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小岛经济学》:经济危机是如何爆发的?

【营销】《小岛经济学》:经济危机是如何爆发的?

00:00
23:16

一本书秒懂经济学,这不仅是谈资,更是掌控人生的武器!


听书笔记 


第一,小岛的经济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第二,小岛的经济又是如何崩溃的

 

针对第一个部分,作者彼得·希夫把经济学的发展分为了三个阶段。

 

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是出现了职业分化和货币。

首先什么是职业分化呢?在故事讲述的背景小岛上,大批移民来到小岛,他们也希望过上好日子。一些新移民学着捕鱼;另外一些新移民会向艾伯借鱼喂饱肚子,然后开垦土地,种植农作物;还有人利用储蓄雇佣他人劳作。岛上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于是有一部分人可以不用去捕鱼种地,也能生存,服务业应运而生,比如有人做起了厨师,有人从事建筑工人、冲浪教练等工作岗位,这就是职业分化。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需要一种交换的媒介,来支付服务报酬。而这时候岛上所有人都吃鱼,于是鱼就很自然成了货币,可以用来购买商品和服务。货币的出现,极大的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增加了个人的储蓄。

 

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是创办银行,增加贷款投资。

随着岛民储存的鱼越来越多,偷鱼贼多了起来,鱼的存储成了大问题。同时,想用储蓄的鱼来投资的人也越来越多。

 

就在这时,有人会在岛上建造了一个很大的储藏室,雇佣最强壮的人看守,他号召大家把鱼都放进他的储藏室。同时,岛民还可以从他那里借鱼,当然借鱼人需要归还更多的鱼。这就是我们现在熟悉的储蓄和借贷。

 

经济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建立政府,开展国际贸易。

随着岛上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之间的摩擦也越来越多,偷鱼贼还时常在小岛周围出没,岛民们苦不堪言。于是岛民们决定组建政府,用选举的形式建立了参议院,并成立军队、警察和法院。

 

岛民们很清楚,为政府缴纳的税收降低了他们的可支配收入,也减少了储蓄和投资的总额。但他们认为国家能提供安全的环境和解决纠纷的司法系统,给大家带来的好处更多。在此期间,税收负担相对较轻,对行业的管制也比较宽松。随着商品生产的增加,企业获利,岛民的购买力不断增强。

 

随着的经济蓬勃发展,小岛的出口能力也增强了。探险者和其他岛屿建立了联系,开启了对外贸易,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小岛甚至将捕鱼和制造业的工作外包给了别的岛屿,多出来的劳动力和资本就可以投入其他行业了。各种闻所未闻的工业和服务业先后出现。房地产公司、医院和贸易公司应运而生,岛上一片繁荣。

 

那么经济又是如何崩溃的呢?

作者彼得·希夫在第二部分同样把崩溃的过程分为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政府超发货币,引发通货膨胀。

当政府先给人民开空头支票,上任后再开动印钞机。纸币开始快速贬值,所以物价都必须相应上涨才能弥补存在政府里哪些货币缩水的损失。于是小岛开始了通货膨胀,物价飞速上涨。

 

于是储蓄的人也越来越少,向银行贷款的人却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企业为了保证营收,开始裁员节约成本。激增的失业率和高昂的物价,引起了人们的抗议游行。为此,政府开始严格规定了商品的最高价格,但这使企业的生意更难做,人们的收入也越来越少,通货膨胀却在加剧。

 

所以政府犯的第一个错误,就是超发货币,扰乱经济环境。无节制的超发货币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进而引发物价飞涨,货币贬值,失业率上升等致命问题。这就让小岛从经济繁荣走向了衰败。

 

第二阶段,房地产泡沫破裂,经济开始衰退。

因为货币在不断贬值,岛民们纷纷选择购买房屋,用这样的方式抵御通胀对自己财富的损害。房屋交易的兴盛,拉动了房产价格,很多投机者也加入了进来,从事短线交易赚取差价。因此,购房的人越来越多,房屋从居住的场所变成了投资的商品。

 

银行此时从中看到了商机,推出了购房贷款。在银行看来,与其贷款给前途未卜的企业家,不如贷款给买房人。因为房屋贷款有天然的抵押物,一旦借款人无法还款,银行可以没收房屋,只要房价不跌,卖掉回收的房屋同样可以盈利。

 

有了银行的贷款,买房变得容易多了,房地产相关的行业也繁荣起来。政府认为这是一个发展经济的好办法,于是再次打开印钞机。

 

但谁也说不清是什么原因,市面上的房子开始卖不动了,开发商只得降低房价。有人认为房屋价格已经达到顶峰,不少人决定出售房屋,赚取差价。但要命的是,大家都是这么想的。很快,岛上全是卖房的人,却没有人愿意去买贬值的房产。这样一来,房价开始断崖式下跌。

