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翻译版06】杰弗瑞·施纳普:《未来主义宣言》

【英文翻译版06】杰弗瑞·施纳普:《未来主义宣言》

00:00
22:15

十八、十九世纪,欧洲文化与历史息息相关,文学艺术深深扎根于历史传统。新古典主义运动从古典主义作品中汲取灵感,浪漫主义和哥特复兴则归功于中世纪文化。考古学家发掘出了古代遗物,艺术家继承了古典雕塑与画作,建筑师修建起了古朴恢弘的古希腊、古罗马式建筑。


这些复古风潮一度成为19世纪的文艺主流,推动了国家博物馆、档案馆等文化机构的诞生。这些机构不只是在保存遗物,更是在尊崇过往。


这是哈佛大学意大利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杰弗瑞·施纳普。十八、十九世纪的这些文艺、建筑运动以历史作品为范式,以近乎教徒般的热情对它们尽情讴歌。


未来主义提倡的与这些迥然不同,一场革命性的运动即将展开。


欢迎收听《改变你和世界的一百本书》,在这里我们为大家讲述改变世界的书籍。我是扎卡里·戴维斯。每一集,我都会和一位世界顶尖学者探讨某一本书带给世界的影响。在本集中,我将和哈佛大学教授杰弗里·施纳普讨论《未来主义宣言》。


1909年,法国最古老的日报《费加罗报》的头版刊登了《未来主义宣言》。此文的作者是33岁的意大利作家菲利波·托马索·马里内蒂。他于1876年出生在埃及亚历山大港,在埃及和法国读书。马里内蒂的这篇宣言掀起了一场反对过去主义,也就是反对推崇陈旧艺术的运动。


未来主义意在破旧立新。而要想破旧立新,则需要制造一种轰动效应,这又需要有一个有影响力且贴合大众、迅速吸引人的媒体。



《未来主义宣言》:挥着铁锤的论辩


当时最理想的媒体便是报纸。它比书籍时效性强,有点类似今天的社交媒体。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1909年最类似于直播媒体的之所以是日报,是因为广播在当时尚未成为大众传媒工具,更毋庸说电视。各大日报头版消息的吸睛程度与如今的实况报道别无二致,所以选择报纸发布这则宣言并非偶然。正是在这张诞生了《未来主义宣言》的报纸上,一种现代的文学形式应运而生。


宣言历来与宗教运动有关,尤其是主流宗教的教派纷争。


不过这些宣言一般都是温和有礼的辩论。


宣言的主题不断演变,最初基本上都是宗教宣言,后来又衍生出了宣扬某些艺术哲学的文学宣言。不过形式上大多还是彬彬有礼的辩论。


而《未来主义宣言》如铁榔头般砸烂了这种表面温情。它以激烈的言辞和尖锐的观点挑弄读者的情绪,更让媒体成为其口诛笔伐的媒介,加入到唇枪舌战中。


马里内蒂精准地拿捏了广告语言和机器的声响,用它们创造出了新的写作形式。


这篇宣言标志着在接下来的一百年里,宣言将成为主流的论述形式。从1909年的《未来主义宣言》到如今,过去这近一个世纪里,言辞激烈的论述文章普遍都以宣言的形式发布。


《未来主义宣言》概述了十一个原则。


“一,我们要歌颂追求冒险的热情、劲头十足地横冲直撞的行动。二,英勇、无畏、判逆,将是我们诗歌的本质因素。三,文学从古至今一直赞美停滞不前的思想、痴迷的感情和酣沉的睡梦;我们赞美进取性的运动、焦虑不安的失眠、奔跑的步伐、翻跟头、打耳光和挥拳头。四,我们认为,宏伟的世界获得了一种新的美……”这篇宣言主要意在批判,并建议摧毁一切封存过往、盲目崇拜旧艺术的文化机构。



