的权柄。

这个意思是说,舜的眼中保护他的父亲,比享有天下要重要得多。这是怎么说呢?只是舜一个人走了,并不是天下倒了,对不对?天下事只要有贤能的人都能够治理的,而爸爸只有一个,生他养他,恩最大的莫如爸爸。

那么这是什么意思呢?这还是一个大小先后的次序问题。古人讲,在人世间大小先后是怎么样排定的呢?不外乎是五等:天、地、君、亲、师。大小先后是这样排,天最大地最大,君其实不是指国君,只是指国家,天大地大而后国家大。再来亲,就是双亲,双亲为什么大呢?双亲从小到大一把屎、一把尿带他长大,三年的时间都没有办法离开他的左右、他的视线,早上晚上一把屎一把尿都得要护佑他,然后再慢慢把他抚养长大成人,还要护佑他,这个所以恩莫大啊!所以亲是很大的。那么国家的重要比父母要大,对不对,但是问题在哪里?问题在于,他把他的父亲给背跑了,国家不会倒的。那么你会说,这个国家的国法无法伸张,国法是伸张的,为什么?因为犯人是逃跑的,犯人并不是判他无罪或者说这个法律不重要,法律的神圣性也没有受到危害,现在唯一欠缺的是什么东西?就是有一个犯人没抓到。然后皋陶尽着他的职责四处去搜罗,对不对?你现在一定会问一个问题,你问的问题就是说,那么这个杀人的人可以逍遥法外吗?可以不受王法的制裁吗?对,杀人是需要受王法的制裁。所以以国法的角度来说,就是要不断地搜罗这个犯人。

这个在说什么东西呢?是说百善孝为先,这个孝是古圣先贤认为要施展仁民爱物,爱的情怀的首要工作。他的次序是以这个孝为开始的,那次序是怎么排的呢?在《尽心章》的最后其实还会谈到这个问题,就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古代的圣贤一直都是以这样的次序来爱他的天下,什么都爱,但是总要排个次序。因为你的精力有限,你的时间有限,所以是以亲亲为第一,就是以双亲为第一。而后行有余力去仁民,而后行有余力去爱物,这个就是行事的次序。

为了说明这章,我举《论语》里一章,是讲有一天叶公,这个叶子的叶念“shè”。叶公跟孔子说:“吾党有直躬者”,说我们这个乡党里面有一个非常正直的人。“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各位还记得这个故事吗?他的爸爸偷了一只羊,然后他的儿子就出来作证,到派出所举发他,说我爸偷羊,你把他抓去关起来。孔子听到这个故事说什么呢?说:“吾党之直者异于是”,说我们乡党里面的所谓正直,跟你说的不一样。我们乡党的正直是什么呢?“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说类似这样的小过,父亲会为儿子隐瞒,儿子会为父亲隐瞒,而我们的正直就在这个作为里面。

这个议题一直被世人所误解,尤其是对儒家有意见的人,这个议题更是炒作的议题之一。怎么炒作法呢,就是说原来儒家提倡徇私枉法。如果你现在打开近代的网络,你也会发现这个议题不断地在网络上发烧,就是偷羊的这个事情,跟舜的父亲杀人这两件事,一直被众多的人隐喻,来证明儒家的人是提倡徇私枉法的。顺便再把现代很多的贪官污吏,家族整个联合起来贪赃的事情,都把这个罪过转嫁在儒家的身上。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怎么样的误会法呢?因为这一切的说明,只是为了要陈述一个办事情的大小先后的概念而已,一个具体可以落实在人世间的办法。这个大小先后的概念,因为一直没有被澄清,所以这件事情也就一直误会不断漫延。