 

雪上加霜的是,政府此时大幅提高了贷款的利率,这等于要人们还更多的钱,很多人因此无力偿还贷款,只得破产,流落街头。而这些房子被银行或贷款公司收回,最终变成了坏账。这个时候,房地产相关的产业也陷入了困境,大批房屋建筑工人、设计顾问、电器销售人员失业。

 

这下政府坐不住了,经济顾问们一致认为应该推出大胆的刺激政策,让经济恢复到房价下跌前的景象。


于是,故事进入了第三阶段,政府援助和消费刺激计划。

 

政府坚信,房价猛跌,让人们觉得自己没有以前富裕了。因此,才停止了消费。如果政府能推高房价,提供消费贷款,人们自然就会开始消费,经济才能维持现在的高位发展趋势。政府在经济好转后再停止援助和刺激,让经济自行运转。

 

这时候,银行、贷款公司得到了政府的援助,政府开动印钞机注入了巨额的货币,坏账被归为了国家的债务。并且国家银行发放超低利率,减少房产税。这样就会继续产生贷款的需求,房价停止下跌,建筑工人也能回到工作岗位上去。而银行提供的消费贷款,让人们有能力维持之前的消费水平,从而稳定了商品价格。

 

这一切的援助和刺激计划,花的可都是政府的钱。政府哪来的钱呢?只能继续超发货币了。但是政府没钱怎么办,于是政府和其他国家谈判,不断发行国债从国外借钱。只要外国人愿意用钱换取他们无用的纸币,小岛就能继续维持消费大于产出的生活。

 

悲剧的是,政府的援助和消费刺激几乎对生产没什么帮助,这注定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刺激只能短暂的拉动消费上升,只要政府收缩信贷,经济很快又开始下跌,所以小岛政府不得不又开展了无限期的经济刺激计划。但借来的钱毕竟有限,官方的金钱储备已经小的不能再小了,岛上的很多人都对未来忧心忡忡,新的企业也越来越少,大家不断的降低消费。就这样,小岛的经济彻底的陷入了停滞。

 

最后,我们回到这本书里的故事结局,小岛经济出现了大崩溃。因为很多其他国家就明白,自己借给小岛的贷款不会为自己创造任何价值。所以没有国家再愿意将钱借给小岛了,这变成了压倒小岛经济的最后一根稻草。缺少了外部金钱的供给,小岛上发生了恶意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商品稀缺,物价飞涨。再加上政府一直在限制物价,使得厂家和零售商都无利可图。因此,一个黑市产生了,商品的售价比法律规定的要高。

 

而小岛的居民早就不再储蓄了,鱼一捕上来,马上就被吃掉。岛上没了储蓄,没了信贷,也没了投资。就连之前的生产资料和设备,也被其他国家用积攒的纸币买走了。小岛的经济又回到了最开始的状态。


解读 | 朱良州

前中信出版集团资深出版人,擅长解读商业类图书

播音 | 张煜

策划编辑 | 陈艳

音频编辑 | 陈子夫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爱遛狗的小仙女

    先听一遍音频,再看一遍书,再听一遍音频。相信会有很大的收获

  • IbelieveGrace

    很好呀 为什么听的人不多

    李國柱 回复 @IbelieveGrace: 不爱学习

  • 勤劳的懒猫_lz

    只适合做初级科普读物,对经济的本质根本没有研究明白,不像是经济学家写的类似一个小白懂点经济学然后把几千年发展的经济压缩到一个理想化状态进程写出来的。科普可能有点用,但作为每个人的经济指导就太欠缺了。政府不管,经济自由发展,赛博朋克了解一下,垄断寡头了解一下,当年我们物价闯关为什么造成了那么大的损失,苏联引入自由经济直接解体,有的地方的确可能会管错但总比不管要强的多。全世界用血争取的权利现在要放弃给资本家,是失心疯吗。

  • 漫步听风_fq

    然而作者忽略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的经济基础逻辑坍塌,大量可程式化人工被机器替代,只会产生过度竞争而带不动就业。为了维持经济稳定,政府无奈只能用高福利让百姓有能力消费,从而带动经济。虽然治标不治本,窟窿越来越大,但是不至于马上崩溃。

  • 建中靖国a

  • 李國柱

    房丽美和当地美

  • 勤劳的懒猫_lz

    这里映射或者直接讲美国次贷危机,美国政府超发货币的目的是靠美元霸权把产生的泡沫直接转嫁给全世界来承担,根本不是简单的发国债,其他国家因为美国的次贷危机承担了风险。换句话就是通过掠夺他国资源度过美国的危机,其他国家的死活关美国啥事。

  • 听友233846772

    分析的丝丝入扣,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