汽车,比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更美


令人震惊的是,文艺复兴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对过往的反叛,但您又觉得我们所说的文艺复兴之后的文艺运动,大多是对之前文艺形式的复兴或再度认可,认为我们可以模仿史上名家,并做些许创新。而马里内蒂感兴趣的似乎截然不同,或许也正因此他说汽车比卢浮宫的雕塑《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更为美妙。因为这些崭新的发明完完全全由我们独创,不归别人,自然有种迷人的魔力。


20世纪之交时,很多人都坚信机器化正改变着人们的劳动方式、出行方式等方方面面,未来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马里内蒂对此也深信不疑。他认为机器化的典型代表就是汽车这类机动车。这些机动车震撼了各大城市的居民,它们所代表的机器文明的兴起意味着一场彻底的湮灭、一场尚古潮流的终结,也呼唤着文艺者们创造一种反映机器时代机遇与挑战的新文化形式。


马里内蒂用故事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未来主义宣言》讲了一起车祸的故事。作者和司机在米兰街上飙车,掉进了一条水沟。车翻了,从水沟里慢慢露出来。作者虽然浑身都是郊区工业污泥,却觉得自己就像保罗在去大马士革的路上蒙召归正那样,整个人都焕然一新。他是新的皈依者,向穆斯林们传播上帝的福音。在这种情况下,他提出了为未来主义奠基这十一条的原则。这些原则一锤粉碎了旧文化形式,破除了人们对它的迷信,取而代之的是一套聚焦于新兴且具备极致张力、出乎意料且极具破坏性文化的原则。作者认为不破不立,毁灭本身也孕育、创造着新生命。



离开斗争就不存在美


破除旧事物、创造新事物似乎是每一代人的惯例,为了子孙后代的发展,我们将不得不撒手离去。迷恋过去就是在压抑生命力。这让我不禁想到尼采哲学中的一大主题——好像是说,生命比爱、正义、真理所有这些抽象原则都要重要,生命不可辜负。《未来主义宣言》甚至还些许赞颂了侵略与暴力。


《未来主义宣言》中确实有暴力元素。作者还一改宣言一贯的语言风格,使之涤荡一切、妙趣横生、影响深远。就拿《未来主义宣言》的第七条来看,“离开斗争就不存在美”。这一定程度上概括了基本要义,那就是斗争是生命力的最终表现形式。有套生命哲学理论影响了马里内蒂某种形而上学的想法,我想你也隐约提到了。这套理论认为矛盾斗争在自然中不可或缺,而艺术诞生于奋力摆脱物质、躯体和人类能力的束缚。不过我觉得还有个因素影响了马里内蒂的想法,那就是一种新的美学概念。你刚刚也提到,作者在宣言里说自己开着一辆赛车,注意他说的是赛车而不是一般的小轿车。


对,他说的可不是别克。


嗯,他说的不是那种T型家用车,而是赛车。排气管粗得赛过烟囱,废气直往外喷,发动机像巨蟒般粗喘轰鸣。在他笔下,这车倒更像只猛兽。他说这狂奔嘶吼的跑车美过《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后者是最负盛名的古希腊雕塑之一,当时藏于卢浮宫最重要的展厅。不过马里内蒂欣赏跑车,并不是因为在传统美学标准下,赛车比这座雕塑更美。他欣赏是因为美不是由一系列理想化、抽象、正式且几何式的原则堆砌决定的,而是由所能激发的情感强度决定的。只要你喜欢,这情感有多强,作品就有多美,带来的文化体验就有多丰富。为此,他摒弃了先前文化史上的所有美学准则,因为它们都在强调协调平衡、非对称、用几何原则构图,比如音乐和建筑设计中“黄金分割”的概念。马里内蒂推崇的恰恰与之相反,他把能否引发情感共鸣视作艺术品或政治运动成功与否的标准。影响力和唤情程度是衡量现代文化乃至现代文明的重要因素,这与古典美学的观点截然不同。



为什么《未来主义宣言》出现在意大利?