那么这章所阐述的是,一个在难以两全的情况下究竟你还有什么办法?各人角度不同,如果那个时候舜当狱官长的角度,那他也是一样要到处去追捕他,这个是逃不掉的。那么他是一个当天子的角度,他也会命令他的狱官长去追捕犯人,这也没有话说。刚好他假设在两个状况下,他是天子,他的爸爸又杀了人,这是一个不是常态的办法。这意思也不是指说,父亲犯错儿子都得跟从,说父亲正在犯错儿子会跟从吗?假设我们把这个议题稍微改一下,各位看看我们慢慢讨论。舜的父亲如果现在正想杀人,而还未真的杀人,将杀未杀刀子举着,这个情况下,如果桃应这样问孟子,舜的父亲将杀人还未杀人,刀子举着,舜在前面,舜会怎么办?那么孟子会鼓励说,舜应该顺着他父亲的想法,然后去帮他父亲杀人吗?不会的。要鼓励他们这样徇私枉法吗?也不会的。那他会怎么说呢?他会说,这种情况你应该极力地诤谏,哭哭啼啼都无所谓,甚至你把父亲当时抱着绑起来都无所谓,必定会是这样子回答的。那这个议题在说什么?这个议题现在已经假设在一个父亲的大罪已经形成,人已经杀了,人杀了死了是无可补的,对不对?已经活不过来了,那么在这个情况下他又是天子,他的父亲又如此的昏庸,不得已难以两全的情况下应该如何?除非他是一个祸国殃民的罪,否则一个孝子,他天性上是不可能眼睁睁看着他的父亲被送上断头台。

各位你还记得吗?近代有一个故事叫大义灭亲,就是郑成功。他的父亲郑芝龙支持另外一边,然后郑成功他决心要复汉,然后他大义灭亲。那你说如果郑成功、郑芝龙的事来跟这件事情比的话,那么郑成功岂不是义要大得多吗?这个事情是郑成功跟郑芝龙当时是在一个国破家亡的边缘上,办的事情、做一个决策所影响的是一个国家,是千千万万生民的事情。所以那个时候如果是舜站在郑成功的角度上,他的选择会跟郑成功一样。我们换个角度来说,如果郑成功站在舜的角度上做天子,他命令的人是皋陶,他父亲杀了人,他会跟舜一样背着他老爸就跑了。所有的圣人,你只要站在舜的位置上,他都会做这样的事情。

我现在再做一点说明,各位所要想的是很浅显的道理,每一个人都要守法,每一个人都平等,而且犯罪就是要受法律的制裁。我想我刚刚所讲的几句话放到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城市来表决,都没有问题嘛,对不对?人人平等,每个人都要守法,犯罪都要受制裁,这个是很浅的道理不是吗?这是小学生都听得懂,为什么孟子偏偏要主张一个类似徇私枉法的说法,让这么多从春秋以来,到现在这么多人谩骂不止,你觉得他有这么浅见吗?

你从读孟子的书,第一章读到现在。各位你想想,他是一个极聪明的人还是极笨的人?你看看别的文章,他是一个极为公正的人还是一个极为徇私的人?他极为英明的。那他为什么要去讲一个现在讲起来说,他爸犯了罪然后背着人跑了,他有这么徇私吗?各位我问你,如果他真的徇私,他是天子,我问你他可以怎么做?命令人叫皋陶不要抓了;皋陶不听话,命令人栽他一个罪把他抓去关起来,对吧?要把这个罪转移掉是很简单的。我的意思是说,孟子何以要讲这么一个道理?那是他有不得不讲的苦衷。因为每一个事情都有一个不得已情况下的选择,应该如何取大舍小、取先舍后,应该在正常的状况下已经变了形态了,他是必须怎么权变的一个办法。让人性有一个落实依循的依据,那这个依据是什么呢?就是大小先后,天地君亲师,就是我们在选择事情的大小先后的依据。

譬如说,现在国家有难,你要在家里守着双亲尽孝,还是去报效国家,去抛头颅洒热血去尽忠呢,这是一个两难。那你要离开父母又不舍对不对,你父母不舍叫你不要去,你硬要去,然后亲戚朋友又说你不孝,是不是这样啊?这个事情在兵荒马乱的时代是每次都会上演的。那我请问你,如果国破了家还在吗?那是不会在的,这样对吧!所以有志节的人有热血的人,他就怎么样?他取大舍小,他先舍下家庭的温暖,舍弃在父母妻儿身旁的这份天伦,然后就在兵荒马乱中马革裹尸,可能一出去就一、二十年为国征战。他为什么做这样的选择呢?我们为什么会说他勇气可嘉,因为他是以孝作忠,孝比较小,忠关系着生民的生命比较大,这个时候就该如此。