当时与英美等工业中心相比,整个欧洲大陆,特别是希腊和意大利的政治和文化都僵化停滞、发展缓慢。我相信这些地方的人们当时深有体会。


马里内蒂也觉得意大利就是这样。《未来主义宣言》最初就是在向这个国家发出终极拷问。在意大利的文化图景中,古代文化占据重要一隅,璀璨夺目,包罗了从古代希腊罗马到伊特鲁里亚,再到往后各个时期的文明烙印,恍若旧日重现,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正因为当时人们一边倒地陶醉在旧文化中,沉醉在这种盲目尊崇中,以至于这种勃勃生机反倒成了某种负累,《未来主义宣言》中那股想要摧枯拉朽、改弦更张的欲望才会如此夸张。也难怪马里内蒂的这篇文章和这种风格如此夸张的题材会诞生于意大利大城市的文化土壤中,估计这也是它诞生的前提。在他看来,威尼斯当时弥漫着崇尚十九世纪乃至一切旧时文化的错误思想。


正如马里内蒂所说,他和其他未来主义者是在砸碎过往的镣铐,为未来发展奠基。不过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他自己倒是成长于他所批判的文化环境。


马里内蒂最初是一位象征主义诗人。他和象征主义诗人的圈子交往密切,但在之后的几篇未来主义宣言中他对这几位后期象征主义诗人都进行了批判。据此我们可以说,未来主义不失为对自身的反叛。


我认为他诗歌生涯的重要转折是从后期象征主义,或者说晚期浪漫主义,转向一种全新的诗歌类型。他想要用这种新类型缔造属于工业和大机器时代的诗歌,不只要让它们在街头被传诵,更要彻底改变诗歌语言,在诗歌中糅入其他形式,从而突破诗歌和其他艺术形式的表现界限。他把马达轰鸣等噪音带入诗歌;他用排版打破页面的整齐划一,打破了从古登堡时代到十九世纪工业印刷间,这数百年里人们孜孜以求的页面样式,理由是要创造新的符合机器时代本质的表现形式。他认为机器时代的本质不仅在于人类与机器共舞、机器参与社会生活,更在于机器可以是主体,可以在文学艺术中享有一席之地,机器的声响可以融入诗歌语言,参与诗歌实验。马里内蒂以破除陈腐形式、为当下乃至未来读者展现人类所有表现形式为名,尝试糅合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这些尝试展现了他的宏图大志以及身为诗人所取得的重大突破。



报纸,新文化的试验场


《未来主义宣言》在报纸上发布,这与传统上诗情画意的出版方式大不相同。


马里内蒂发现在1909年的媒体界,几股趋势同时涌现。报纸上信息的呈现方式变得多样,刊登着以各种字体印刷的各种消息,仿佛报纸本身就是种多元平台。报业开始开始糅合多种视觉文字形式,在新闻报道中加入照片报业还开始运用电报技术实时采集传播讯息。这些趋势的出现,让报纸头版可以实时刊登各类新闻和突发事件。也正因此,报纸得以成为未来主义者们垦荒的试验田,成为20、21世纪文化创新发展的阵地。不过若想要在报纸上刊登连载,传统的文化风格以及论述文本的风格都要略作修改。《未来主义宣言》便实现了这种风格的转变。它虽然还带着旧文化的烙印,但从根本上讲,它之所以影响深远,在今天依然展现着重要价值,是因为它确立了一种新的论述交流形式。


《未来主义宣言》对媒体有什么持续至今的影响呢?有哪些易于察觉的典型影响?


你一说,我就马上想到了几点。这篇宣言充斥着口号,作者无意让读者像阅读常规学术文章或长篇论述文那样去读它,而是让他们碎片化阅读。所以它也不像那些学术文章一样逻辑缜密、环环相扣,直至推向高潮,佐证某种假设。它并没有在规规矩矩地论证,而只是单纯在呼吁,提出反事实的主张。它特意面红耳赤地争论辩护,以求越辩越明。《未来主义宣言》在初次刊登的两年内就被译成了约25种文字,反响热烈。就拿宣言的第十条来说吧,这条宣言在法国乃至全世界都引起轩然大波,内容是:“我们要摧毁一切博物馆、图书馆和科学院,向道德主义、女权主义以及一切卑鄙的机会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思想开战。”这只是众多提议之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不仅呼吁要摧毁这些收藏图书、艺术作品和史料的上世纪重要文化机构,还要反对他所谓的道德主义、女权主义以及一切卑鄙的机会主义和实用主义。这两者其实并无太大关联。宣言中的多数提议都以类似方式有趣地拼凑在一起,以求能最大程度地吸引读者,而不是要在逻辑上严丝密合。这些提议就这么摞在一起,构成的语篇逻辑倒更像是广告,像那些简洁紧凑的广告语。


就像耐克的广告语“Just do it”。


没错。这句话什么意思呢?似乎意犹未尽,又似乎什么都没说。耐克的logo也是一样的道理。但正是信息的紧凑排布和短篇幅易于跨平台、跨领域传播的特性,让这种沟通方式有力且有效。


马里内蒂转变自己的文风,让它更贴合这种紧凑短平的媒体风格。您觉得他这样做,是因为相信人们大多追随内心激情胜过理性,还是因为他想要与时俱进呢?


马里内蒂与同时代的许多批评家一样,旗帜鲜明地反对实证主义与科学模型。当时掀起的未来主义运动以及未来主义理念正是对这些的反叛。未来主义者带着满腔热血投身创新,不去关注什么合乎逻辑,也摒弃了严谨温和的艺术形式,转而推崇积极火热甚至稍显激进的形式。可以说马里内蒂对这种社会文化的剧变功不可没。未来主义的关注点最初仅限于艺术,后来慢慢拓展到了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媒体,尤其是通俗小报那种延续至今的博眼球风格其实也是从那时兴起的。媒体界当时充斥着吸睛的短标题。这些媒体内容的目标读者并非那些专心致志地坐在图书馆或书房里静默沉思的人,而是注意力被形形色色事情分散的人——他们在公交车上或马路边四处张望,时不时瞅一眼墙上的告示。未来主义者希望把这种新形式推广到诗歌、艺术、建筑乃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还力求破除理性至上主义,认为19世纪后半叶文化衰落与它有关。


尽管马里内蒂呼吁一场全新的、面向未来的运动,但他毫不避讳地说这场运动总有一天也会被贴上旧标签。为了践行未来主义运动的宗旨,他任由甚至鼓励后世的文学家、艺术家取代自己的位置。


在结尾处,《未来主义宣言》的作者发起了一场号召。他号召下一代人将这起由报纸头版文章掀起的未来主义运动抛在脑后。尽管宣言发表时未来主义运动只是初见端倪,但不难想象它也会被后世的文艺运动扫出历史舞台。结尾的号召让我切切实实感受到这篇宣言有多激进,也让它成为了后世文化与政治中有关文化对话辩论的一座丰碑。



新的人文议题,新的公民


没错,最震撼我的是,马里内蒂没有说自己提出了文学艺术的终极形式,没有说自己提出的形式能禁得起时间的永久考验。打比方说,我们四十岁就被取代,还剩十年的创作时间。他对这个的看法是:“我们当中最老的已经三十了,还有至少十年能给我们的作品收尾。四十岁一到,优秀的后辈或许会对我们的作品嗤之以鼻,把它们看作破东烂西。这反而是我想要的。”这太了不起了。也正因此,每一代人都可以不断破旧立新,带来非比寻常的进步。我觉得这篇宣言的气质很像旧金山,它对尊敬前辈不怎么感冒,反而展现了老一辈对年轻人包容和对他们创造力的欣赏。从年龄歧视的角度,您如何看待这篇宣言呢?从什么时候起,青年文化中出现了如今这种不太尊老的特点呢?年龄歧视在美国有些地方还挺严重的。但马里内蒂觉得这样理所当然,我们就应该对旧的东西嗤之以鼻。


嗯,我觉得需要将它放在大背景下看,当时盛行着各种反叛旧文化的风潮,未来主义不是唯一一个,却是影响最大的一个。而且在当时,无政府主义等激进的政治运动也注重塑造新人类。整个20世纪思想史上大多都是这种革命性的新理念,它们往往关注新的人文议题、新公民和新的政治议题。未来主义符合这一潮流,也就是你之前想说的不停地为变革而变革、反复取代、关注时代动向和年轻一代。