换言之,如果今天舜背着他的父亲跑了将会死伤千万人,而把他的父亲留着去判一个死罪就能够救千万人,我告诉你,舜不会背着他跑。现在为什么孟子会说,舜会背着他的父亲跑,因为在舜的眼中,现在只有天下跟他父亲的生命这两件选择,无关他人了。反正那个死的已经救不起来了,不论你怎样判他都是救不起来了,是这个问题。所以,以这个大小先后来取舍的话是要从大,那大的是什么?就是对于舜这个个体而言,在天地之间对他恩最大的是什么呢,排序就是以天地君亲师这样来说的。

好比我们举一个平常大家喜欢辩论的题材来说,常常有人在问妈妈重要,还是老婆重要?这个事情如果你分不清大小先后,我告诉你不论你怎么选,你选妈妈重要也有人说你忘恩负义,你选老婆重要也有人说你忘恩负义,你信不信?这个事情如果你公开在网络上,不要用圣人的眼光,永远谩骂不止的。这个事情就是说永远没有定论,但圣人的眼光看事情不是这么一回事,他不必问的。你说妈妈跟老婆谁重要?他一定选妈妈,你信不信?你说俩个人都落水,你救谁呀?距离一样远,你救谁呀,他一定救妈妈的。在圣人的眼中是如此,所以大小先后是为人行事的一个标准。不过这一题问得有点调皮捣蛋了,但既然是问了圣人就说,好,设身处地我们就来谈一谈,事情会是如何发展。

总而言之,舜不可能放着他的亲生父亲送上断头台,因为千千万万人的生命无关于这件事情,那会不会去枉法呢?不可能。因为枉法的话,国家的正义就断送了,正义最大。正义是道,对不对?道最大,天地君亲师,道比天地君亲师还大,他不可能去断送这个事情。所以依大小先后的利害关系,在难以两全的情况下,他怎么办呢?就这么办,我舍弃个人的天下吧,我背了逃了。那你们要批评舜吗?说舜贪赃枉法吗?我告诉你,一点都不贪赃枉法,为什么?真的要贪赃枉法,我刚才已经讲了,他的权柄是冠天下的。他要做什么都可以,我这样讲对不对呀?他是不必背着他父亲跑的,这纯粹是一个非常不得已的选择。

各位你的人生不是常常很多烦恼吗?难免都会碰到不得已,两难之下不知怎么取舍,不是吗?这个取舍标准也就是依大小先后来评定的。


更多内容欢迎访问黄庭禅官网 http://www.htz.org.cn,或关注微信公众号黄庭禅小树苗内心成长营,添加交流群请加志工微信号htzchina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萤火虫66666

    我觉得,当时每个人都能跑,唯独舜不能跑。因为他是当时人人学习的模范榜样啊。

    听友210483101 回复 @萤火虫66666: 他不回避这种难以选择的事情

  • 赶路的明一

    很幸运能听到老师的课程,很受益很感恩!行大道,大人可入世可出世可治世

  • 萤火虫66666

    张老师您解读的这章孟子,感觉有点双标了哦。前面说杨朱拔一毛而利天下,没把话说清楚而误导别人。今天这章不同样是孟夫子没有把话说清楚,才是人们有误解甚至被人利用?孟子没解释清楚就对?杨朱没说清楚就错?

  • 1356621iwtw

    大小先后是任何人无法回避的,结果体现了权衡者的智慧。

  • 彭强华

    孟子很厉害,别人和他假设,他也和别人假设

  • 宋海燕_2p

    我认为孟子这样假设的原因是想彰显舜视天下为草履

  • 晨恩思道

    如果这样的行为是对了,要法律做什么,一个国家领导人都这样,百姓群起而效之,国必乱,

  • 言观观言

    感恩!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20210824于东莞再来一遍

  • 听友231213400

    那不是弃国保父吗?

  • oldhorseshitu

    没有法制?

    开心菜玲儿 回复 @oldhorseshitu: 那时候大概没有“大义灭亲”的说法,之前听论语,也是假设说如果君跟父只能选其一,或者说忠跟孝二选一,孔夫子会选父,选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