得益于未来主义运动和新的宣言形式,马里内蒂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


未来主义运动持续到了1944年马里内蒂去世,在此之后还继续影响着多种文化、政治以及二战后的前卫运动,并持续至今。时至今日,几乎所有的政治文化运动都会催生出大量宣言,甚至还有关于控制论的宣言。我自己也写了几份宣言。


我拜读过您的宣言。


这几份宣言是我参加活动时写的。宣言现在成了一种独特的体裁,介于理论与哲学著作、批判性论述文、广告和宣传册之间。它显然成了现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创作方式。


《未来主义宣言》描绘了机器与破坏这些意象,展现了它们的力量,也让文艺创作的重心从赞美古代遗物转向讴歌现代生活。宣言还改变了我们思考、写作和说话的方式。从这方面看,我们其实都是未来主义者。


本节目由喜马拉雅独家制作播出,感谢收听,我们下集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朱青_q9

    写给喜马拉雅官方:本课的听众良莠不齐,意见颇多,然许多意见都很外行,比如建议不用配音腔的。译制片使用配音腔,已经是业界惯例,我不懂配音,但料想此举必定有其道理。部分听众建议改掉,实属无理。试想一下,如有京剧听众建议京剧演员改唱流行歌曲,理由是京剧腔难听,其他听众作何感想?在此建议喜马拉雅官方,无需遵从非专业要求,请以业界标准,做正确的事。@喜马拉雅听世界

    维琪没有强迫症 回复 @朱青_q9: 我们主要还是考虑到节目品质和收听感才用了翻译腔,但其实在近几期节目中已经不太强调翻译感了。大家的建议很多,我们也实难都实现,所以最后还是以品质感为准绳来制作。非常感谢您的建议,真的特别好!

  • 陈谷子烂芝麻_fx

    我天,这制作质量真的想退款!感觉就是在听机器读的。译文超级生硬。

    维琪没有强迫症 回复 @陈谷子烂芝麻_fx: 这是应广大听友要求做的直译版,我们还有中文精华版是经过改写和提炼的,您也可以听听看。翻译版是额外添加出的内容,属于加量不加价的,为有需求的用户提供。您如果不需要,也可以听中文精华版。

  • 皮洛洛

    这集中文的旁白读的好机械,听着太难受了

    朱青_q9 回复 @皮洛洛: 之前有几个sb说翻译腔听着难受,结果就变成这样了。呵呵

  • 采采芣苢898

    有中文版的翻译了,太棒了

  • 咘谷_

    #打卡#因知识和见识的局限评论纯属个人愚见:这跟平时阅读的书籍完全不一样,是另一个更深层的知识面。未来主义宣言是一篇有遇见性的社会理论,理论知识太深奥,但比那种专业术语性的理论文却让人更容易理解,没有很强的逻辑性。这对于我这种普通读者更容易接受理解。因知识的狭隘只能百度去了解这是篇什么样的文章。它针对的是整个人类未来文明的一种预见,喜欢老师的这种解读。打开了自己局限知识的另一面

  • 1584577ohtz

    纪录片风格的中文版和直译版都很喜欢,希望都保留!

  • 芡瑜

    很好。这个。听着就很舒服

  • 朱青_q9

    说翻译腔听着难受的,现在变成朗读课文了,你们满意了???满意了吗!!!!

    韩韩韩_vx 回复 @朱青_q9: 众口难调 还是翻译腔好听

  • 王明亚2023

    作者认为,不破不立,毁灭本身,也孕育创造着新生命。“破除旧事物,创造新事物”似乎是每一代人的惯例。 为了子孙后代的发展,我们将不得不撒手离去。 迷恋过去就是在压抑生命力。 这让我不禁想到,尼采哲学中的一大主题,好像是说生命比爱、正义、真理,所有这些抽象原则,都要重要,生命不可辜负。

  • 杜若_fo

    还想看各位对这篇诗作观感,结果一堆人在争吵语调,这不是舍本逐末么